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我国玉米锈病发病分布 玉米锈病病情指数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800 次
我国玉米锈病发病分布 玉米锈病病情指数

玉米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玉米锈病的发病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我国玉米锈病发病分布图,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份的发病率最高。这个现象与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玉米种植方式、病原菌种类等因素有关。

一、气候条件是玉米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例如,云南、贵州等地的气候湿度较大,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是玉米锈病的高发区。而在北方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玉米锈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二、玉米种植方式也会影响玉米锈病的发生

玉米种植方式也是影响玉米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农民一般采用连作玉米的方式种植,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越积越多,从而加速了玉米锈病的发生。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农民一般采用轮作的方式种植,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积累,从而降低了玉米锈病的发生率。

三、病原菌种类也是影响玉米锈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玉米锈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引起的。根据我国玉米锈病发病分布图显示,不同地区的玉米锈病主要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例如,在南方地区,玉米锈病主要由大麦锈菌和小麦锈菌引起,而在北方地区,玉米锈病主要由玉米锈菌引起。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玉米锈病的发生。

四、如何有效地防治玉米锈病?

针对玉米锈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玉米的品种改良,培育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2.采用轮作种植方式,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3.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通气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锈病进行综合防治。

五、玉米锈病的发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锈病的发生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旦玉米锈病发生,将会导致玉米叶片凋黄、萎蔫、死亡,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玉米产量减半甚至歉收。玉米锈病还可能导致玉米的品质下降,降低食用和加工价值。

六、如何提高玉米的抗病性?

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种植抗病品种的方式,通过品种改良培育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2.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通气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玉米锈病进行防治。

七、玉米锈病的发病是否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是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对玉米锈病的发病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可能会导致玉米锈病的发病率上升。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玉米锈病的防治,以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八、如何在玉米锈病发生高峰期进行有效的防治?

在玉米锈病发生高峰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

1.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病情变化趋势。

2.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对玉米锈病进行综合防治。

3.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对玉米锈病的认识和了解。

玉米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玉米种植方式、病原菌种类等因素有关。为了有效地控制玉米锈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和防治,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问答拓展: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叶片基部出现淡***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干枯,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大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可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纹枯病:发病时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可用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喷施防治。

一、玉米锈病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玉米苞叶和叶鞘,严重时危害茎秆,发病初期叶片基部出现淡***斑点,发病较为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出现大慎巧量叶片干枯、籽粒不饱满等情况,发病严重重时叶片会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减产非常严重。

2、防治方法

玉米大喇叭口宽空键期,病害发生初期,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4000倍液喷施防治。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二、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苞叶,发病初期下部叶亏哗片上会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后期病斑常纵裂,发病严重时病斑融合,最后叶片变褐枯死。

2、防治方法

玉米抽雄期,田间病株率达30%以上、病叶率达20%时,选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2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20%嘧菌脂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施防治。

三、玉米纹枯病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茎秆、果穗等部位。叶鞘和果穗苞叶发病时会产生淡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的病斑,发病严重时整个根茎基部变为灰白色,次生根变为黄褐色且呈腐烂状。

2、防治方法

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选用25%丙环唑乳油1000-1500倍液、苯甲·丙环唑乳油400-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施防治。

问答拓展:请问各位大神,这是玉米锈病吧?如何防止?

玉米锈病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病害,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
(1)症状该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苞叶、雌穗和雄穗。发病初期的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小点。以后突起,扩展蠢改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带裤判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侵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易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纯销的地块,病害加重。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3)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一般马齿型品种较抗病;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勿偏施氮肥,促使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波美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问答拓展: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玉米除食用外,还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和轻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伍岁常年损失6%~10%。
据报道,全世界玉米病害80多种,我国30多种。目前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弯孢霉叶斑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等。下面介绍十种玉米生育期常见的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较重。
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防治攻略
筛选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玉米品种,在目前条件下,应提倡搭配种植;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消灭初侵染源;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根据发病的传播途径,可在田间清除病残株和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以减少菌源。
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每667平方米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50克,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60克,喷施3次。常用药剂还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10天防1次。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子粒也可被害。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伏橘基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引起果穗腐烂或***掉落,种子发黑。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加工制成的药肥复合型种子处理剂,具有防除种子带菌和苗期病害等功效。种子带菌是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源之一,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处理亲本种子,可以有效的减少小斑病的初侵染源,对控制小斑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农业防治: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下10厘米以下;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做玉米制种田。发病制种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源。适时播种,抽穗期应避开多雨天气。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保证母本全期的营养供应,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底部病叶集中清理;出田外处理,可以压低田间菌量,改变田间小气候,从而减轻病害程度。
药剂防治:在采取农业防治和种子包衣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50克,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60克,喷湿3次。也可以在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3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缺谨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择生育期长的马齿型品种;根据玉米需肥种类合理施肥,重视对磷、钾肥等微肥的施用,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古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多。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4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合成不规则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每那眼扩展。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子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核菌(Rhizoctoniasolani)。病原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散落在田间的越冬菌核及病残体、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玉米秸秆作圈肥,是玉米纹枯病的初侵染源。春季条件适宜时病原菌萌发引起发病,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
农业防治:清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
药剂防治:丑雄期为最佳防治时期,常用药剂有1%井冈霉素0.5千克加水200千克,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5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办秉之后的又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在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苞叶。发病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晕圈,大小(0.5-4)毫米×(0.5-2)毫米。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可见灰色粉状物,背面居多。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弯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7-8月份高温、高湿或多雨季节利于发病和流行。生产上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要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玉米秸跺、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的初侵染源。可把秸秆直接还田,高温堆肥,垫家畜圈或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以减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减少初侵染菌源。另外,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适时早播,合理密植,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创造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药剂防治:退菌特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升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实验防病效果也很好,因此在生产中退菌特可以作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首选药剂。代森锰锌、百菌清对病菌分升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因此在生产上可作为保护剂于发病初期使用。多硫合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所以在生产上可作为治疗剂使用,保护剂和治疗剂交替或复配后使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防止病菌对单剂产生抗药性。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心,效果较好,常用药剂有40%新星乳油1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退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6玉米茎腐病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孢、串珠镰刀菌。该病是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原菌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发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
防治攻略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或多菌灵500倍液拌种
农业防治:用抗茎腐病且表现稳定的自交系做亲本培育杂交种。同一品种一般春播发病轻,夏播发病重;在同一季节内,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茎腐病的发病率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生育前期施肥时,氮(尿素)、磷(磷酸二氢钾)、钾(氯化钾)之比应为1:4:5.生育后期为1:1:5,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其中氯化钾中的钾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茎高、茎粗和茎秆强度,氯能使植株保持水分和延迟作物成熟,氯化物通过阻止玉米植株过早死亡而减少茎腐,每667平方米氯化钾用量15千克为宜。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同时防止水温过高、通气不良而损伤根系,影响根部的呼吸作用,导致发病。轮作病区和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病情。
药剂防治:施用生物制剂、生物菌肥或化学药剂,如用木霉菌拌种、木霉菌穴施配合细菌保重;每667平方米用激抗菌15千克,加水适量或复合细胞分离素200倍稀释液浸种;每667平方米用生物钾肥1千克,加适量水拌种。及时防治玉米螟。
7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入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叶显症。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多,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分蘖增多。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约定,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之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15-35°C,适宜侵染温度20-30°C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