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孢子存活温度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367 次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其孢子存活温度是影响病害传播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发现,小麦锈病孢子在20-25℃之间存活能力最强,而在40℃以上和0℃以下的极端温度下,孢子的存活率则非常低。掌握小麦锈病孢子存活温度规律,有助于科学防治小麦锈病,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温度对小麦锈病孢子的影响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在小麦生长期间容易发生,给小麦产量和品质带来很大影响。而小麦锈病的孢子存活温度则是影响病害传播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小麦锈病孢子在20-25℃之间的存活率最高,达到了80%以上。而在30℃以上的高温下,孢子的存活能力迅速下降,40℃以上的高温则会导致孢子失活。另外,在0℃以下的低温下,孢子也会失去活力,因此在冬季,小麦锈病的孢子很难在外界环境中存活。

如何防治小麦锈病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一般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杀菌剂对小麦进行喷洒,以杀灭锈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而生物防治则是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拮抗菌、共生菌等,对小麦进行防治。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防治措施,如清除病株、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等,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小麦锈病孢子存活温度相关问题


问题一:

小麦锈病孢子在何种温度下存活能力最强?

答:小麦锈病孢子在20-25℃之间存活能力最强。

问题二:

小麦锈病孢子在何种温度下存活能力最弱?

答:小麦锈病孢子在40℃以上和0℃以下的极端温度下,存活能力最弱。

问题三:

如何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答: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清除病株、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问题四:

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何影响?

答:小麦锈病会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小麦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问题五: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答: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菌侵染危害的适宜气温是多少

小麦秆锈病流培迹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适温18-22℃。竿千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腊中仿度和湿度,尤其需要液态水,如降雨、结露或有雾。露时越长,侵入率越高,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需露时8—10小时,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近20年来没有大的流行。
  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轮纤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表面有微刺,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胞,横隔处有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图7-4,图7-5)。

图7-4夏孢子

图7-5冬孢子

条锈病菌耐寒力强,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10~15℃,萌发最适温度10~12℃,最低0℃,最高32℃。病菌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活力,且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死亡越快。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且萌发率不超过30%,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4h后即可萌发,萌发率高达80%以上。

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并命名了近100个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由于各国生产上所使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因而国外的鉴别寄主及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经过多年研究,选定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鉴别品种,包括Trigo、Ewreka、Fulhenb、保春128、南大2419、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Ⅱ号、丰1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牛朱特等17个品种,已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其中条中31和条中32为最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还可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已发现病菌还有节节麦、山羊草属、鹅观草属、雀麦属、碱草属等14属74种杂草寄主。这些杂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迄今未发现条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问:谁知道小麦条锈菌具体繁殖方法,还有繁殖后的菌种如何保存?谢谢!

1、实施采用多基因型品种的合理布局:小麦锈菌的发生是小麦品种和锈菌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互作的结果。如果采用生产品种的抗性基因多样化,则不利于病原菌的定向选择,从而减少病菌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机会,还能使抗病品种延长使用限。这样一来,使具有丰富多样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群体与复杂多样的病菌群体成为互作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而不会因为某一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病害流行。我省应加快推广不同基因型的抗病品种,以降低当前条锈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2、在条锈菌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条锈病的菌源基地的菌量:越夏区:(1)彻底更换与内地相同基因型的品种的种植;(2)严格控制秋苗发病早的地区和周边环境,除实行冬麦播种前深翻1—2次外,并用药剂防治秋苗发病的中心病田及周边田块;(3)提倡冬麦播种前应全部使用药剂拌种,推迟菌源早发及减少菌量;(4)实施推迟播种期,将越夏区的播种时间推迟在10月中、下旬为宜;(5)对春麦区,必须实施用药保护。越冬区:在全省各地(市)州,均有不同面积的越冬场年,除在平坝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对一些早发地区,可实施冬前早防早治,春后全面用药保护,采取播前药剂拌种。特别应注意平坝周围半山桥梁区的防治工作。只有严格控制了冬前菌量,才能减缓春后发病程度的压力,而且也降低了流行程度。3、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条锈病:目前,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新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也收到了一定成效。物种多样性等于多个小麦品种的混播,是对相同季节里生长的多种作物而言,比如与小麦能同季节里生长的有蚕豆、油茶、大蒜、马铃薯、蔬菜、药材等。也就是说利用自然界共生的多种作物,来达到控制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目的。其原理是对条锈菌具有的特殊传播方式(高空远距离传播)进行阻断来达到控制小麦接受外来菌量的目的,并降低发病程度及再传播的机会。4、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药剂种类很多,有特效的百理通,粉锈灵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应重视:(1)加强对农技干部的培训,正确使用对路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2)要求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加强冬季早防早治。(3)在冬前条锈病发生早的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春后必须用药防治,确保小麦后期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二、强化防治措施的落实1、对越夏关键地区,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应逐步减少小麦播种面积,以降低冬麦区条锈菌的压力,减缓新小种产生的速度。2、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药物一般采用三唑酮(粉锈宁)粉剂或乳油,150克/亩。也可选用先正达公司的敌力脱(Tilt)25%乳油,25毫升/亩;巴斯夫公司的欧博(opus)12.50克/亩。打一次药可持效40天左右,效果很好。国产的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防治效果也不错。据了解,今年我省许多地方小麦白珐害粹轿诔计达袭惮陋粉病发病较重,上述药剂均可兼治白粉病。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背为主。为了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时加少量洗衣粉,将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这样效果会更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