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怎么引起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960 次
小麦条锈病怎么引起的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条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条锈病的发生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条锈病是当前农业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主要是在小麦生长期间通过空气传播而引起的。条锈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速度较快,因此在气候潮湿的季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会比较高。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管理不当,如施肥不当、排水不良等也会增加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种植抗病品种

在种植小麦时,选择抗条锈病的品种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已经有很多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可以选择,这些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2.合理施肥

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但是施肥过量也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进行合理施肥。

3.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定期进行病虫害调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4.防止交叉感染

小麦条锈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因此防止交叉感染也是很重要的。在小麦种植时,要尽量避免不同品种之间的交叉种植,同时要注意与其他作物的间隔距离。

三、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小麦产量

小麦条锈病会导致小麦的叶片凋萎、枯死、产量减少等,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

2.影响小麦品质

小麦条锈病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降低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面筋质量,从而影响小麦的加工和使用。

3.加重农民负担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农民的生产负担。

四、小麦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等。

2.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主要是在小麦生长期间通过空气传播而引起的。

3.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会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加重农民负担等。

4.如何选择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当前已经有很多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选择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选择。

5.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问: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

一、标本兼治
  1、实施采用多基因型品种的合理布局:小麦锈菌的发生是小麦品种和锈菌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互作的结果。如果采用生产品种的抗性基因多样化,则不利于病原菌的定向选择,从而减少病菌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机会,还能使抗病品种延长使用限。这样一来,使具有丰富多样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群体与复杂多样的病菌群体成为互作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而不会因为某一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病害流行。我省应加快推广不同基因型的抗病品种,以降低当前条锈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2、在条锈菌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条锈病的菌源基地的菌量:越夏区:(1)彻底更换与内地相同基因型的品种的种植;(2)严格控制秋苗发病早的地区和周边环境,除实行冬麦播种前深翻1—2次外,并用药剂防治秋苗发病的中心病田及周边田块;(3)提倡冬麦播种前应全部使用药剂拌种,推迟菌源早发及减少菌量;(4)实施推迟播种期,将越夏区的播种时间推迟在10月中、下旬为宜;(5)对春麦区,必须实施用药保护。越冬区:在全省各地(市)州,均有不同面积的越冬场年,除在平坝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对一些早发地区,可实施冬前早防早治,春后全面用药保护,采取播前药剂拌种。特别应注意平坝周围半山桥梁区的防治工作。只有严格控制了冬前菌量,才能减缓春后发病程度的压力,而且也降低了流行程度。
  3、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条锈病:目前,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新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也收到了一定成效。物种多样性等于多个小麦品种的混播,是对相同季节里生长的多种作物而言,比如与小麦能同季节里生长的有蚕豆、油茶、大蒜、马铃薯、蔬菜、药材等。也就是说利用自然界共生的多种作物,来达到控制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目的。其原理是对条锈菌具有的特殊传播方式(高空远距离传播)进行阻断来达到控制小麦接受外来菌量的目的,并降低发病程度及再传播的机会。
  4、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药剂种类很多,有特效的百理通,粉锈灵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应重视:(1)加强对农技干部的培训,正确使用对路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2)要求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加强冬季早防早治。(3)在冬前条锈病发生早的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春后必须用药防治,确保小麦后期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二、强化防治措施的落实
  1、对越夏关键地区,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应逐步减少小麦播种面积,以降低冬麦区条锈菌的压力,减缓新小种产生的速度。
  2、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药物一般采用三唑酮(粉锈宁)粉剂或乳油,150克/亩。也可选用先正达公司的敌力脱(Tilt)25%乳油,25毫升/亩;巴斯夫公司的欧博(opus)12.50克/亩。打一次药可持效40天左右,效果很好。国产的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防治效果也不错。据了解,今年我省许多地方小麦白粉病发病较重,上述药剂均可兼治白粉病。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背为主。为了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时加少量洗衣粉,将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这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