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农民种稻子需要什么

2024-02-2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45 次

  本篇农资知识会给全国农资人刨释“农民种稻子需要什么”的内容进行细致解释,但愿对广大农友有几分帮助,下面开始阅读吧!

  农民种植水稻时需要育苗设备,包括育苗棚(骨架、棚膜、绳索等)、育苗盘、温湿度检测表。还需要播种机、插秧机、喷洒机等机械设备。还需要灌溉设备,包括灌溉管道、水枪等,还需要准备镰刀、铲子等常用的小农具。


好文探索:90后“海归”返乡只为种好“一棵稻”


  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他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90后“海归”返乡只为种好“一棵稻”。

  丁旦(右)与合作社成员一起检查秧苗的病虫害情况。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强调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端牢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需要有一批懂农民、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

  这是一个“海归”留学生回乡种粮的**,他今年刚29岁。

  在普通人眼里,一个农村娃,好不容易挣脱了土地,还远赴英国名牌大学留学,又回到农村“玩泥丸”,似乎不太值当。

  妈妈反对,舅舅斥责,都没拗过丁旦“回家种田”的执着。

  这位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生会碰到什么“钉子”能用好科技种好田吗。

  初遇丁旦,想把他和“海归”对应起来,似乎并不容易。一米八的壮实个子,脸上架一副黑框大眼镜,衣服上、裤腿上满是谷屑,活脱脱一个下地农民。

  不过,墨绿色工装里的贴身T恤上,赫然印着一排可爱的卡通向日葵图案,掩饰不住他“90后”的身份。

  丁旦的母亲王秀萍,是中国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的典范:13岁开始,在江西高安乡下走村串巷做裁缝,夏天卖冰棍,冬天卖水饺,开过载客三轮车,和男司机“抢生意”……她说,自己一辈子是苦过来的。

  2023年,她和当“教书先生”的丈夫丁奋勇创办了粮油公司,进入粮食加工行业。

  经过10多年打拼,公司已成长为年产量4万吨、产值2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2023年9月,丁旦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消费者市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何去何从一家人为此争论不休。

  听说“海归”儿子要回家种田,家中立刻“炸了锅”。

  “家里花130多万块钱供你留学,你回来当农民,胡闹。”“我和**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你走出农村,在城里好好生活吗”。

  “本科毕业出国时,就没想过以后待在国外。选择专业,也是为了回公司接班。

  ”异国虽好,终是他乡。丁旦天生有着一种浓重的乡土情结。

  “百善孝为先。爸妈就我一个儿子,我不回来,他们老了谁陪伴”记忆中,从小学六年级起,他就开始帮妈妈外出送货。

  “从小闻惯了泥土味,吃惯了百家饭。我觉得乡下和城里唯一的区别,就是送外卖、收快递不方便。

  丁旦说,他选择回乡也源于倔强的个性,不服输。

  他常想:“我家的米品质这么牛,没理由卖不过别人。”。

  那天,他在电话里把“回家种田”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家人。果不出所料,家中立刻“炸了锅”。

  王秀萍焦急地说:“我和**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你走出农村,在城里好好生活吗”。

  舅舅斥责道:“家里花130多万块钱供你留学,你回来当农民,胡闹。”。

  经过几番较量,家人的集体反对最终没拗过丁旦执着一念,大家只有各让一步。王秀萍提出了一个条件,丁旦必须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中选一个,求职待满两年,入职必须是现代企业。

  “直接回乡接手企业,吃的是我的老本,接触的是上一辈的人际圈、旧观念。送他出国深造,逼他在大城市求职,就是为了不再吃没文化、见识浅的亏。

  丁旦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上海。那时,王秀萍只给了儿子一个月生活费。

  在两年的“沪漂”日子里,丁旦一个人在现代都市里闯荡,亲历着现代观念的冲击与碰撞。他在一家大型广告传媒公司上班,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为大企业做产品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方案。

