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麦白粉病抗性实验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111 次
大麦白粉病抗性实验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

大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白粉病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试图培育出抗白粉病的大麦品种。

实验方法

研究人员选取了多个大麦品种,并将它们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大麦品种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白粉病的感染,而对照组则不受感染。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观察了大麦品种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了它们受到白粉病感染后的表现。同时,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基因测序,以便找到与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些初步。实验组的大麦品种在受到白粉病感染后,表现出了更强的抵抗力。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实验组中的一些大麦品种拥有与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初步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大麦品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大麦的产量和质量。

未来展望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继续进行实验,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麦抗白粉病的机制。同时,他们还计划将这些抗白粉病基因引入其他作物中,以提高它们的抗病能力。

这项实验为解决大麦白粉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作物的抗病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关拓展:

问:三唑酮杀菌剂好吗?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功能和保护、治疗作用,被广泛用于由子囊菌、担子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的防治。

在杀菌谱上比较广,对于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大多数病原真菌引起作物病害有效,能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害的效果。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和叶斑病等。

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

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

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

在作用机理方面,在不同作用点阻碍、抑制病原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杀菌活性。兼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在安全性上该类药剂均为低毒性杀菌剂,但对作物安全性相对较差。如粉锈宁杀菌剂处理小麦种子会影响其发芽率和出苗率。使用时应根据产品标签说明施用。一般在推荐使用方法和剂量下,对各类作物安全。

一、三唑类杀菌剂特点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

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

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

低等真菌形成细胞膜的时候,缺乏合成麦角甾醇的能力,只能利用从其它途径获取到的有机物再代谢为麦角甾醇。

6、三唑类杀菌剂不会抑制植物的细胞膜合成,对植物相对安全。

植物细胞膜中不含麦角甾醇,但含有另一类与之相似的物质,环阿屯醇。

7、三唑类杀菌剂不能在植物生长早期使用。

比如禾本科植物分蘖之前或阔叶植物花芽分化之前。禾本科植物相比阔叶植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可以抑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植物顶端生长缓慢,节间缩短。

8、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由差别的。

一般的,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9、有必要搞清楚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在某种植物上用于杀菌防病时的安全剂量。

三唑类杀菌剂抑制植物生长的剂量和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用好三唑类杀菌剂。

10、大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可以从一片叶移动到另一片叶子内,或随着导管从下往上移动。

试验证明,只需要在大豆复叶上滴落三滴三唑类杀菌剂药液,一天内即可覆盖整个叶片。

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时候,喷头要压低一些,既可以降低抑制植物顶端生长的风险,也可以利用向顶传导的特性,保证诸如炭疽病、褐斑病、黑星病等从下往上侵染蔓延***害的防治效果。

二、目前我国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

1、三唑酮(triadimefon),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广谱性杀菌剂,在植物和真菌体内转化为活性更高的三唑醇其作用,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

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登记在黄瓜、水稻、小麦、玉米5中作物上防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剂型主要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2、己唑醇(hexaconazole),该药抑菌谱很广,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铲除作用,使用量低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

登记作物有黄瓜、小麦、水稻、梨树、苹果树、桃树等,主要由于防治白粉病、黑星病、纹枯病、褐斑病、锈病等。使用剂型主要有乳油、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3、戊唑醇(ethylt-rianol),不仅有类似三唑的作用方式,而且发展第二机制抑制抗性发生,还与其他内吸或非内吸性杀菌剂配成混剂,有效地防治禾谷类和种传病害。

主要用于大白菜、草莓、大豆、高亮、划归省、黄瓜、苦瓜、梨、苹果葡萄、水稻橡胶、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近30种病害。主要剂型有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干拌种剂、湿拌种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4、腈菌唑(myclobutanil),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低毒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病害,用于防治黄瓜、梨、苹果、葡萄、香蕉、小麦上的白粉病、黑星病等病害。

主要登记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种子处理可以防止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的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也可用于储藏病害的防治。

5、氟硅唑(flusilazole),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有效,主要用于防治由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子囊菌纲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对卵菌无效。

主要防治对象有黄瓜、梨、苹果、香蕉、小麦上的白粉病、黑星病、炭疽病等。

6、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杀菌谱广,内吸性保护和治疗剂。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痤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病,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登记在菜豆、茶树、大白菜、番茄、柑橘、黄瓜、辣椒、梨、荔枝、芦笋、苹果、葡萄、芹菜、石榴、水稻、西瓜、香蕉、小麦等多种作物的锈病、炭疽病等对中病害。

7、丙环唑(propiconazole),具有很好的内吸治疗作用,兼有化学保护和抗产孢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有高活性,对白粉病、锈病特效。

问:吡唑萘菌胺土壤活性?

