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防治棉铃虫的方法是什么?

2024-01-2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71 次
防治棉铃虫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内容分享一下“防治棉铃虫的方法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详尽解释,但愿对大家有少许帮助,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防治棉铃虫为害枣树的关键,在于全面控制棉田及其他寄主上棉铃虫种群的数量,以减少虫源。

  ①农业防治枣园附近不种植棉花等棉铃虫易产卵的作物,以减少着卵量。

  ②诱杀利用黑光灯、杨柳枝把或性诱剂诱杀成虫。

  ③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从产卵盛期至2龄幼虫蛀果前。

  药剂应选用杀卵、杀幼虫效果好,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禽安全的1500倍25%天达灭幼脲3号+1000倍果树专用型“天达2116”液和2000倍20%天达虫酰肼乳油+1000倍果树专用型“天达2116”液交替喷洒,每10~15天1次,连续喷洒2~3次。以上药剂既对抗性棉铃虫有极高的防治效果,又能避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而且能增强树体的抗病等抗逆性能,大幅度提高果实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

  ④生物防治用Bt乳剂、HD-1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稀释液喷雾,亦有良好效果。棉铃虫的天敌有姬蜂、跳小蜂、胡蜂及多种鸟类等,应注意保护利用。

  棉铃虫是棉花第一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棉花叶片、花蕾、棉铃及其他组织。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种植抗虫棉可有效控制二代棉铃虫发生危害,减轻三、四代虫口基数。

  (2)农业防治冬春深耕、灌水消灭越冬蛹。

  幼虫高峰期结合整枝打杈摘除虫卵,或杨树枝把、黑光灯诱集成蛾,降低卵、虫数量。

  (3)生物防治喷施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及核多角体病毒(NPV)等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危害,且对天敌安全。

  (4)化学防治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40~60毫升/亩喷雾防治。三代棉铃虫可用40%辛硫磷乳油50~100毫升/亩、40%丙溴磷乳油100~150毫升/亩等喷雾防治。四代棉铃虫一般危害不大,可酌情防治。

  棉铃虫在内蒙古、新疆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产卵,95%的卵散产于番茄植株的顶尖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茎基上,每雌产卵100~200粒。

  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尖及花蕾,一般在三龄开始蛀果,四至五龄转果蛀食频繁,六龄时相对减弱。幼虫喜食青果,近老熟时则喜食成熟果及嫩叶。

  1头幼虫可食害3~5个果,最多为8个,蛀果数随番茄青果密度及降雨而变化。老熟幼虫在3~9厘米表土层筑土室化蛹。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北方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当月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为害严重。

  但雨水过多,土壤板结,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蛹的死亡率升高。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对其发生亦有抑制作用。

  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番茄、瓜类作物花期相遇,加之气温适宜,产卵量大增,使第二代棉铃虫成为发生最严重的世代。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棉铃虫在承德地区一年发生4代,尚未发现越冬虫态,可能是迁飞所致。

  5月上、中旬越冬成虫羽化,并产卵。第一代幼虫为害较小,以第二代为害重。

  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成虫于夜间产卵,卵多产于蔬菜植株的顶尖至第四层嫩叶、嫩梢、果萼、茎基上,每头雌蛾产卵100~200粒。

  初孵幼虫仅啃食嫩叶尖及花蕾,一般3龄后开始蛀果,4~5龄转果蛀食频繁,6龄时相对减弱。

  早期幼虫喜食青果,近老熟时则喜食成熟果及嫩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