  2023年底,他结束“沪漂”生活,回到了家乡高安市石脑镇。

  第一年,因为天气不好、经验不足,种粮没怎么挣钱。第二年,因公司发展步伐过快,大量流转土地,下半年又遭大旱。第三年,疫情、水灾、虫灾、低温凑一块儿,又亏了不少钱。

  丁旦抬头看看天,说道:“老天爷不赏饭吃,可还得扛着。我就不信那么倒霉,今年再碰上坏天气。

  ”语气中充满了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

  被丁旦“鼓动”一起回乡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种子专业毕业的初中同学高亮,江西机电学院设备专业毕业的表哥肖文,年轻的同乡胡鹏……他们建立荷悦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机团队,定下目标:“要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丁旦说,农业靠天吃饭,投入大,风险大,收益低,农民社会地位不高,农村吸引力不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乡村振兴,国家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一批有农业情怀、有干事能力的年轻人留下来扎根,农村才有希望。

  这些年,“钉子”没少碰过,丁旦开始明白,和农民打交道得有“门道”、接“地气”,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

  丁旦回乡的第一件工作,不是卖米,而是种地。王秀萍说:“既然务农,就得从种地做起,不熟悉土地、粮食、农民,怎么在农村闯天下。

  加工厂以前做订单农业,收别人的粮食加工,王秀萍早就希望建立自己的种粮基地,保证优质粮源。儿子回来正好一举两得。

  回乡后,丁旦和公司普通员工一样,拿着每月3000元的工资,开始在附近村镇四处转,流转农田和荒地。

  2023年正月刚过,丁旦来到筠阳街道,召集七八户村民商谈流转土地。

  面对这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毛头小伙,村民满脸不信任,一位村民劈头便问:“不会是拿了地去套**补贴吧”。

  丁旦以为带足订金,给足价格,土地流转不是难事。经这么一问,他的心一下子凉了一大截。

  商谈不太顺利,磨了一晚上,只签下70多亩地,其中还有30多亩抛荒地。

  这些年,“钉子”没少碰过。

  渐渐地,丁旦开始明白,和农民打交道得有“门道”、接“地气”,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

  他脱掉皮鞋换上泥靴,脱下西装披上工装,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种田人。

  见到村民,学会了嘴上抹蜜“老哥老嫂”“大伯大妈”叫个不停,敬烟递水频献殷勤。有一次,在汪家圩乡流转土地,为获得村民信任,他连夜赶出了田地规划方案,装订成册,送到村民手中,并邀请他们来公司考察参观。

  村民和乡干部开始熟悉这个年轻人,喜爱这个年轻人。

  2023年以后,公司流转的土地从无到有,2000亩、6000亩、亩……经过几年发展,公司目前流转土地及订单农业的总面积已达5.9万亩,全部用于种粮,“明星企业”的光环上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种粮大户”。

  拿地难,种粮更难,丁旦和高亮都是“门外汉”。2023年,瑞州街办东方红街道一块200多亩的荒田,由于对田块情况不了解,又不懂及时追肥、放水,正常亩产千斤的产量只收了600斤。当年,龙潭镇樟树桥村一块200多亩的地,因为种子品种、播种时间等环节失误,种出的稻子品相不好,只有全部当饲料处理……。

  ”丁旦开始向农校专家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开始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对土壤进行取样检测,测土配方,制定肥料配比,减少农药用量,安装杀虫灯,使用引诱剂,对病虫害提前预防,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稻子……。

  适度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2023年,石脑镇文家村一块300多亩的地里,亩产终于达到了1100多斤。

  验谷员看到金灿灿的稻子,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两个90后大学生种出来的。他赞叹说:“这是我今年验到最漂亮的稻子。”。

