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打梅豆红锈病最佳时间 梅豆需要打尖吗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932 次
打梅豆红锈病最佳时间 梅豆需要打尖吗

打梅豆红锈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那么,什么是梅豆红锈病呢?它对梅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什么影响?最佳的防治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梅豆红锈病概述

梅豆红锈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梅豆的叶片上。初期病斑呈淡***,后期逐渐转变为红色、棕色,形成锈斑。病斑严重时,叶片会枯黄、干枯,严重影响梅豆的生长和产量。梅豆红锈病的发病受气候、土壤、植株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梅豆红锈病的危害

梅豆红锈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影响梅豆的光合作用,抑制梅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2.降低梅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

3.病斑处容易感染其他病害,如细菌性斑点病、霜霉病等,加重梅豆的病害危害。

三、最佳防治时间

梅豆红锈病的防治时间十分重要,正确的防治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梅豆红锈病对梅豆的危害。梅豆红锈病的防治时间应该在梅豆生长初期,即6-8片叶时进行。此时,梅豆的免疫力较弱,抵御病害的能力较差,因此是进行防治的最佳时期。梅豆红锈病的防治应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四、相关问题


问题一:


梅豆红锈病的成因是什么?

梅豆红锈病的成因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受气候、土壤、植株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问题二:


如何正确识别梅豆红锈病?

梅豆红锈病的初期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淡***的病斑,后期逐渐转变为红色、棕色的锈斑。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应该及时进行防治。

问题三:


梅豆红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梅豆红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物理防治包括清除病株、消毒土壤等;生物防治包括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则是利用农药进行防治。

问题四:


梅豆红锈病的防治是否对人体有害?

梅豆红锈病的防治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问题五:


如何预防梅豆红锈病?

预防梅豆红锈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土壤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合理施肥等。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有什么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

发病规律:

温度雨量和雨日数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一般播种早,发病严重,晚播发病轻。

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

3、采用单独种植方式,合理密植,避免套种,以便增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

4、采用高畦或垄作,合理密植,开沟排则,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

扩展资料: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南部沿海各省,海南岛和***越冬。在生长季节里,从南向北随气流做长距离转播。夏孢子随雨而降。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中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

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豆锈病

问答拓展:请问长豆角荚果上出现点点红色的锈斑是什么病?怎么防治?

长豆角荚果上出现点点红色的锈斑叫做:豆角炭疽病
  炭疽病防治:该病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凹陷,重者危害荚查,形成红褐色病斑,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在多露、多湿条件下发病重。防治方法:种子处理用种子量的0.4%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防霉宝600倍液浸种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用70%甲托500倍液或炭疽福美800倍液喷雾,施宝灵每瓶对水50—60公斤或特谱哩500倍液喷雾。5—7天,连续2—3次。
  (一)长豆角其他主要病害以及防治:
  豆角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等。
  1、根腐病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轮作制及田间管理,同时在播种时用50%多菌灵1公斤加细土400~500公斤拌均后盖种,发病初期用37%根腐灵200~300倍液或敌克松1000~1500倍液淋根,3~5天淋一次,连续淋2~3次。
  2、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和荚。发病初期,叶背面产生淡***的小斑点,后变锈褐色,隆起呈小脓疤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粉必清150倍液。
  3、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荚果。叶片染病,初期叶背出现黄褐色斑点,扩大后,呈紫褐色斑,其上覆有一层稀薄白粉。病原为子囊亚门的真菌。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瑞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粉必清150倍液。
  4、枯萎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初呈暗绿色,后转紫红色,数个病斑融合为病斑块,致叶片早枯直至落叶。通常温度高湿度大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将病叶摘除销毁。初期喷洒百菌清+甲托700—1000倍混合液,百菌清1000倍液+70%代森锰锌1000倍混合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后期克抗灵1000倍液或克露500倍液喷雾,5—7天1次,连续2—3次。
  5、病毒病:病毒病分花叶病毒病和丛枝病毒病,一般在秋季发病较重。发病后会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和质量。此病除危害豇豆外,还危害豌豆、菜豆、扁豆、烟草、大豆等作物。
  症状:嫩叶上常出现明脉、花叶、褪绿和畸形等症状,新叶浓绿部分稍突起,成为疣状。有些病株的叶肉或叶脉会出现坏死,产生褐色下陷条斑,病株矮化,花器变形,结荚少,豆料产生黄绿花斑。
  发病条件:用带病毒的种子播种,苗期发病后形成中心病株(或病区),并由有翅蚜虫传播,使病毒病在田间快速蔓延。通过其它途径的汁液接触也是重要的侵染方式。另外,多年重茬,夏秋季节干旱,苗期缺水及蚜虫数量大是病毒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毒种子,如新疆8号、之豇28—2、青丰豇豆、穗丰8号、844长豆角、夏秋王等有一定的抗菌素病性及耐病性。自己留种的要在无病田或多年没有种过豆科作物的地块繁殖种子,大田种植时应选2——4年未种过豆科作物(至少是上年未发生病毒病)的地块。
  (2)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早期拔除中心病株。雨后排涝,防止田间积水,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干旱时灌水,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和降低温度,减少和防止病毒侵染。
  (3)注意及时消灭蚜虫,减少蚜虫的传播。
  (4)药剂防治:苗高30厘米以后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其它药剂还有病毒酰胺、病毒立克等。
  (二)、主要虫害
  危害豇豆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美洲斑潜蝇、豆荚螟等。但最为常见的是豆荚螟。
  为害特征:豆荚螟幼虫蛀食嫩豆荚及荚内嫩豆粒和花,蛀孔外积有粪粒,常引起落荚落花,豆荚食味变苦,豆荚外形扭曲加上虫洞会大大降低豆角的商品性。有时还能卷叶危害,对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性: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均可发育,以温度28℃,相对湿度80—85%为发育的最适条件。每年6—10月幼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有清除落叶落荚,减少虫源,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药剂防治:现蕾期开始喷洒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灭杀毙及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生物农药如强敌312粉、虫螨克、阿维菌素、阿维·甲氰等大力推广使用,但也应注意轮换使用。

问答拓展:农村人种植的豆角上长了许多的锈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怎么防治?

根据农业部豆角病虫害防治技术,豆角上长了很多锈斑,是豆角感染了锈病,下面我们具体介绍锈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治。

发病原因:豆角锈病是一种重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锈病侵染源,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容易流行锈病。

防治措施:

实行轮茬种植,阴雨季节搞好田地清沟排水,防止地间积水;保持好株距,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

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逆免前期过多使用氮肥。

再次,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液,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0-1500倍液,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兑水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可以有效杀灭锈病。

豆角发生锈病和科学种植有很大关系,如果懂得豆角发生锈病的规律,可以提前做好防治工作,减少锈病发生机率。

豆角上长了锈点,很多人习惯性以为是锈病,那你就错了!因为炭疽病同样危害豆角,且可能被误认为是锈病。

一般来说,豆角锈病多在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荚也可受害。叶片和茎蔓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渐扩为深***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后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疱斑。有时叶面或背面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疱斑。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注意:突出的疱斑是本病在荚果上的病征)。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孢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