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鳍豚 长江白鳍豚最新消息
长江白鳍豚:急需保护的珍稀物种
长江白鳍豚,又称江豚、白海豚,是长江中游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长期以来,由于水生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建设和非法捕杀等原因,长江白鳍豚的种群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护长江白鳍豚,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一、长江白鳍豚的形态特征
长江白鳍豚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淡水鱼类,成年个体体长可达2.5米,重达200千克。它们的身体呈灰黑色,腹部为白色,背鳍和臀鳍都呈白色,因此得名“白鳍豚”。长江白鳍豚的头部较为圆润,口吻短小,眼睛小而圆,非常可爱,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物种。
二、长江白鳍豚的生活习性
长江白鳍豚是一种群居动物,通常生活在淡水河流中,以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它们的生殖期在5月至8月之间,每胎1-2仔,妊娠期约10个月。长江白鳍豚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拥有出色的听力和视力,可以通过声波和视觉进行交流,是长江中游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长江白鳍豚的保护现状
四、长江白鳍豚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长江白鳍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白鳍豚的生存环境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长江中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水利工程建设对白鳍豚生存的影响。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长江中游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增加长江白鳍豚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
2.禁止非法捕杀
长江白鳍豚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非法捕杀是严格禁止的。我们需要加强对非法捕杀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非法捕杀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维护长江白鳍豚的生存权益。
3.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
我们需要加强对长江白鳍豚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了解其生存状况和数量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长江白鳍豚。
五、
长江白鳍豚是长江中游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长江白鳍豚,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禁止非法捕杀,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长江白鳍豚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
1.长江白鳍豚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朱丽华;
2.长江白鳍豚生态研究进展,韩晓莉等;
3.长江白鳍豚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张鹏等。
相关拓展:
问: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báiqí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磨陵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瞎昌戚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繁殖习性
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迅纤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问: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长江流域特有的国宝。
白鱀豚(学名:Lipotesvexillifer)也称白鳍豚,又译作“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淡水鲸,曾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系与富春江,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称。
分类位置一度存在争议,曾被视为亚河豚、恒河豚等其他淡水豚类的近亲,后经全面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确认其自成一科,为古老的孑遗物种。
白鱀豚通常结成小群活动,捕食小模租敬型鱼类。性情羞怯,缺少丰富易见的生态行为,长久以来鲜为人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中国工业和渔业发展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1988年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因国内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各类危害其生存的活动始终未能遏止。
因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白鱀豚种群的衰亡态势已不可挽回,被认为是长江动物群中伴随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众多牺牲品的代表,也是首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尽管旦慎白鱀豚在1918年便已被西方学者描述,但中国学界至1978年才正式对其开展研究工作,而活体白鱀豚在当时已十分罕见。
1980年一头雄性幼豚在长江交接洞庭湖口处被渔民捕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将其饲养并取名为“淇淇”,自此成为白鱀豚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2024年7月14日“淇淇”死亡后再无确切的白鱀豚活体记录。
2024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欧美及**的科研机构,组成近40人的考察团进行为期六周的“2024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最终未观测到任何白鱀豚,国际学界因此认定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24年以后零星的目击报告和影像资料显示白鱀豚可能还有残余个体,但已不足延续种群。
分布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型友域逐渐缩小。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
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2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其中主要**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2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
问:我国的长江白鳍豚是否真的不存在了?
只是确认为功能性灭绝,意为在自然状态中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逐步走向灭绝。但它们生存在长江中下游的某个地方还是有可能的,科学家还在搜索,灭绝的鉴定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在很难看到它了,但不能说是灭绝,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认证过程,业内公认这件事,才能确定。事实上也是时间问题了
问:长江中的白鳍豚
白鳍豚是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是鲸类中个体比较小的一种。它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鲸类。为什么白鳍豚只有长江流域才有呢?白鳍豚跟海豚一样没有后肢,尾鳍扁平。受攻击的时候会发出水牛一样的叫声。眼神很差,靠回声定位来了解周围环境和觅食。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那里水质水温水深比较适合它的生长,作为食物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水域辽阔,生长环境也比较稳定。
现在白鳍豚是国家濒危物种,万幸的是武汉有关科学家帮白鳍豚找了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栖息地,非常非常适合白鳍豚的生长。
问:长江白暨豚现在还有多少只
白鳍豚的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得非常严重。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已经只发现了17头。目前数量在20头左右。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