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药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849 次
中药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知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材料,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知母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清心除烦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和美容等领域。

清热解毒

知母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知母中含有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抗炎抗菌的作用。知母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痈肿疮疖、***等症状。

润肺止咳

知母还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知母中含有的黏液质和蛋白质,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知母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滋阴降火

知母还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知母中含有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以起到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的作用。知母可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口干口渴、失眠多梦等症状。

清心除烦

知母还具有清心除烦的功效。知母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可以起到清心除烦、安神宁心的作用。知母可以用于治疗心烦失眠、健忘多梦、惊悸失眠等症状。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知母有哪些禁忌人群?

答:知母虽然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知母有以下几种禁忌人群:

1.***、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不宜食用;

2.体质寒凉、脾胃虚弱、腹泻、便溏、水肿等人群不宜食用;

3.感冒发热、***、痈肿疮疖、肝病、肾病等症状严重的人群不宜大量食用。

问题二:知母有副作用吗?

答:知母虽然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滥用,否则会出现副作用。知母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知母过量使用会导致口干、口渴、***、腹胀等不适症状;

2.知母过敏者会出现皮疹、红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3.长期大量使用知母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问题三:知母怎么食用?

答:知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食用:

1.煮粥:将知母研成粉末,加入米粉一起煮粥,早晚各食用一次;

2.泡茶:将知母切成小块,加入开水中泡茶,可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枣等调味;

3.煮汤:将知母切成小块,加入鸡汤或猪骨汤中煮,可加入适量的其他药材一起煮。

问题四:知母的保存方法是什么?

答:知母的保存方法如下:

1.干燥保存:将知母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受潮;

2.密封保存:将知母装在密封袋或密封罐中,避免受潮受虫;

3.低温保存:将知母放在冰箱中保存,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问题五:知母的种植需要使用哪些农药?

答:知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种植需要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蚜虫、飞虱等害虫;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炭疽病、灰霉病等病害;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杂草。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污染环境和食品。

知母的百科知识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多生于山地林下、路旁、沟边、阴湿草地、稻田、河滩等处。知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清心除烦等作用。知母中含有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抗炎抗菌的作用。知母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痈肿疮疖、***等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24年版

[2]《中药大辞典》

[3]《中医药学》

问答拓展: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知母也叫毛知母,中药名,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知母的功效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知母的功效

  1、止渴除烦

  知母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对口渴、饮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2、清热泻火

  主治温热病,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

  3、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4、滋阴补肾

  用于阴虚火旺,肺肾首哗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

  5、通便润燥

  治疗因阴虚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溏泄等证。

  知母的药用价值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

  1、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水煎服。(《伤寒蕴要》)

  2、治温疟壮热,不能食: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延年方》知母鳖甲汤)

  3、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4、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5、治肺劳实热,面目苦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知母、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苈(略炒)、半夏(汤泡七次)、秦艽(去芦)、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母汤)

  6、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7、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闷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药、麦门冬、柴胡、泽泻各1g,石膏45g,黄芩、甘草15g,竹叶3-7片,姜,水煎,每日锋芹冲1剂,分2次服。(《圣济总录》八味知母汤)

  8、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于肺经咳嗽宜服,如伤风痰喘,却以寻常伤风药治之:知母、贝母、茯苓、人参各15g,桃仁、杏仁各0.3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如觉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得效方》二母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银歼: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知母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1、《别录》:多服令人泄。

  2、《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3、《本草经疏》:***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4、《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知母附方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3、《医学启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肾中本药。上头、引经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纲目》: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5、《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销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燔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深矣。盖苦寒之味,行天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问答拓展:中药知母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药
名】:知母
【拼
音】:zhimu
【英文名】:common
anemarrhena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功
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利水消肿、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主
治】: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性味归经】: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大阴经。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用法用量档腊】: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①《别录》:“多服令人泄。”②《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
微弱者禁用。”③《本草经疏》:“***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溏泄等证,法并禁用。”④《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
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
【药物配伍】:配贝母:清热、化痰;配黄柏:滋阴降火;配草果:燥脾去湿;配石膏:清热保津;配栀子:清热除烦;配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
【别
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是母(《玉篇》)、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没闹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枯蠢罩)、穿地龙(《山东中药》)
百合科知母属植物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后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后习称"知母肉"。两者均以条粗、质硬、断面色黄白者为佳。生于海拔3200-4000米林下、灌丛、草地。主产于青海玉树州各县,年产量约50吨,为省特产药材。性寒,味苦,具清热、除烦、滋阴之功,用于治烦热口渴、肺热燥咳、午后潮热等症。

问答拓展:中药知母主要功效解析: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中药知母: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本品苦寒清泄,甘而滋润,清热之力虽稍逊石膏,但却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病证(1)热病壮热烦渴。(2)肺热咳嗽,***咳嗽,枯稿阴虚劳嗽。(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配伍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缓迟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两药相合,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清泻实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忌服。药理: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降血糖、抑制Na+,K+-A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产地:主产千河北省;山西、内蒙古、陕西及东北的西部亦产。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鲜时除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光知母)。性状鉴别: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知母肉:已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有扭曲的沟纹,有的可见叶痕及根痕。饮片知母呈不规则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色,可见少量残存的黄棕色叶基纤维或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盐知母:形如知母片,色黄或微带焦斑。味微咸。免责声明:以上内扰败李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