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适宜温度 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
草莓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果,但是草莓白粉病却是草莓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草莓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会导致草莓的叶片和果实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的斑点,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研究表明,草莓白粉病的适宜温度为20℃-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率最高,病情也最为严重。
当温度低于20℃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率会降低,病情也会变得轻微。在草莓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温度的方法来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例如,在草莓温室中,可以通过加热来提高温度,从而降低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率。
另外,温度过高也会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产生影响。当温度超过25℃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但是草莓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在草莓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对草莓白粉病和草莓生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调控。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其中适宜温度为20℃-25℃。在草莓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温度来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从而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拓展:
问:草莓白粉病有什么好的产品可以推荐?
草莓白粉病发生方法
发生特点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常年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座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防治要点
草莓
1、农业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合理控制
2、物理措施
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
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3、药剂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
冬季清园,烧毁其病叶、残株。
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可叶面喷施巴内达碧卡磷酸二氢钾,切忌偏施氮肥。
4、防治方案
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病果、病叶、病枝等。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残体。
对保护地、田间做好通风降湿,保护地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5、注意事项
草莓白粉病重点在于预防,发病严重后防治效果有限。
唑类药物是防治温室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一次用药量过大或多次用药,会对草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大量使用药剂会造成后期出现畸形果。
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问:草莓白粉病特效药
草莓白粉病防治技术及特效药发病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条件:
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防治方案:
1,发病初期用白粉三合一和芸苔素内脂稀释800倍正反面均匀喷雾,5天一次,连用2-3次。
2,发病中期用消白三合一和芸苔素内脂稀释800倍正反面均匀喷雾,5天一次,连用2-3次。
注意事项
1.唑类药物和多菌灵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经常用药,药量过大或多次用药,会对草莓生长起抑制作用。
2.用药不当会造成后期出现畸形果。
3.用药之前咨询是否伤蜂。
望能帮到你,期待你的赞许!
问:如何防治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的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满整张叶片。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
草莓白粉病的原因
1、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
2、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草莓白粉病怎么治?
1、在开花前未发病时用保护性杀菌剂预防两次,用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4天喷一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发病后要选用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药剂防治,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剂1000倍液,7~10天喷一次,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草莓白粉病的预防
1、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2、合理轮作,减轻病害的发生。
3、及时清除老叶、病叶、残叶,做好田间卫生管理。
4、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减轻病害。
5、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
问:草莓白粉病怎么治,附白粉病症状
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会出现白色细菌层,严重时整个叶片出现白霜般的白粉状物,花蕾不能开放,幼果不能正常膨胀。温度低而湿度过高、氮肥施入过多都是导致白粉病的原因。未发病时可以用保护性杀菌剂预防2次,发病后,选择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药剂进行防治。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合理灌溉等方式预防。
一、草莓白粉病的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朵、花梗和果实,在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薄白细菌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勺状,产生大小不同的暗污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叶片背面出现薄霜般的白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整个叶片。花蕾、花朵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幼果不能正常膨胀,甚至干枯。
二、草莓白粉病的原因
1、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从深秋到早春,如果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高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这种病就会发生灾害。
2、大棚连作草莓发病快,发病期比新建大棚早约一个月。前者的发病期大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出现了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向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绿容易患白粉病。适期适量施氮肥,施磷钾肥发病轻。
三、草莓白粉病怎么治疗
1、开花前未发病时用保护性杀菌剂预防2次,用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75%百菌清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4天喷雾1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发病后,选择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药剂进行防治,用50%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4%氟醚唑水剂1000倍液,7~10天喷一次,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四、预防草莓白粉病
1、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
2、合理轮作,减轻病害的发生。
3、及时清除老叶、病叶、残叶,进行田间卫生管理。
4、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减轻病害。
5、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