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水蛭养殖技术教程

2024-06-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480 次
水蛭养殖技术教程

选址

水蛭养殖需要选择适合的水域进行养殖。一般选择水流清澈、水质好的河流、湖泊或池塘。同时,要避免选择有污染的水域,以免影响水蛭的生长和品质。

池塘建设

选择好的水域后,需要进行池塘的建设。池塘的大小根据养殖规模而定,但一般要保证水蛭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池塘的底部要平整,便于清理和管理。同时,要保证池塘的水源充足,以及有良好的水流通道,保证水质的循环。

水质管理

水质是水蛭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适宜,PH值在6.5-8.5之间。可以通过增氧设备、过滤设备等方式来维持水质的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和处理。

水蛭的选种与繁殖

选种是水蛭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选择健康、体型完整的水蛭作为种蛭,以保证养殖的质量和产量。繁殖主要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两种方式进行。人工授精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确保成功率。

饲料与喂养

水蛭的饲料主要以动物***为主,如猪血、鸡血等。可以通过将饲料倒入池塘中,让水蛭自行摄食。喂养要定期进行,保证水蛭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疾病防控

水蛭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疾病。要定期检查水蛭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常见的疾病有感染、寄生虫等,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措施进行防控。

收获与销售

水蛭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个月,当水蛭体型较大、体重较重时,可以进行收获。收获后要进行处理和加工,以便于销售。水蛭的市场需求较大,可以通过***、零售等方式进行销售。

总结

水蛭养殖是一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合理的选址、池塘建设、水质管理、选种与繁殖、饲料与喂养、疾病防控、收获与销售等技术措施,可以保证水蛭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希望本教程对于水蛭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相关问答拓展:


水蛭养殖技术和方法?

1.

选地建池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小规模养殖,可在房前屋后挖沟,沟深1米,沟宽3米;大规模养殖,可以利用池塘,或者是水田挖连沟,宽3米,埂宽0.4米,埂高0.8米。沟内水深0.6米左右,沟两头分别设进水口和排水,沟底铺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

水质要求

水源是水蛭生存主要条件,因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此时水温较高,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下,注意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3.

种苗放养

春、夏两季均可放养,种苗购买时要注意鉴别,需选择健壮、无伤、个体大的(每千克120~169条)。

4.

投喂饲料

水蛭以水草、水中微生物、有机质等为食,人工饲养主要以投喂牲畜血拌草粉和螺蛳为主,一般每亩可以投放25千克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水蛭自由采食饲料不足时,可喂些蚯蚓、昆虫等。7天喂1次动物血,可加快水蛭的生长速度。注意及时清除残渣,以免污染水体。

5.

越冬管理

水蛭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

6.

天敌与疾病防治

水蛭天敌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以用徽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十分强,很少生病,只要保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等污染,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

蚂蟥的养殖方法?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二是越冬管理。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小蚂蟥呈茶***,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最先进水蛭养殖方法?

水蛭,养在池里,水里细菌多,水要长流一般水蛭都是喝血的

水蛭虫养殖技术?

1、选址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米,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质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并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溶氧量。

3、种蛭的选择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千克(2000-2500条)。

4、孵化水蛭一般在11℃以上繁殖产卵,一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的水蛭,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投放20千克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它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越冬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天敌与疾病的防治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微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