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如何区分小麦三种锈病菌 如何区分小麦三种锈病菌的区别

2024-06-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808 次

如何区分小麦三种锈病菌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小麦的生长往往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其中锈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小麦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分为条锈病、黑锈病和白粉锈病三种。这三种锈病在生长特性、发病环境、病害症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进行区分。那么,如何区分小麦三种锈病菌呢?

一、生长特性

条锈病菌生长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下,适宜温度为15-25℃,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5℃。黑锈病菌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适宜温度为15-25℃,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为30℃。白粉锈病菌生长在温凉湿润的环境下,适宜温度为15-20℃,最低温度为10℃,最高温度为25℃。

二、发病环境

条锈病菌主要在北方地区发生,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下易发生。黑锈病菌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生,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下易发生。白粉锈病菌则主要在高寒地区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

三、病害症状

条锈病菌感染小麦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长条状,同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红色的条状物,这就是条锈病的病害症状。黑锈病菌感染小麦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黑色,同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条状物,这就是黑锈病的病害症状。白粉锈病菌感染小麦时,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白色的粉末状物,这就是白粉锈病的病害症状。

四、如何防治

针对不同的锈病菌,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对于条锈病,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同时可以使用药剂喷洒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黑锈病,我们需要加强土壤管理,同时可以使用药剂喷洒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白粉锈病,我们需要加强通风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同时可以使用药剂喷洒的方法进行防治。

五、如何区分其他病害

除了三种锈病之外,小麦还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影响,比如小麦赤霉病、小麦叶枯病等。要区分这些病害,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病害症状,同时可以采取病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进行区分。

六、如何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为了减少小麦受到病害的影响,我们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选择抗病品种,培育优良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病害发生;

3.加强防治措施,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四个相关问题:

1.小麦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条锈病菌、黑锈病菌和白粉锈病菌三种。

2.小麦锈病的发病环境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发病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等多个方面。

3.如何进行小麦锈病的防治?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药剂喷洒、加强通风管理等多种方法。

4.如何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强防治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实现。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有哪些?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彩版一,1~3)。

症状

3种锈病在发病初期都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又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鲜***,窄小至椭圆形粉堆,成株期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幼苗期不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锈病夏孢子堆为小型橙***,圆形至长圆形粉堆,不规则散生,孢子堆四周表皮开裂,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上很少。秆锈病夏孢子堆为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粉堆,不规则散生于茎秆和叶鞘上,常数个孢堆愈合成陵腔大斑,孢子堆周围可见破裂翻卷的表皮。秆锈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的粉堆较叶面出现的粉堆大。叶锈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病原

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同属于担子菌,均为专性寄生性真菌。条锈菌为PucciniastriiformisWest,叶锈菌为P.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秆锈菌为P.graminiavar.triticiEriks.etHenn.。3种锈菌夏孢子槐铅都是单细胞,表面有细刺。条锈菌球形鲜***,叶锈菌近球形橙***,秆锈菌长椭圆形,暗橙***。3种锈菌冬孢子都是双细胞,棍棒状或近纺锤形。冬孢子堆顶部条锈菌扁平或圆形,褐色;叶锈菌扁平并略向下斜,暗褐色;秆锈菌略呈尖圆形。

发病特点

3种锈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夏孢子能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条锈菌在小麦生长后期随气流吹到高寒地区的晚熟春麦和冬麦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再随气流传到平原冬麦区,发病后以潜伏菌丝越冬或在冬季气温较高地区以不间断侵染繁殖方式越冬,早春再长出孢子进行再侵染。叶锈菌适温范围广,可在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小麦播种出苗后再侵入并越冬,春季再为害。秆锈菌越夏场所与条锈菌相同。但越冬地区仅限于福建、广东等南方麦区,冬后随气流向北部麦区传播。

3种锈菌铅汪好的适温范围很不一样。条锈菌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18~25℃,所以条锈发病最早,秆锈发病最迟。锈菌侵染必须植株上有水珠或有水膜时,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露天气有利于锈病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土壤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茂密,贪青晚熟麦田,均有利病菌侵入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育抗病丰产良种,同时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适期推迟播种,减少秋苗发病程度,降低越冬基数;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后及时灌水。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的0.2%的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或种子重量的0.2%的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大田锈病病叶率达5%时,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6677平方米30毫升或15%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斑形状又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小麦锈病在全国主要麦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植株枯死,不能抽穗,历史上曾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

(1)症状识别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短褐斑”,这是区别三种锈病的口诀。条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粉疱,即夏孢子堆,呈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叶锈病初期出现褪绿斑,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秆锈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可为害叶片及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和菌丝体)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越夏病菌可使秋苗发病。春季,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或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使小麦发病;发病轻重与品种有密切关系,易感病的品种发病较重。春季气温偏高和多雨年份,植株密度较大,以及越冬病菌量或外来病菌较多时,易发生锈病流行。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耐、避)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粉锈宁按种子重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或12.5%特谱唑按种子量0.12%的有效成分拌种。三是叶面喷药。发病初期每666.7米2用20%粉锈宁乳油30~50毫升,或12.5%特谱唑15~3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和梨锈病的区别?

小麦锈病和梨锈病的区别在于病原菌不同。(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秆锈、唯察叶锈。)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指卖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梨锈病病原为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属于配橘担子菌门胶锈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