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24-06-1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508 次
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提高棉花产量的关键

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选育优良品种

选育优良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首要任务。优良品种应具备以下特点:抗逆性强、产量高、纤维质量好、适应性广、生长势旺等。近年来,我国在棉花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品种不断涌现。

2.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棉花原种生产技术的重要环节。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改良、施肥等工作。在生长期间,要注意适时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及时修剪和摘心。

3.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棉花原种生产技术的必要步骤。在种子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清洗种子、浸泡处理、干燥处理、包衣处理。这些处理措施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抗逆性,从而保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4.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是棉花原种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合理施肥、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定量施肥。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棉花的养分吸收利用率和生长速度,从而保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棉花种植的时间和地点有哪些要求?

棉花种植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棉花适合在春季或夏季种植,种植地点应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

2.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棉花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修剪和摘心等。同时,还需要注意棉花的生长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3.棉花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棉花的主要病虫害有棉红蜘蛛、棉铃虫、棉花叶螨、棉铃虫等。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农药、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及时清除病虫害等。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4(22):44-45.

2.李明.棉花原种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24(18):45-46.

3.刘琳.棉花种植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24(17):32-33.

问答拓展:湖北省潜江市泰丰街道邮编是多少

邮编:
泰丰办事处前身——棉花原种场,创建于1950年9月,始称潜江县农林场,时有土地25亩,职工6人,场址在县城北城颂燃隍庙。1956年,更名为潜江县种子繁殖场。1958年,更名为潜江县农业科学院研究所。1961年3月,县委下派机关人员,参与筹办机关农场,定名为潜江县北门农场。1962年改名为潜江北门原种场。1966年1月,与周矶农场合并,成立潜江县周矶良种繁殖场,次年与周矶农场分开,复名潜江县北门原种场。1968年2月改名潜江县原种场。1969年7月,迁移到县城南门外七湾,与林科所合并,改名潜江县农林科学研究野枣虚所。1972年3月与林科所分开,定名为潜江县棉花原岩唯种场。1976年1月,将原杨市公社所辖的和平、联合两个大队划入原种场。1984年5月,场部由七湾迁至现在的东方路2号。1988年8月,国营潜江县棉花原种场改称为国营潜江市棉花原种场。

问答拓展:棉花良种的拌种技术棉花拌种剂

l.种衣荆类型的选择

选择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筛选出的适应本地区包衣的配方型种衣剂。

2.包衣前的种子质量标准

原种纯度大于等于99%,良种纯度大于等于95%,净度大于等于99%,水份小于l2%,发芽率大于8O%,残酸率小于等于O.l5%,破籽率小于等于7%。

3.拌种包衣方法

①严格按照种衣剂的使用说明操作。

②有的种衣剂中不含杀虫剂成分,如26%多福甲枯,对防治棉花苗期虫害无效果,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先用与种子量比例袭伏为O.8∶lOO的甲拌磷包衣,堆闷晾干后再与26%的多福甲枯包衣弯神,晾干装袋待播。第二种方法是先将甲拌磷与多福甲枯按O.3~O.4∶l的比例将药液混匀后再直接进行种子包衣,晾干装袋待播。如果与种子包衣干燥机配用,可直接装袋待播。

③棉种经包衣后增加含水量3%,所以要求没有经过种子包衣烘干燥机的包衣棉种,必须晾晒。

4.包衣种子的质量检测

①包衣前检测棉种发芽率、水份、残酸含量、破子率是否符合国颁种子质量标准,合格的种子质量是保证种衣剂应用效果的先决条件。

②在包衣过程中及时检测包衣种子含水量,如水份超标,必须及时晾晒直到含水量小于等于l2%时才能装袋待播。

③按种子批次做好包衣种子的发芽率试验。

④严格种子包衣质量拍闹携,严格检验种衣覆盖度、牢固度,确保包衣棉种达到包衣种子质量标准。

问答拓展:汪若海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现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棉花研究所所长,曾兼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旦枯弊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2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棉花生产宏观发展研究,同时对中国植棉历史也进行研究。主持或参加育成的棉花优良新品种共七个,并在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良好效果,深受广大棉农欢迎。主持或参予自“六五”至“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模族攻关项目—棉花新品种选育,组织了全国棉花育种队伍开展工作,并获得重大进展、成绩与成果,对促进我国棉花育种水平的提高,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发挥了积极作用。主持完成总理基金项目“黄淮地区棉花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经专家验收认为属超标完成。主持完成国家标准《棉花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已20年。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央领导提出有关棉花生产与科技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颇多采纳。获省部败拿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7项,其中“棉属新种比亚棉的形成”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黄淮地区棉花高产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有关棉花方面专著11本,学术论文20篇,科技文章约300篇。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3名(其中2名为共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