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冬小麦苗情弱如何管理
种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苗情脆弱,需要加强管理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
要注意种植密度。苗情脆弱的小麦需要较高的种植密度,这有助于在生长初期形成稠密的根系和茎秆,增强植株抗风性和吸收养分能力。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应在每亩200-250公斤左右。
要注重土壤调理。种植小麦需要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避免长期种植和连作。在种植前,应进行充分的耕作和施肥,使土壤质地松软、肥力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要注意及时浇水。冬季气温低,土壤水分易被冻结,导致植株缺水。种植小麦需要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浇水产生积水和缺氧现象。
相关百科拓展:
种植密度:指在单位面积内种植的作物株数。种植密度的大小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
连作:指在同一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或者同一种类的作物。连作会导致土壤病虫害和营养物质失衡,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排水:指通过排水设施和排水系统将地表和地下水排出土地,以改善土地的通气性和排除积水,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相关问答拓展:
冬小麦管理?具体可分为冬季管理(年前)、早春管理(年后)、返青期管理、起身期管理、拔节期管理、中后期管理。
冬季管理
(1)查苗补苗:整地造墒、适期适量播种不细说了。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缺苗断垄处及时补种,补种前最好浸种催芽。播种量大的应间苗疏苗,防止因密度过大,个体发育细弱造成越冬死苗。
(2)水肥管理:整地质量好、足墒肥多、适期、适量播种出苗齐全的麦田,可免浇冻水。对于黏土地、沙土地、或整地质量差、耕层浅、柴草大且不匀、肥害、药害造成的黄苗田可酌情浇冻水,并结合浇水追施**素10~15Kg/亩,氯化钾7.5~10Kg/亩。有条件的可用有机肥对麦苗“盖被”。铺撒均匀,增强麦苗越冬抗冻能力。浇水时机以“夜冻昼消,浇麦最好”。
(3)控旺技术处理:播期早、播量大的麦田应冬前控旺。可采用**、锄划断根及化学控旺方法。可以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药剂,按说明配比使用。
(4)麦田化学除草:对于麦田中雀麦、野燕麦、看麦娘、节节麦、罔草、早熟禾等杂草,应注意防治。一般在11月(气温降至10°C时),根据田间杂草优势种选择除草剂。防治雀麦、野燕麦、看麦娘、罔草等,可用氟唑磺隆(彪虎,亩用70%的水分散剂3g)、啶磺草胺(优先,亩用7.5%的水分散剂9.3~12.5g)、炔草酯(麦极,亩用15%的可湿性粉剂20~30g);防治节节麦、毒麦则需用甲基二磺隆(世玛,亩用3%的油悬剂20~35ml)或阔世玛(世玛与使阔得复配药剂,亩用3.6%的水分散剂了20g)。
注意:世玛或阔世玛为广谱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对节节麦有防效,但对小麦安全性威胁也大,阔世玛残留对下茬玉米也有害。使用时需注意两药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和不能遗漏使用安全助剂“伴宝”,安全助剂用量每亩80~100ml。有霜冻时勿施。施药后4天内不可大水浇地,也不可与2,4—D除草剂同时使用。角质(硬质和强筋)品种对此药相对敏感,须慎用。
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灰飞虱和芽虫传播的病毒病,丛矮病和黄矮病的发生,病毒病株一般不能越冬。地下害虫防治,主要防治如金针虫等危害。可结合浇水全田施药,可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的毒死蜱乳油1~1.5Kg。其它地下害虫一般冬季危害不大,如蝼蛄、蛴螬、大小地老虎等,多以越冬卵的形式存在,成虫大部越冬时会被冻死。以上即年前冬后冬小麦的管理方法。以后就到春季返青期管理了,
冬小麦种植要求的条件有什么?一、播前准备
(一)轮作倒茬与整地。在旱作区冬小麦前茬为豆类、油料等作物,既不影响作物接茬种植,又有很好的肥地效果。其轮作倒茬方式是四年四收,小麦--→小麦--→小麦--→豆类、油料。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早深耕20cm,以充分接纳降水。并剔除田间植株杂草残体,秋季耙耱合墒,使土壤上虚下实无坷垃,秋播前平整疏松,墒情良好,以利出苗。
(二)施足底肥。底肥要充足,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2000kg,纯氮8.0kg,五氧二磷6--10kg,有条件的农户,可增施羊粪等热性有机肥,以利培育壮苗。
(三)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选用耐旱、耐瘠、高产、丰产、优质品种。甘肃中部地区选用冬小麦陇鉴19、中旱110、苏引10号等抗旱、丰产型品种;甘肃陇东旱塬区选用冬小麦陇鉴196、陇鉴127等抗旱高产型品种。播前做好种子处理,清除秕粒及杂草种子,进行晒种,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势。药剂拌种可用75%的甲拌灵乳液0.5kg,加水15--20l,拌麦种250kg。拌后堆闷12--24小时,待种子吸收后播种,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良好。或用种衣剂,40%的拌种双可湿性粉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可以防治根腐病、虫害、黑穗病,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或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亦效果良好。
二、播种技术
(一)适期播种。播种期应根据各地的气温、土壤、品种等差异而定。在甘肃陇东旱塬海拔1600--1800m地区每年8月下旬左右播种为宜,在甘肃中部地区海拔1700--2100m的地区以9月下旬至秋分前后播种为宜。
(二)播种密度。在旱塬、梯田地一般亩播量30--36万粒,川旱地及山坡地一般播量33.0万粒。
(三)播种方式。良好的播种方式,能使播下的种子分布均匀,达到“粒多不挤,苗多不靠”的标准。目前各地采用的播种方式有耧条播、机播、两行畜力机播等。相比较,机械条播和两行畜力机播最好,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播种速度快,能按期播完,省工省时。
三、田间管理
