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的病原物属于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050 次

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Puccinia)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病原物属于真菌门。小麦锈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它会在小麦植株上形成***、橙色或棕色的锈斑,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对小麦锈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小麦锈菌是一种复杂的寄生性真菌,它的生活史包括两种不同的宿主植物:小麦和禾本科的杂草。它的繁殖方式也很特殊,需要通过风力传播其孢子才能完成病害的传播。小麦锈菌还有多种生理小种,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应不同的小麦品种,因此对小麦锈菌的分类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天敌或植物抗性等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化学防治则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防治小麦锈病。两种防治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相关问题


问题一:

小麦锈菌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小麦锈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只在杂草上繁殖,而冬孢子则在小麦和杂草上均可繁殖。

问题二: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锈菌的繁殖和传播。

问题三:

小麦锈病对小麦的产量有何影响?

小麦锈病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严重感染的小麦植株会出现黄叶、萎蔫、减产等症状。据统计,小麦锈病每年给全球小麦产量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问题四:

小麦锈菌的分类研究有何意义?

小麦锈菌的分类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小麦锈菌的分类研究还有助于选育具有抗锈病能力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问题五:

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防治。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三唑酮、多菌灵、氧化锰等。化学防治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问题六:

小麦锈病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有益微生物、天敌或植物抗性等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例如,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生物农药等对小麦进行处理,增强其抗病能力。

问题七:

小麦锈病的发生有哪些预防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预防措施进行控制:选择抗病品种、适时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加强病害监测等。应注意定期清理田间杂草,避免小麦锈菌在杂草上繁殖和传播。

问题八: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局限性?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化学防治容易导致药害和药残问题,生物防治受天气、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小麦锈菌具有较强的遗传变异能力,会对抗病品种和防治措施产生适应性,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病害监测和研究。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有哪些?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彩版一,1~3)。

症状

3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孢堆愈合成陵腔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病原

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条锈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叶锈菌为P.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秆锈菌为P.graminiavar.triticiEriks.etHenn.。3种锈菌夏孢子槐铅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叶锈菌近球形橙***,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3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冬孢子堆顶部条锈菌扁平或圆形,褐色;叶锈菌扁平并略向下斜,暗褐色;秆锈菌略呈尖圆形。

发病特点

3种锈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夏孢子能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传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间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叶锈菌适温范围广,可在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小麦播种出苗后再侵入并越冬,春季再为害。秆锈菌越夏场所与条锈菌相同。但越冬地区仅限于福建、广东等南方麦区,冬后随气流向北部麦区传播。

3种锈菌铅汪好的适温范围很不一样。条锈菌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18~25℃,所以条锈发病最早,秆锈发病最迟。锈菌侵染必须植株上有水珠或有水膜时,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露天气有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贪青晚熟麦田,均有利病菌侵入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丰产良种,同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推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越冬基数;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后及时灌水。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或种子重量的0.2%的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大田锈病病叶率达5%时,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77平方米3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问:小麦锈病和梨锈病的区别?

小麦锈病和梨锈病的区别在于病原菌不同。(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秆锈、唯察叶锈。)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指卖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梨锈病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属于配橘担子菌门胶锈菌属。

问:小麦锈病的病原物是()。

C

问: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各类病原物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性?

由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及重大的经济意义。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树瘿等特殊形态。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白叶、顶死、萎蔫、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胚或胚乳表面,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
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