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锈病病原物 杨树锈病病原物介绍
杨树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树木病害,其病原物为杨树锈菌。针对这种病害,农业专家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杨树的生长和发展。同时,针对百度SEO最新优化规则,我们也需要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注意相关要求,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一、杨树锈病的病因
杨树锈病是由杨树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杨树锈菌属于真菌门,是一种寄生菌。它会寄生在杨树的叶片和嫩枝上,繁殖生长并导致杨树的叶片和嫩枝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杨树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树种、树龄等因素有关,其中以气候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杨树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杨树锈病的发生和传播,农业专家们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强杨树的管理,保持杨树的生长环境卫生;
2.对杨树进行适时的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3.选用抗病性强的杨树品种进行种植;
4.对杨树进行适时的喷药,以杀灭病原菌。
三、杨树锈病病原物图片
以下是杨树锈病病原物的图片:
四、杨树锈病相关问题
1.杨树锈病对杨树的危害有哪些?
杨树锈病会导致杨树的叶片和嫩枝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会影响杨树的生长和发展,甚至导致杨树死亡。
2.如何预防杨树锈病的发生?
加强杨树的管理,保持杨树的生长环境卫生;对杨树进行适时的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选用抗病性强的杨树品种进行种植;对杨树进行适时的喷药,以杀灭病原菌。
3.杨树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杨树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风、雨水、昆虫等。
4.杨树锈病的化学防治方法有哪些?
杨树锈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有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的喷施。
5.如何判断杨树是否感染了锈病?
杨树是否感染了锈病,可以通过观察杨树叶片和嫩枝的表面是否出现***或红色的锈斑来判断。
相关拓展:
问:杨梅锈病有什么症状?应该如何防治呢?
一、杨梅锈病的症状
病害初现时,叶片背面产生橙***点状斑点,表皮破裂后露出橙***粉末。落叶后,在叶片正面形成褐色的冬孢子簇,在相应位置形成一簇簇柠檬酸孢子,病重时,叶片背面长满***粉末,影响光合作用,并且由于叶子失水,导致叶子掉落,杨树叶锈病的转移宿主是落叶松,杨锈病冬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菌,随风传播到杨树,侵入气孔产生柠檬酸孢子簇,反复感染杨树滑颂,秋季最严重,林地湿度高,幼林密植,时常有病虫害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1)老树更新
7-8月采收果实后,剪去树干基部的大树杈,挖出一些漂浮的根系,施上草木等肥料。灰上促进芽萌发新枝,更新必须及时,过早更新,芽容易受冻结冰;更新太晚,伤流太大,因此老树需要适时更新,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杨梅的生长发育。
(2)大树追肥
发芽前的2-3月和果实采摘后的7-8月,每株施40-50kg动物粪肥或其他肥料。
(3)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丘陵地、北坡和半坡地红、黄壤土,同时,要选择抗病性良好、高产尺友的品种,如福建大荔子、二色梅等。
(4化学防治
萌发前喷洒1:1:100波尔多液,结果期代森锰锌、百菌清等,可用于化学防治,同时要注意白蚁的防治,用灭蚁灵进行防治,及时更新老树,对病害较重的老树,更新骨枝,挖出部分浮根,促进陵让槐隐芽发育。
以上是杨梅锈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杨梅锈病对杨梅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甚至降低杨梅产量和品质,种植杨梅的农民一定要及时防治,避免杨梅锈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问:杨树叶生锈斑是怎么回事
杨树黑斑病又称杨树褐斑病,它能感染多种杨树。近两年的夏秋两季,持续降雨,光照不足,空气湿度高,形成了渣吵长期的高温高湿环境,为黑斑病菌的萌发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杨树大面积黑斑爆发,造成杨树早期落叶,严重削弱了树木活力。
该病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有针状凹陷的小亮点,随后病斑扩展至约1mm,叶片前部有黑色、稍隆起、褐色斑点。
5~6d后,病斑中心(叶片正反面)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后来,病变扩大成大的斑点,大多是圆形的。病情严重时,整片叶子变黑,病叶可提前2个月脱落。
扩展资料:
杨树黑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病原菌为马宋菌属,隶属于体腔菌科(coelomycae)、盘孢子菌和盘孢子菌亚科。
1、烟雾机防治。对于高大树木,可组织专业队伍使用6hy-25型烟雾机进行集中控制,并可使用8%百菌清烟雾剂或2.5%氟硅唑油烟剂。控制时间应控制在早晨5-7点或晚上18-20点,无风时。
2、喷雾控制。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在雨如嫌侍季前向苗木和低矮幼树喷者芹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托布汀1000倍液,连续喷2-3次,以控制病害的蔓延。雨季喷洒时,药液中应加入0.3%的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被水冲走。
3、加强森林管理。增加有机肥和土壤杂肥的施用,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木潜能,提高树木抗病能力;雨后及时排除林中水分;随时清理处理病假,消灭病原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树黑斑病
问:杨树锈病怎么办
是杨树锈病。防治方法可以喷粉锈宁,发现初期可以将发病的部分摘除,随摘随装进塑料袋里。也可以在该时期喷洒多菌灵800倍液。问:林木抗病育种是什么?