冬小麦田间管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即苗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苗期管理包括越冬期和早春期管理。苗期管理的重点是压耱保墒,早中耕促早发。当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后,在冬季进行**耱有利保墒。在冬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早松土中耕除草保墒,有利于促早发培壮苗。松土保墒两次以上,
小麦苗期管理的方法?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由以营养生长为主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的阶段转化,大量的分蘖能否成为有效分蘖,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要防治病虫危害,保持小麦能健壮生长,为小麦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害
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后,温度逐渐回升,处于越冬期的病虫也开始复苏,进入危害阶段,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有很多,主要害虫有以下几种:蚜虫、红蜘蛛、蛴螬、金针虫等,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
(1)蚜虫和红蜘蛛等是小麦苗期发生最普遍的地上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刺吸叶片内的营养物质,造成小麦营养不良,叶片黄化,甚至干枯,大量分蘖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而枯死,导致成穗率严重降低。
(2)金针虫、蛴螬等是小麦发生最普遍的地下害虫,主要在土壤内危害小麦地下根茎,根茎被害后,幼苗地上部分因营养不良出现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当根茎被完全咬断后,还可造成幼苗枯死,田间零星出现死株现象,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
(3)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是小麦苗期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不同地区,不同地块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有所不同。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纹枯病发生比较严重,常造成严重危害,河北、天津、北京等华北地区全蚀病、根腐病发生比较严重。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黄淮海地区,以全蚀病、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特别是近几年,茎基腐病发生尤其严重,部分地块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这些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地下根茎部,造成小麦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分蘖减少,甚至枯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传播速度很快,可造成大量植株染病,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大面积的植株枯死,导致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1)追肥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的第二个需肥临界期,需要追施化肥,可结合追肥进行防治病虫害,具体操作方法是:每亩用2%吡虫啉颗粒剂1000~1500克+**素10~15公斤,掺拌均匀后,用施肥耧追施,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蚜虫等多种害虫的危害,持效期长,效果好。
(2)喷淋防治:在小麦拔节前是防治地下病害的最后一次机会,可用2%阿维·高氯微乳剂15~20毫升+40%苯甲·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99%磷酸二氢钾80~100克,二次稀释搅拌均匀后均匀喷淋,对蚜虫、红蜘蛛、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病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冬天种小麦的最佳方法?1.我国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大概在9月的中下旬到10月上旬。不同地区时间有所差异,河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一般在10月5日至10月20日。
2、品种选择
种子是小麦增产的内因,也是决定小麦生产是否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选取时要注意品种不要单一,避免突发灾害时,该品种因不适应此类气候而导致产量减少。优良品种需要具备抗寒性、抗病性、早熟性、抗倒性。可以选择济麦22、观35、良星99、邯6172、良星66、衡4399等品种。
3、精细整地
在收获完上茬作物后立即进行,实行机械深耕、深松。先深翻土地,旋耕,耙平,深翻时深度建议在25-30厘米为宜,深翻后耙平耙碎。在整地的同时施加肥料,将含氮磷钾的复合肥,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肥等撒施土壤,并通过深耕使土肥相融,提高土壤肥力。
4、注意播种量
在适宜播期较早播种的小麦采用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6万~12万;适宜播期较晚播种的小麦采用半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8万。若播种时间比适宜播期晚的话,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
5、种衣剂选择
选择种衣剂时要格外谨慎,杀菌剂尽量不要选择戊唑醇,**酮等唑类种衣剂(苯醚甲环唑除外),选择剂型不要选用乳油,粉剂等,尽量选择悬浮种衣剂或微胶囊。在使用种衣剂时,严格遵照使用方法说明,不宜选择多种种衣剂重复包衣。
6、播种深度
小麦籽粒很小,不要播种太深,以3-5厘米为宜。土壤墒情较好、肥力稍差、播种偏晚的地块,播深以3公分为宜;墒情稍差、地力较好的地块,播深以4~5公分为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