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作物锈病的病原物是 作物锈病的病原物是指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005 次

作物锈病的病原物

作物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其病原物主要是锈菌,它们寄生在植物体内,通过吸取植物的养分和水分来生长繁殖,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枯萎、凋落等症状,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对锈菌的防治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锈菌的种类和特征

锈菌是一类真菌,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特征是在寄主植物的叶表面或内部形成锈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明显,最终导致叶片凋萎。不同种类的锈菌对于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的病原性和侵染能力,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锈菌的传播途径

锈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空气传播,锈菌的孢子会随着空气流动而飘散到其他植物上,引起侵染;另一种是接触传播,锈菌的孢子会通过接触传播到其他植物上,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具、工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播锈菌的媒介。

锈菌的防治方法

针对锈菌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剂对锈菌进行防治。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能够分解锈菌孢子壳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来防治锈菌。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锈菌进行防治。例如,可以使用叶面喷雾剂、土壤消毒剂等化学药剂来防治锈菌。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3.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指利用生态环境来控制锈菌的侵染。例如,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措施来减少锈菌的侵染。

4.耐病品种选育

耐病品种选育是指通过杂交、选择等方法选育出对锈菌具有一定抗性的植物品种。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相关问题:

1.作物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作物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和耐病品种选育等。

2.锈菌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锈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

3.生物防治锈菌的方法有哪些?

生物防治锈菌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能够分解锈菌孢子壳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来防治锈菌。

4.化学防治锈菌的方法有哪些?

化学防治锈菌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叶面喷雾剂、土壤消毒剂等化学药剂来防治锈菌。

5.生态防治锈菌的方法有哪些?

生态防治锈菌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措施来减少锈菌的侵染。

相关拓展:

问:玉米锈病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玉米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会危害叶鞘、茎秆和苞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症状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穗旦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毁迅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纤族此,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模启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饥码型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18~22℃。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10℃。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小麦秆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用鉴别寄主可区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为止,我国已鉴定出16个生理小种,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1993年首次烂猜发现致病力较强的21C3CTR致病类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由于我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含有能抵抗21C3小种群的Sr5基因,故21C3CTR的出现暂未对生产构成威胁。值得注意的是,21C2和34C1、34C2发生的频率在上升,最近又发现新小种34C3和34C4。小种40的毒力较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它都不能抵抗,但它出现的频率一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