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水稻科学种植方法

2024-01-2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65 次
水稻科学种植方法

  本篇总结会给网友们分解一下“水稻科学种植方法”的内容进行分享,希望对农资人们稍微有点帮助,还不赶紧收藏吗!

  水稻首先需要根据气候、水、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用消毒剂浸泡一天,取出用水清洗干燥表面水,直到发芽可以撒在苗床上,在4.5-5叶期炼苗,移栽前3-4天每亩施用**素1.5-2公斤作为嫁肥,种植前结合稻田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耙田施普钙40-50公斤,钾肥8-10公斤作为基肥。


精选问答:


  1、水稻能否进行温室种植或者栽培?

  水稻种植技术,大棚水稻管理,预防水稻枯死!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棚作物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大棚的兴起,让百姓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反季节的食物。大棚中除了可以种植蔬菜、水果,也可以种植农作物,比如说水稻,就可以在大棚中种植。不少人会问大棚种植该怎么做呢?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棚水稻种植需要注意的事项!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首先第一点就是温度调节。我们都知道大棚环境密封,栽种完水稻,一定要注意保温,这个7天之内是水稻的关键期,一定不能让冷风侵袭。因为水稻大棚种植时期,外边正是天寒时期,所以呢,棚内可得注意,检查不要露风。有人会问棚内温度多少度比较合适,最好是在30度左右最好。当棚内温度不足时,可以点火或是烧水来增加棚内温度。

  第二点就是通风。当水稻的秧苗长到一个半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再密封不透气,需要开始通风,这样是为了炼苗和蹲苗。通风之后,水稻不会出现徒长的状况。当水稻苗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天气转暖,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延长通风时间。必要的话,还应该扩大通风口。一般晴天的话选择在上午9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水稻种植技术:大棚水稻管理,预防水稻枯死!

  第三点就是水分。棚内温度够了,但是水分可不能缺,随着棚内温度慢慢地升高,水分也会蒸发的很快,秧苗需水量也会逐渐地加大,所以要注意浇水,不能让水稻苗缺水。水稻本来就需水量大,在棚内更加需要水分。浇水的多少要观察苗的高度而定。

  缺水时要在太阳出来前后或者是在太阳下山前进行。同时要注意防止高温晒死秧苗,浇水要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浇水要来来回回缓慢喷浇,不能突然大水灌,也不要用冷水浇苗,避免苗根受冷。

  水稻种植技术:大棚水稻管理,预防水稻枯死!这三点就是大棚种植水稻最要紧的事情,水分、通风条件以及温度都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

  2、水稻是怎么被人类发现能吃的,谁教人类种植的?

  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

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着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一幅**的浮世绘;描绘农人下雨天在农田工作的情景**米大部份以粳稻为主,而黏性较大和外型圆短则较像糯稻,却非常适合需要黏度的**传统食品“寿司”的制作。水稻的种植方法是在西元前3世纪传入**的,当时是**的绳文时代(亦有是弥生时代中期之说),科学家化验炭化了的稻谷和米,从残留在土器上的痕迹等得到了这方面的数据。但今日学者对何地传入的起源仍有所争议,有资料指向是由中国大陆传入朝鲜半岛,后再将水稻及相关农耕技术传入九州北部再流传到全国各地;亦有另一说法支持是从中国大陆经台湾、琉球再传到九州南部,此后再广而流行全国。不过,这二个见解都被认为是从中国大陆慢慢传到九州再传到中国地方、四国地方、近畿、中部、关东、东北按顺序再扩大到周边的**地区直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