  “现在,选择留下的理由有很多,却再也找不到一个离开的理由。

  一次,村干部不解地问他:“你和镇里书记是什么关系他两次都在大会上要村干部支持你流转土地。

  ”丁旦一愣,平时没怎么和书记打交道啊。后来才想明白,这是当地**在背后默默支持年轻人回乡搞农业。

  这些“默默的关心”,成了丁旦坚持下来的理由。

  还有很多管田的农民,还有厂里的员工,还有当地的贫困户……“我离开了,他们就失业了。

  ”对村民、对员工的承诺,也成了丁旦坚持下来的理由。

  “离开农村,我在城里怕也找不到好工作了,这几年的履历全是务农。

  ”说完,丁旦憨厚地笑了。

  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也必是精细农业、绿色农业。

  21世纪的地谁来种、怎么种,这是丁旦深思的问题。

  农村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一户,几亩薄田,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逐渐远去,现代农业大幕徐徐开启,丁旦回乡时,中国农业已基本完成了“机器换牛”的跨越,正在步入“机器换人”时代。

  丁旦想,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

  2023年在公司领过工钱的务工村民有五六千人,平均每人每天80元。2023年,领钱的人数明显减少,工钱涨到100元。2023年,50岁以下的务工者已基本看不到了,基地里抛秧、施肥、喷药等环节,均以五六十岁女性为主,许多人还要公司派车到村里接送。2023年,人会更少,工钱会更贵,派车接送是“铁板钉钉”的事。

  “不依靠机械化,手头没有一批农机‘大家伙’,光人工成本就能把公司压垮。

  未来种地必是农机的天下。”丁旦坚定地说。

  他**了9名“90后”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先后购入5台旋耕机、7台插秧机、6台收割机、3台无人植保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

  育秧和机插的效益是明显的:第一年机插成本是160元,第二年下降到130元,2023年下降到100元。

  丁旦还认为,现代农业必是精细农业、绿色农业,向管理要效益,向品质要效益。

  近两年,丁旦在石脑镇培育富硒有机稻基地,通过潜心研究药物配比,该基地的富硒含量每公斤达400微克。他还建立稻蔬轮作基地,将水稻与豆角、大头菜等轮季耕作,不仅让每亩增收3000-5000元,更重要的是改善土壤有机物含量,提升水稻品质。

  “希望国家继续加大育秧、机插、农机等环节的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只有当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服务价格低廉,种田不辛苦又有钱赚时,农业才有吸引力。

  21世纪的地谁来管、怎么管,这是丁旦深思的另一个问题。

  丁旦发现,当前大规模流转土地、聘请农民管理的模式存在一个明显缺点——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

  经过几年实践、磨合,丁旦在当地首创了粮食企业产供销一体的种田组织管理模式,并给它取了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田管家”。

  “田管家”是一种分级管理模式,土地流转以后,合作社分区域委派“总管家”,“总管家”再在区域内根据情况选拔村、组“小管家”。

  “我们聘请的这些田管家,不但有保底薪资,年终还有分红,分成模式让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2023年,丁旦初次试水“田管家”模式,公司给“田管家”每月发工资,秋粮利润“总管家”与公司各占一半,“小管家”视其负责的基地效益适当奖励。

  第一年,丁旦发现“田管家”的积极性还是不能充分调动。

  2023年,丁旦把所有“田管家”都纳入五五利润分成。2023年,利润分成变成**,“田管家”得六成,公司得四成,有些田块公司利润甚至降得更低,“田管家”的积极性渐渐调动起来。

  石脑镇文家村50多岁的“田管家”朱细英替公司管理500亩地,五五利润分成时,每次田里有**,她总是打电话让丁旦赶到现场。随着利润分成提高,像“农药漂移到插花田”“农机压坏村民菜地”等小**,朱细英都主动想办法解决。

  2023年收割季节,她还主动联系四台收割机,把田里的稻子全部收完,没让丁旦操一点心。当年,她在田里工作时间不足6个月,尽管收成不如往年,光分红仍能拿到4万多块钱。

  “田管家”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利。丁旦说:“种粮收益本来就低,公司与民争利,挫伤‘田管家’积极性,种不出高质量原粮,最终损害的是公司利益。

  不靠种粮赚钱,把利润主要放在粮食加工和**环节,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有了“田管家”全身心投入,丁旦有更多的时间从田里“抽身”,来谋划公司粮食加工、**的方向。