(bre***ingfordisease-resistantforesttrees)
(沈熙环)
以提高林木对病原侵袭抵抗能力的育种。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线虫等生物因素,以及环境污染等非生物因素,都能引起树木病害,但林木抗病育种主要是指提高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的抵抗能力。
历史与现状
开展林木抗病育种大约已有半个多世纪。从1924年起美国大规模开展板栗抗枯萎病的杂交育种。1926年荷兰从事榆树枯萎病抗病研究。1950年美国爱达荷州开始山白松抗疱锈病育种;1951年美国东南部地区对火炬松、湿地松抗梭形锈病的育种也已开始。196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了第一次林木抗性育种国际讨论会。1967年世界林联下设了抗病育种小组,其中包括松树疱锈病、榆树枯萎病、杨树病害、松树曲枝病和梭形锈病等课题组。1969年在美国爱达荷州举行了第二次国际讨论会。1980年在荷兰举行了第三次讨论会。这些学术活动推动了抗病育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初主要研究的树种和病原有:湿地松、火炬松、西部白松—梭锈病;五针松、西部白松—疱锈病;日本落叶松—枯梢病、早期落叶病、落叶松杨锈病;榆树—荷兰病;杨树—锈病、褐斑病、腐烂病、黑星病;板栗—栗疫病等。
树木抗病育种研究工作已在生产中初见成效。如美国由南方松抗梭形锈病种子园生产种子长成的林分,感病率较对照低10~28%,经济效益提高35%。到80年代初,美国南方每年用抗病树苗造林的面积在4万公顷以上。欧洲各国大量培育抗病的杨树和榆树品种。杨树抗黑星病、褐斑病品种,榆树抗枯萎病品种已育成,其中有些已投入生产。中国自1972年开展了木麻黄抗青枯病的选择工作,对青枯病的病原生理生化、小种分化和寄主抗性作了初步研究。
树木抗病性机理
种间、种源间及个体间对同一种病原物的感染程度,往往存在着差异。凡易受某种病原物感染的称为感病性;不易感染的,称为抗病性;不受感染的,称为免疫性。树木的抗病性取决于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林木抗病性可分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是寄主对某些生理小种能够高度抵抗,但对另一些小种却不能抵抗。水平抗病性则是对各种小种的反应相仿,而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反应。一般认为,垂直抗病性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主要基因所控制,而水平抗性则是由多数次要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林木抗性育种中一般强调水平抗病性育种。
林木对真菌病害的抗性生理,可分为抗拒病原侵入、侵入后被抑制生长和被破坏以及耐病性四类。林木形态解剖结构特性,如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薄,气孔的数量和大小,蜡质覆盖物的有无,都与病原物的侵入有关,这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机械因素。林木的营养状况、组织含水量、酸碱度、细胞渗透压,以及林木内含化学成分如单萜、酚等,也都与病原物的扩散或抑制有关。寄主被病原物侵入会有多种反应,如组织的坏死、变色或某些大分子化合物含量的改变等,这种改变都可视为保卫反应。潜在感病的树木,有时因栽培地点、时间和条件等原因,可能避开病原物侵袭而表现出实际并不存在的抗病特性。在抗病育种中对此应有所了解。
抗病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①选择抗病树种:不同树种对同一病原的感染程度不同。如欧亚起源的松树比美国和墨西哥的松树抗病;短叶松比火炬松抗梭形锈病。②选择抗病的种源:如火炬松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种源比其他种源抗梭形锈病;花旗松南方种源对落针病菌病原最敏感。③在重病区按表型选择抗病单株:由于单株的抗病性配合力的差异,所以一般将按表型进行的单株选择与子代测定相配合,从中挑选抗病的亲本或家系,建立抗病性种子园。④杂交育种:如短叶松×火炬松,可导入短叶松的抗梭形病的基因,再通过选择和回交可维持***具有火炬松的干形好、生长快的优良性状。选择和杂交得到的材料,都要经过人工或自然接种和鉴定过程,才能最后筛选出真正抗病的材料。选择出来的材料,如需种子繁殖的,常用以建立种子园;如能无性繁殖的,通过采穗圃繁殖推广。
存在问题和展望
①在自然群体中选择抗病材料,特别是抗锈病和抗***病虽然是成功的,但由于对树木抗病的机理了解还不深,这不仅已影响了当前抗病育种的进展,更妨碍了多世代抗病育种的开展。②抗病育种工作的成功,取决于正确处理寄主—病原—环境三个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寄主存在变异已如上述。由于病原常适应寄主改变而变异,已发现从不同寄主上采集的某种栅锈菌、梭锈菌进行接种,病原致病力有明显差别。如新培育成功的抗锈病杨树新品种,在大量投入生产之前,就遭到新的病害侵袭,这很可能与病原发生了新的变异有关。这就是抗病育种比产量和品质育种复杂的原因所在。③研究并改进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收集、接种和鉴定技术,确立实验室表现和田间表现的相关性,是加速和提高抗病育种的进程和效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书目
H.M.Heybroeketal,ResistancetoDiseasesandPestsinForestTrees,Wageningen,NewYork,1982.
