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柑橘黑点病,柑橘黑点病的症状描述正确的是皮上长红褐色病斑?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829 次
柑橘黑点病,柑橘黑点病的症状描述正确的是皮上长红褐色病斑? 病因及症状

柑橘黑点病的病原菌是黑点霉,它会在柑橘的果实、叶片和花部形成病斑。在果实上,病斑最初是淡**的,之后逐渐变成深褐色或黑色,表面会出现凹陷,病斑周围有一个红褐色的环带。在叶片上,病斑边缘也有红褐色的环带,中央部分出现深褐色或黑色的病斑。花部的病斑则呈现为深褐色的环状斑点。

防治措施

柑橘黑点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如金柑、沙田柚等。
  • 2.加强管理,保持果树的健康生长状态,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害菌的传播。
  • 3.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如**酮、多菌灵等。但是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 4.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拮抗菌、微生物制剂等。
相关问题解答

Q:柑橘黑点病对果实品质有何影响?

A:柑橘黑点病病斑会使果实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果实变形、裂口,影响果实的品质。

Q:柑橘黑点病是如何传播的?

A:柑橘黑点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风、雨水等传播病菌孢子,也可以通过人工传播,如剪枝、修剪等操作。

Q:如何预防柑橘黑点病的发生?

A:预防柑橘黑点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加强管理、定期喷洒农药等。

柑橘黑点病的症状描述正确的是皮上长红褐色病斑?

是的,柑橘黑点病的症状描述正确的是皮上长红褐色病斑。

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柑橘黑点病防治技术规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 2.陈建华,等.柑橘黑点病的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广西农业科学,2024,49(11):146-150.

问答拓展:柑橘黑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黑斑病又名黑星病,属真菌病害。主要为害果实,严重受害时引起落果,未落的果实品质降低,不耐贮藏。也可为害叶片及枝梢。我国各柑橘产区有分布。
【症状】
黑斑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病状,即黑星型和黑斑型。
黑星型:接近成熟的果实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呈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斑点,直宴氏径一般2~3毫米,四周稍隆起,有明显的界限,中央凹陷,有许多黑色小粒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散生,只为害果皮,不侵入果肉,但贮运期间湿度大,病部继续发展,会晌旁散引起烂果。叶片的病斑与果面上的相似。
黑斑型:果实受害初期出现淡**或橙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颜色渐变为暗褐色,稍凹陷,变为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大病斑,直径可达1~3厘米,中部稍凹陷,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连接成大黑斑。或致表皮破裂或渗出赤褐色脂胶(柚类),几乎扩大至整个果面。贮运期间,病果腐烂,瓤瓣变黑色,僵缩如炭状。叶片受害症状同果实上相似,受害严重时容易落叶。
【病原】
病原为Guignardiacitricarpa属真菌。已发现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但常见的为无性阶段。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色病菌发育适温为15~38℃,最适温为25℃。
【发病规律】
病菌在幼果嫩叶时开始侵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潜育期长,在高温多雨的7月中旬开始,可见果皮油胞出现病变,8月上旬病斑明显,8月下旬至10月症状严重。高温高湿有利本病的发生,在郁蔽闷热天气更容易发生。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严重。南丰蜜橘、早橘、本地早、年橘、茶枝柑、椪柑、蕉柑、一些柚类的品种如琯溪蜜柚、沙田柚等及砧木品种红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启携园时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和清除落叶落果烧毁,并喷0.8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源。
②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③防治指标。有发生黑斑病历史的果园,在谢落花后开始喷药,隔15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④可选用如下药剂: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0.5:0.8:100的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2500倍液在谢花后、幼果期及7月、8月喷布,共4次。

问答拓展:柑橘果实变成“麻子脸”,柑橘黑点病该如何防治呢?

柑橘黑点病是发生最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柑橘病害,又称沙皮病、树脂病,该病对果实的外观品质影响非常大,严重降低果实颜值。目前在我国柑橘产区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中以江西、湖南、湖北尤为突出。

正常果实

发病果实

一、发病规律及病症

柑橘黑点病,是一种针对柑橘发作的真菌型病害,分为黑斑型和黑星型两种。柑橘自坐果后至8月下旬均感病,6月初至7月中旬病情增长最快,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枝条。

果实染病后

幼果染病后,表面产生无数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成片的小黑点,黑点及周围组织隆起,像黏附着许多细砂。严重时,病斑**成泥块状,病斑上会首族出现裂痕。果实后期染病时,仍会出现小黑点,但黑点和周围组织不凸起,且黑点较小。

叶片染病后

叶片的正反面均会染病,病状为分散或密集的小黑点,黑点分布密集的叶片组织容易黄化、脱落。幼嫩的枝条也会染病,有小黑点,同时出现流胶或干枯等症状,新枯枝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是黑点病再度侵染的源头。

二、病原侵染及传播

病菌在柑橘枯枝上繁殖,形成性孢子和子囊孢子。如果枯枝未修剪或将枝条直接丢弃在园中,会成为黑点病的主要侵染源,枝条直径越大产生的孢子越多。生理落果后的果柄也会成为侵染源,一般生理落果严重的果园黑点病发病较重。

