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生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生锈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特征
小麦生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特征是小麦叶片上出现橙***或棕色的锈斑,锈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最终导致小麦叶片枯死,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二、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小麦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生锈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适量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但是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生长过旺,易感染病害。
3.喷洒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酮、氧化锌等。
4.清除病源。及时清除小麦田中的病源,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生锈病的传播。
三、相关问题
1.小麦生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小麦生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据统计,小麦生锈病每年会导致全球小麦产量减少10%以上。
2.有哪些其他常见的小麦病害?
除了小麦生锈病,还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秆锈病等常见的小麦病害。
3.种植抗病小麦品种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吗?
种植抗病小麦品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生锈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药剂喷洒对小麦有哪些影响?
药剂喷洒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生锈病,但是过量使用药剂会导致小麦叶片烧伤,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在使用药剂时需要注意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5.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生锈病?
小麦感染生锈病后,叶片上会出现橙***或棕色的锈斑。可以通过观察小麦叶片上的锈斑来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生锈病。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选用三唑酮(粉锈宁)、烯唑醇(速保利)等拌种,立克秀(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敌力脱(丙环唑)、特富灵可湿性粉剂等喷洒,或用氟环唑、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以及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喷洒。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适期晚播、消灭田间菌源、加强田间管理等。
一、化学防治
1、拌种和包衣
(1)选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60g,拌种50kg;或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60g,拌种50kg。
(2)选用种子量的0.15%为使用量,浓度为2%的立克秀(戊唑醇)对种子进行包衣;或用种子量0.2%的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
2、农药喷洒
(1)秋季和早春,每亩可用25%三唑酮或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g,兑水60kg喷雾;也可用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雾。若病情较重,可在15天左右时再防治一次。
(2)其他药剂如氟环唑、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以及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小麦锈病都有一定的防效。
二、农业卜纤防治
1、合理选用抗锈病良种
(1)种植具有抗性的小麦良种,如云麦余悔2号、3号、39号、55号、56号;临麦6号、15号、16号;宜麦1号、2号;烟农19、23等系列品种。
(2)推广小麦良种的同时,还要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防止抗病品种混杂和丧失抗性,防止品种单一化。
2、播种地块的选择及播种
(1)选择地势平坦、坡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排灌良好,以型毁仿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前作为水稻、油菜、豆类、绿肥等。
(2)根据测土配方,在翻地前每亩施1500-2000kg有机肥,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耕翻,耕翻深度达到25cm以上。
(3)适墒期内用轻型耕机或用畜力耙细保墒、整平地块,整地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做到土壤细碎、无漏耙现象,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3、适期晚播
在适播期内,在保墒的前提下,要适当晚播,可有效减轻秋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播种越早,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越冬菌源量越大,发病就越早、越重。
4、消灭田间菌源
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时,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彻底铲除,防止传播蔓延。在锈菌的越夏基地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也可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造成贪青晚熟;及时浇水,以补充因孢子堆表皮破裂而损失的水分。
问:小麦发生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在春季经常发生,在4月份时期需要紧急进行防治,因为这时期正直灌浆乳熟期,如果发生该病容易导致植株和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对产量影响很大。小麦锈病
河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锈病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现将有机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有机小麦锈病的种类及为害症状:
有机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可分为条锈、叶锈、杆锈三种类型,锈病是气传性病害,可随风向麦区进行远距离传播为害。
条锈主要为害有机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2、有机小麦锈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竖晌消,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3、有机小麦锈病发病特点:
锈病喜湿,在下雨,结露,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谨芦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
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4、有机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有机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可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如冬小麦伊农18号。在新源县乡镇的同一地块内种植的新冬18号、伊农18号2个品种中,新冬18号发病重、发病面积大,而伊农18号只有点片发生,表现出很强的抗病性。
4.1.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4.1.3.搞好抗余知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问: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主要靠种植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
(1)种植抗耐病品种如黄淮海地区种植陕农7859、冀5418、鲁麦1号、小偃6号、徐州21号等冬小麦品种。近年新选育的抗叶锈冬小麦品种有:京冬1号、8号,京核3号(京核931),京411、北农白,皖麦26、27、28号,绵阳26号,百农64,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豫麦39(豫农8539),早麦5号,劲松49号,兴麦17号,滇麦19号,秦麦12号,冀麦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麦品种有:垦九5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蒙麦30号、京引1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
(2)药剂防治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0.04%(有效成分)叶锈特或用种子重量0.2%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②提供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包衣种子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kg种子用4g包衣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③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
(3)加强栽培防病措施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上湿气滞留。
问:请问小麦叶锈病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雄黄病。作物发病后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它包括杆锈、叶锈、条锈。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孕穗到开花期间,若发现有扩展趋势,开始用药防治,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主要用药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粉锈宁乳剂,兑水喷雾能起到较好的防效。仅供参考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