问:林木叶、果病害主要有什么特点?防治应掌握什么原则?
【发生特点】林木叶部病害是一类最普遍的病害,它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的病害,这和叶部的保护组织比较幼嫩,易于受害,并适于病菌传播侵染以及叶部病害容易被发觉有关。除少数情况外,叶病对林木总的健康状况影响不太明显,但叶病对苗木、幼苗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针叶树叶病危害性往往比阔叶树为大,叶病在春季造成的危害性较秋季发生的为大。
叶部病害的主要类型有锈病、白粉病、煤污病,以及各种叶斑病、花叶病等。病害直接后果是提早落叶,林木受害的大小可根据提早落叶的数量和时间来判断。连年大量提早落叶,可使树木生长衰弱,有时甚至最后枯死,如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杨树锈病等;其他如白粉病、煤污病等,严重时也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叶部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性。每年新叶开放后,接着便有一个初侵染的过程。叶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病落叶:已经在叶上定殖的病原物,在冬季到来之前,随病叶脱离植株。常绿树种虽然不是每年完全落叶,但凡受病较重的叶也大都在冬前脱落。地上的落叶无疑是病原物聚居之处。病菌可以腐生状态或休眠状态越冬,次年侵染新叶。这是许多种叶部病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②先年被害的枝条:有些病菌除侵染叶外,还侵害枝条。病菌可在枝条的病斑内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③被病菌污染的冬芽:桃缩叶病菌的芽孢子或子囊孢子在芽鳞上越冬,次年作为初侵染来源侵染刚开放的幼芽。毛白杨锈病、梨黑星病以及某些白粉病等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进行初侵染的。由这种方式进行初侵染的共同特征是,每年春季病害首先出现在个别芽所放出的全部幼叶上。④其他:如带病毒或植物菌原体的昆虫,以及锈病的转主寄主也是叶病的初侵染来源。
引起叶病的病原菌大多具有潜育期短、生长季节中再侵染次数多的特点。
由于叶病大多数有再侵染,而且病原物多靠风雨传播,因此病害的扩展一般很快,传播面广。病原物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角质层和表皮侵入寄主。除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外,叶部病原物很少是必须依赖寄主体表伤口侵入的。
许多侵染叶部的病原物也能侵染果实和嫩枝。在生长季节中,林木果实的病害大多数是由叶病蔓延而来的。果实病害与叶部病害在病原物种类、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果实生病后,多引起落果、畸形或产生干瘪的种子。
【防治原则】
成年林的叶部病害造成危害,一般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叶病对幼苗、幼林以及行道树和公园观赏树造成的严重危害,必须认真对待。
叶、果病害的防治措施,通常有集中清除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两个方面。
清除侵染来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清除落叶和落果。带病的落叶、落果可以人工收集烧掉,或在地面喷洒铲除剂。施用高浓度的石灰硫磺合剂或其他药剂,可铲除在植株表面或芽鳞内越冬的病原菌。对叶锈病,去除转主寄主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喷药保护叶片不受侵染,是生长季节中最常使用,而且效果显著的防治办法,但必须充分掌握病害在当地发生发展的规律,在喷药技术上要强调喷洒周到,切忌只喷叶面而遗漏叶背或喷一处漏一处的现象。
加强管理,促进苗木及林木生长健壮,可提高抗病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寄生菌引起的病害,如松落针病等,是一项很重要的林业技术防病措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