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107 次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优势

1.节约土地资源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采用多层叠加的方式进行种植,可以使同一块土地的种植面积得到充分利用。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提高生产效率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种植方式,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例如,采用悬挂式自动喷灌系统可以减少人工喷灌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3.减少农药使用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中,由于空间有限,作物之间的距离较近,所以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达到环保的效果。

4.防止自然灾害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中,作物之间的距离较近,可以互相遮挡,起到防止自然灾害的作用。例如,蔬菜在垂直种植时可以互相遮挡,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中,作物之间的距离较近,需要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避免互相竞争、互相影响。同时,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光照需求,合理安排作物的叠加顺序。

2.注意灌溉和施肥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中,作物之间的距离较近,需要注意灌溉和施肥的方式。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灌溉,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

3.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中,作物之间的距离较近,容易导致病虫害的传播。需要定期巡视、喷洒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用户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如何?

答: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可以减少农药和肥料的使用,达到环保的效果。同时,由于空间利用率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土地利用压力。如果不注意灌溉和施肥的方式,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问题二: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成本如何?

答: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需要进行投资,例如**种植设备、建设种植基地等。由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农药使用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问题三: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适用于小面积、高效益的种植,例如蔬菜、水果等。对于大面积、低效益的种植,不适合采用农作物立体种植模式。

百科知识: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害虫、草害、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或微生物制剂。农药的种类很多,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分为接触性农药、胃毒性农药、内吸性农药等。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安全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参考来源:

1.《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研究》

2.《现代农业科技》

3.《农业信息化技术》

问答拓展:什么是立体式农业

立体农肆弯业:

通过合理的间作套种、立体养殖和种养结合等方式,充分利用肥力、空气、阳光和水面的一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相对“平面农业”而言的。根据土质、生产力水平和作物特性,根据市场需要,立体化的经营形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多层式、套搭式、相辅式、种养混合式。

着重于开发利用重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从不同空间来配置农业,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便在较小面积裂者闷上用较少成本获最大的综合效益,是模拟天然植被群落的农业生态系统。

立体层次

农业的立体层次,依据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结构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层次性及功能上的层次性。结构上的层次性和时间上的层次性,均属于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即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同化量;功能上的层次性是一类生物对另一类生物能量、物质的利用。[6]

1、结构上的层次性

结构层次图

指种植上的层次性和养殖上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上的生物体可以利用不同层次的营养空间,提高生物对自然资源(光照、二氧化碳、水分、无机盐等)的利用率,以此获得高产。

2、时间上的层次性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物随时间的变化,生物的层次性不断更替。一年四季(如春、夏、秋、冬)的时间变化,农作物不断播种、生长、收获,不同时间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物对不同气候资源的利用,以延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间,达到多产的目的。

3、功能上的层次性

主要表现在一类生物对另一类生物能量、物质的利用。农业中的次级生产者(畜、禽等动物)以初级生产者(植物)为食料,形成次级生产力。家庭养殖业基本是以农作物非经济生物量(秸秆等)和部分经济产嫌激量(粮食)为食料,把结构简单的粗纤维、淀粉、糖类转化为高一级的蛋白,形成新的生产力。

问答拓展:谁会立体种植技术?

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作物间作立体套种,既能缓解人多地少和粮、经、果、蔬互相争地的矛盾,又能充分利用地力、光能,抑制病虫害发生,实现高产高效。
一、间作立体套种的基本技巧
从株型来讲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即高秆作物和御伍伏短秆作物搭配,株型松散、枝叶繁茂、横向发展的作物镇携与株型紧凑、枝叶纵向发展的作物搭配,以形成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复合群体。如玉米与马铃薯、高梁与大豆的搭配。从叶形来讲要“一尖一圆”,即圆叶作物(如棉花、甘薯、大豆等)与尖叶作物(如小麦、玉米、高梁等)搭配。从根系分布来讲要“一深一浅”,即深根和浅根作物与喜光作物搭配,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从品种生育期来讲要“一早一晚”,即主作物成熟期应晚些,副作物成熟期要早些,以利于收获并使主作物后期得到充分光能。从种植密度来讲要“一大一小”“一宽一窄”,即主作物密度要大,种宽行,副作物密度要小,种窄行,以保证作物的增产优势,达到主、副作物双丰收。
二、间作立体套种的田间配置技术
“间作”是指在一块地里成行或带状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利用边行优势增加产量;“套种”是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一季作物收获之前,播种下一季作物,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实现增产稳收的目的。
1.小麦—玉米—大豆套种模式:带宽2.13米,小麦种9行。行距20厘米,幅宽160厘米,留空档53厘米。于麦收前在空档中间套种2行玉米,同时在9行小麦中间也点种2行玉米,玉米行距为20厘米,株距为33厘米。麦收后在玉米宽行中间种2行大豆,行距20厘米,株距13厘米。玉米选用竖叶型品种,大豆用早熟丰产品种。这种模式适于土壤中等以上肥力地块应用。
2.棉花—绿豆套种模式:棉花种植方式采用大小行,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4月中旬趁雨或抗旱播种,大行内套种绿豆,播期同棉花一样,棉花整个生育期管理与一般棉田管理法相同。7月中旬正是棉花速生期,基本不影响棉花生长,反而由于间作绿豆面积增大,改变了棉田群体结构,有利于前期棉花生长,同时也减少春季**地面的蒸发量,减少土壤板结度。
3.小麦—蔬菜—西瓜套种模式:带宽2.6米,秋播9行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1.6米,留空档1米。空档可种菠菜、香菜、上海青等冬菜,也可间作大蒜、蚕豆等。冬菜或蚕虫收获后,翌年4月中下旬,在空档内可套种地膜西瓜。
4.玉米—芝麻套种模式:带宽3.3米,播2行玉米,行距67厘米,株距13~20厘米,芝麻播6~8行,行距33~40厘米,株距17厘米,经过合理施肥、浇水等科学管理,亩均效益1500~2000元,比单茬种植玉米亩均效益增长47%。
5.小麦—花生(豆类)套种模式:中高产麦田主要是“二密一稀”方式,即2行小橘皮麦留1空档。高产麦田空档30厘米,中产麦田空档27厘米,低产麦田不留空档。花生在麦收前15~20天套种,大豆、绿豆在麦收前7~10天套种。
6.小麦—春棉套种模式:主要推广“四二式”“三一式”。麦棉“四二式”配置170厘米1带,种4行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60厘米。4月底5月初在空档中套种2行棉花,窄行50厘米,麦收后宽行变成120厘米。“三一式”90厘米1带,种3行小麦,在空档中套种1行棉花。

问答拓展:立体农业是什么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皮凳、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就是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后方同时或较互进行生产,通过合理组装,粗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优质生产系统,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如在葡萄地里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鸭河口库区,水库水面发展网箱养鱼、银鱼养殖猜庆及库汊养鱼开发,环库发展猪鸡水禽立体养殖,这也是立体农业的典型。提出关于立体农业这一学术名词,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R.**ith教授曾概括为: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目前我国有燃兆旅关立体农业的定义大体有3种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