2024年7月23日,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在我国临时登记了92%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IZM)原药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11.2%吡唑萘菌胺+17.8%嘧菌酯),有效期至2024年7月23日。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在我国登记用于黄瓜,喷雾防治白粉病,有效成分用量为146.25~243.75克/公顷。

吡唑萘菌胺是由先正达公司研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亦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含有4个光学异构体。其活性谱广、持效期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以保护作用为主,田间试验也表现一定的治疗活性。它通过抑制病原菌线粒体膜中的复合物Ⅱ呼吸酶——琥珀酸脱氢酶而起效。

吡唑萘菌胺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和谷类作物等。可有效防治小麦叶斑病(Septoriatritici)、褐锈病(Pucciniarecondita)、条锈病(Pucciniastriiformis),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teres)、云纹病(Rhynchosporiumsecalis)和Ramulariacollo-cygni等,有效成分用药量为75~125克/公顷。还可用于防治梨果上的黑星病(Venturiainaequalis)和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a),蔬菜上的白粉病、叶斑病和锈病,油菜上的菌核病(Sclerotinia)和黑茎病(Phoma),以及香蕉上的黑条叶斑病(Mycosphaerellafijiensis)等。主要剂型有乳油和悬浮剂。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吡唑萘菌胺亦为呼吸作用抑制剂,但其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性品系病菌高效,尤其对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防效优异。该产品对小麦锈病和大麦锈腐病的防效均优于氟环唑,田间施药7周后仍表现出明显效果,其保护期要比三唑类杀菌剂长2周左右。

2024年初,吡唑萘菌胺在英国首先获得登记,当年还在爱尔兰和新西兰登记,同年在三国上市。2024年4月1日,吡唑萘菌胺在欧盟正式登记,有效期至2024年3月31日。在英国上市的吡唑萘菌胺62.5g/L和嘧菌环胺187.5g/L的复配产品Bontima,用于冬大麦和春大麦上的病害防治。与吡唑萘菌胺复配的有效成分还有:氟环唑(复配产品商品名Seguris,下同)、嘧菌酯(ReflectXtra、Symetra)和苯醚甲环唑(ReflectTop、Embrelia)等。

吡唑萘菌胺属于先正达2024―2024年开发的4个新产品之列,这4个新产品分别为:谷物杀菌剂520(isopyrazam,吡唑萘菌胺)、种子处理杀菌剂524(s***axane,氟唑环菌胺)、玉米和甘蔗田除草剂449(bicyclopyrone)以及杜邦公司的杀虫剂Cyazypyr(cyantraniliprole,溴氰虫酰胺),这些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预计可达10亿美元以上。其中的氟唑环菌胺也为琥珀酸脱酶抑制剂。

2024年3月24日,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5%氟唑环菌胺原药和44%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已在我国取得临时登记,有效期至2024年3月24日。44%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登记用于玉米种子包衣,防治丝黑穗病,用药量为15~45克/100千克种子。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英文商品名Solatenol)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又一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它对亚洲大豆锈病具有杰出防效,持效期长,先正达就此产品与杜邦获第五届AgrowAwards最佳创新化学奖的杀菌剂oxathiapiprolin签署了全球相互授权协议,这是两公司继8年前关于啶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协议后的又一项技术授权协议。目前,苯并烯氟菌唑尚未在我国登记。

此前,拜耳和巴斯夫也在我国强势推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如拜耳的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年峰值销售额2亿欧元)、巴斯夫的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年峰值销售额4亿欧元)和啶酰菌胺(boscalid,峰值销售额超过3亿欧元)等。日产化学的噻呋酰胺由于专利过期更是在我国呈全面开花之势。

琥珀酸脱酶抑制剂类杀菌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单边上扬的漂亮走势。2024年此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5.81亿美元,啶酰菌胺在其中拔得头筹。

先正达、拜耳和巴斯夫等世界农药巨头都参与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该类杀菌剂必将以其杰出的性能成为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后又一重要的产品类型,成为推动杀菌剂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