  别人嫌早稻收益低不愿意种,丁旦一种就是6000多亩。“只要国家有需要,今年我还种早稻”。

  在高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旭眼里,丁旦是一个情商高的小伙子。

  “对村民、对员工很温和,对农村很有感情,年轻人这样很难得。”黄旭不住地夸赞道。

  10多年来,王秀萍是村民眼里的“好人”,丁家村的“好媳妇”。平日里,组织爱心商会、企业、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单亲母亲、孤残留守儿童、贫困孤寡老人,参与村里修桥修路、文体活动,她都是领头雁。

  丁旦接过了王秀萍的“爱心接力棒”。从2023年到2023年,他带领合作社,为石脑镇374户贫困户提供小额金融入股业务,全镇贫困户每年户均获得1000多元分红。托管农户土地近1500亩,降低产业化联合体内成员生产资料成本20%,托管土地平均每亩节省成本90元。提供超过600个田间工作岗位。农忙时,他派出机器帮助劳动能力薄弱的贫困户插秧、收割。农闲时,他邀请专家开设培训班,对贫困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不仅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还提升了贫困户个人综合能力。

  “在基地做事一天能赚100块,又能就近照顾儿子。”正在基地采摘辣椒苗的贫困户谢金生感激地说。

  50多岁的谢金生腿脚**,儿子患有白血病,丁旦一家一直帮扶了他10多年。3年前,谢金生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儿子的病也好了,2023年还考上了大学。

  与种一季中稻相比,种早晚两季稻收益相差不大,却增加了许多人工和管理成本,农民种早稻积极性不高。有一年早稻播种季节,高沙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丁旦,为难地说:“村里还有400多亩地荒着,村民不愿种,咋办”。

  丁旦当场表态说:“我来种,保证5月份地里有禾苗长出来。

  收完稻子,我再把地还给村民种晚稻。”。

  2023年,丁旦响应国家扩种早稻保产量的号召,种了6000多亩早稻,在当地种粮户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年,高安市早稻扩种面积达69.9万亩。丁旦说:“我种的不是自家粮,是爱国粮。只要国家有需要,今年我还种早稻。

  他拿起笔写下四个字:百年企业。

  丁旦回乡后,把他的专业、经历、见识,全部倾注到了这棵“稻子”上。


精选问答:


  1、种植水稻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是什么?

  种植水稻需考虑哪些自然条件?

  种植水稻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水资源,水稻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为500-800mm),在孕穗抽穗等关键生育期是不能缺水,即使旱稻能够在旱地生长,一生可不建立水层,若要产量和米质好,此期也需要浇水(或靠降雨),保持土壤湿润。

  据了解,水稻所消耗的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是用水大户,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是很难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像华北平原不适宜种植水稻,此前答过澳大利亚种植水稻面积很少,主要原因都是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有的地区即使降雨量较多,但降雨分布不均匀导致出现干旱、洪灾、暴雨等,也是影响水稻种植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光照,水稻是短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整个生育期所需光照1200-1600小时),才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光照不足会导致籽粒灌浆不饱满,产量和品质下降。

  第四是土壤,水稻的祖先野生稻生长在沼泽地,其适应性极强,但种植水稻肯定是要追求效益,土壤不能过于贫瘠,像盐碱地以往是不能种植水稻的,现因水稻品种(耐盐碱水稻)的突破才被逐渐开发。种植水稻时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肥料,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

  2、农民伯伯种大米时要做那些事情?

  稻田地是不能 “漏水” 的,否则水稻因缺水、缺肥而长不好。

水稻田里,须翻地、耘地、施底肥。先在 “秧田” 里播种育秧。秧苗长到 一尺长短,就可以 “插秧” 了。田间管理的作业,主要是除草、灭虫。水稻 “杨花” 的时候,及时追肥。稻谷快成熟时,放掉水,让太阳 “晒米” 。最后是收割、脱粒、仓储、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