若修剪后的枝条未清除,将成为主要侵染源

降雨会诱发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孢子借助雨水传播到健康的果实、叶片和枝条上,其中子囊孢子能够远距离飞散,子囊孢子的致病力比性孢子强。一般雨水多,尤其是春雨及梅雨季节,黑点病发病严重。

病菌侵染果实后,形成小黑点

三、发病原因

1、管理不当易发病。果园通风透光差,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修剪、虫害形成的伤口未及时处理,病菌从伤口侵染,侵染后可深达木质部,并可以潜伏很长时间。果园排水系统不好,导致果园积水严重,根系生长受阻,导致树势弱,易感病。

2、施肥不当易发病。长期施用化肥,土壤缺少有机质,板结、盐渍化现象严重,根系生态恶化,树势弱,易感病。长期偏施氮肥,树体徒长,抗逆性差,易感病。

3、用药不当易发病。喷药不及时延误防治时间,导致病菌迅速蔓延;使用高压枪喷药对果面造成伤害,导致果实感染病菌;滥用化学药物**果实表面,导致易感病。

4、天气不好易发病。4-6月份如果出现连续的阴雨天,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减弱,植物生长所需者轮弊的营养不足,导致树势衰弱,易感病;连续阴雨果树出现大量的伤口,同时雨水有助于病菌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早春出现低温天气,加重枝条流胶型或干枯型症状产生。

四、防治措施

1、清除枯枝。果园内枯枝是主要的侵染源,无论是病虫枝、机械损伤或人工修剪产生的枯枝都易寄生病菌,下雨后病菌孢子释放出来,随雨水传播,再度侵染。冬季和生长季及时剪除病枯枝,能够大大减少侵染源,减轻发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将剪下的病枯枝清出果园,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柑橘坐果后,5月桐戚上中旬开始,根据天气情况每隔20天喷药一次,连续3次,尤其注意梅雨季节喷药。药剂选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目前,我国已存在抗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柑橘黑点病菌菌株,但是比例不高,这类药剂可以继续在生产上推广,但需要与其他作用类型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

3、合理修剪。紧紧围绕“矮”和“稀”,大枝稀,小枝匀,株距至少30公分,行距至少50公分,保证通风透光。同时结合修剪,剪除病虫枝,清理出园外,集中烧毁。

合理修剪

4、施有机肥。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各施用50%,根据树体需肥规律平衡施肥,年均亩施入有机肥2000—2500公斤。有机肥的施用可提高树势,增强树体抗病性。

问答拓展:最近桔子不知道患了什么病,桔子皮上长黑斑了,这是什么病呀,应该怎么治疗呀!!急求

可能是得了柑橘黑点病。
柑橘黑点病,又称沙皮病,褐色蒂腐病,属有性世代子囊菌纲。性状:染病果实及枝叶出现沙粒小黑点,非常粗糙。幼果得病后,出现小黑点,其周围组织隆起呈灰褐色,单个病果上的病斑极多,密度低时,会形成上千个点分布在果皮表面,严重时,病斑**成泥块状,随之果实生长发育病斑上会有裂痕。果实在后期感染时,仍然出现小黑点或泥块状,但黑点下及周围不凸起,且黑点较小。叶片的上下两面均会被感染,病状为密集或分散的小黑点,黑点密集处的叶片组织易黄化,并提早落叶。侵染幼嫩的枝条时,也会出现黑点,虽然不能侵染成含雹熟和健康的枝条,但能侵入枯枝,尤其是新枯枝条被侵入蔓延后,会形成大量的小黑点,此为黑点病再度侵染繁殖源。
一年3-4代,以卵在雌介壳下越冬。世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4月下旬初孵幼蚧开始向当年生春梢迁移固定危害;5月下旬开始有少数幼蚧向果实迁移危害;6-8月在叶片和果实上大量发生危害;7月上旬以后果上虫口日渐增加;8月中旬又转移到夏梢叶片上危害。每一雌成虫能孵出幼蚧50余头。初孵若虫离开母体后,迁移至叶片、果实上危害,枝条上发生较少。借苗木和风力传播,而风力是其主要传播媒介。阴暗园地生长衰弱的植株,有利于它的生育。4-7月份用毒死蜱防治,到后期就会少很多。桔园要通风,枯枝要处理。
黑点病的防治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1)剪除病枯枝。黑点病的病菌侵染来源是枯枝,不论是病虫枝、机械伤害或人工修剪后造成的枯枝,经过1~3个月,就会产生病菌孢子的器官,一遇到降雨,病菌孢子就可以从这些器官里释放出来。较粗的枯枝可连续产生孢子达2年之久,释放的孢子通过风或雨水飞溅传播,不断感染果实和新梢。故冬季和生长季剪除病简行枯枝,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减轻发病。值得注意的是,要将剪下的病枯枝携出田外,集中烧毁。
(2)及时喷药保护。座果后,在5月中旬下旬喷第一次药,以后视天气情况每隔2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次,特别需要重视梅雨季的喷药。当入秋气温下降,大约8月下旬和9月中旬再喷2次。有效药剂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拦老哗粉剂800~1000倍液。
以上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