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蒲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2024-03-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35 次
蒲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这一篇农资总结会给农友们分享一下“蒲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愿对各位农友们有一点帮助,赶紧收藏吧!

  蒲黄是一种中草药,自然是有着一定的功效以及作用的,但是不管是怎样的药物,都是应当适量的去服用的,并且都是要参照医生的建议和意见的。因为是药三分毒,都是会有一些服用的禁忌的。

  那么,蒲黄炭的功效与作用禁忌有什么呢。

  蒲黄性平、味甘,入肝、心经,具有止血、消淤的作用。蒲黄又叫香蒲、水蜡烛、蒲草、蒲厘花粉、蒲草黄。

  是我过各地都较为常见的香蒲科植物,也是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在治疗**、口疮、小便不利、经闭等情况具有很好的作用。蒲黄的花粉含异鼠李素的甙、廿五烷、挥发油及脂肪油约10%。

  脂肪油含游离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约30%,谷甾醇约13%,此外尚含棕榈酸、硬脂酸及油酸的甘油酯、α-香蒲甾醇。

  蒲黄是一味化瘀止血的中药,味甘性平,能够止血同时不留瘀,还能利**,一般用于止血的话多是炒用的,蒲黄炭就是将其炒成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同时药材炒黑后要洒点水,以免复燃,中医上讲血见黑则止,所以止血药多会炒用,以增强止血功效,生用的话一般是用于化瘀,利**的。

  宽叶蒲黄的花粉含水分16%,粗蛋白189%,粗淀粉1331%,糖647%,粗脂肪116%,灰分37%。糖中有葡萄糖、果糖、木糖、**糖占97%,松二糖等双糖类约15%,低聚糖约05%。

  又含异鼠李素的甙,脂肪油约10%,谷甾醇约13%。

  因为蒲黄属于药物成分,因此在食用上大家仍要注意,蒲黄是不适合大量以及长期服用的。

  另外,专家表示像一些体虚,特别是发热、阴虚内风以及无淤血的人群尤其是不适合吃蒲黄的,希望大家平时要多多注意。

  蒲黄炭具有止血的功效作用,因为蒲黄炭为收敛性止血药,能缩短出血时间。

  但是大家要注意蒲黄炭使用禁忌是**忌服。其实蒲黄炭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蒲黄炭在临床上的应用有:。

  第一:蒲黄炭常与藕节、生地等同用,具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于蓄热**等。配伍旱莲草、茜草根、侧柏叶等,具止血清肺作用,可用于肺络受伤,咯血或痰中带血。

  第二:蒲黄炭常与生地、当归、槐角等同用,可用于大肠湿热,阴络受伤所致便血,如连蒲散。第三:蒲黄炭常与艾叶、龙骨同用,具有止血固经作用,可用于冲任不固,崩中漏下,如蒲黄丸。

  第四:蒲黄炭常与冬葵子、生地黄同用,具凉血止血宁络作用,可用于湿热蕴结下焦,**血时作。

  蒲黄炭促进血凝作用,能使家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机酸粗品在酸性环境中,有抗凝血作用,能促纤溶和溶血,明显抑制粘附和**并抗凝血酶Ⅲ活力。

  总而言之,蒲黄炭使用禁忌是**忌服,所以**是一定不能服用蒲黄炭的,而且蒲黄炭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建议最好是在中医的指导下辩证使用蒲黄炭医治。

  生蒲黄相信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对于接触中药的人来说,确实一种常见的中药配方材料了。

  一般当我们在中药房中看到的都是磨成粉后的成品了,颜色是姜**的,中药味道比较淡。那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生蒲黄生蒲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生蒲黄别名,水蜡烛、蒲草、香蒲,本品为香蒲科植物东方香蒲、水浊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每当夏季就可以采收一些蒲棒上部的**雄花序,然后晒干后再碾轧,最后筛取花粉,即为草蒲黄。一般的成品为**粉末状。

  体轻,只要放置水中就会飘浮在水面上。用手捻有一种滑腻感,比较容易附着在手指上。

  其气微,气味比较淡。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年龄不大,但是身体却出现了很多的毛病,常见的就是胃病了,只要原因就是生活节奏比较快,有时候吃一些垃圾食品或者连早餐都直接省略不吃,这样就导致了胃病的发生。

  而生蒲黄就有调理胃部的效果,因此很多中成药丸或是胶囊里都是生蒲黄。

  蒲黄**浸液、煎剂、酊剂对离体及在位**均表现出有兴奋的作用,而如果是剂量增大会出现痉挛性收缩,尤其是用在未孕**与已孕者对比就比明显了,因此在产后**收缩力加强或紧张性增加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对循环系统的作用也是很好的,蒲黄乙醇浸液及煎剂大剂量也可以使血压下降,其降压的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断。

  生蒲黄味甘、性平、微辛。

  如果是体轻入血,可散可收,也就是说生蒲黄的提取物可以用于**循环的畅通,同时还具有止血的效果。生蒲黄在化瘀方面的效果很强,具有利**通淋等功效。

  生蒲黄一般可以治疗衄血,备痢,便血,**,咯血等症状,比如经闭腹痛、产后瘀痛、外伤出血、心腹疼痛、血淋涩痛等症状效果都很好。

  蒲棒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外伤出血。蒲棒味甘、微辛,性平。

  蒲棒为多年生水生或沼生植物。根状茎粗壮,乳白色,先端白色。

  地上茎直立,高07-25m,粗壮。叶片细长,条形,长约1m,宽06-15cm,基部鞘状抱茎。

  蒲棒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湖南、陕西、广东、云南等地。

  3-4月,挖起蒲黄发新芽的根茎,分成单株,每株带有一段根茎或须根,选浅水处,按行株距50cm×50cm栽种,每穴栽2株。

  栽后注意浅水养护,避免淹水过深和失水干旱,经常清除杂草,适时追肥。

  4-5年后,因地下根茎生长较快,根茎拥挤,地上植株也密,需翻蔸另栽。

  栽后第2年开花增多,产量增加即可开始收获。

  6-7月花期,待雄花花粉成熟,选择晴天,用手把雄花勒下,晒干搓碎,用细筛筛去杂质即成。


好文探索:蒲黄


  ㈡拼音:Pú。Huá。nɡ。

  ㈢英文名:PollenTyphae(英)CattallPollen。

  ㈣别名:香蒲、水蜡烛、蒲草、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㈥入药部分: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

  ㈦: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浊香蒲TyphaangustifoliaL。

  、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

  ①《本草汇言》记录:性凉,炒味涩。

  ②《本草正》记录:味微甘,性微寒。

  ④《要药分剂》记录:味甘辛,性平,无毒。

  ②《本草经疏》记录:入手少阴、太阳、太阴,足阳明、厥阴。

  ③《纲目》记录:手、足厥阴血分。

  ①《药品化义》论述:“蒲黄,若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补脾之药,摄血归源,使不妄行。又取体轻行滞,味甘和血,上治吐衄喀血,下治肠红崩漏。

  但为收功之药,在失血之初,用之无益。若生用亦能凉血消肿。

  ②《本草汇言》论述:“蒲黄,性凉而利,能洁膀胱之原,清小肠之气,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

  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且止也。”。

  ③《纲目》论述:“《本事方》云,有士**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

  又《芝隐方》云,宋度宗,一夜忽舌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而愈。据此二说,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

  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是阴阳能相济也。”。

  ④《本草正义》论述:“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

  东璧李氏虽谓其凉血、活血,亦以水产之品,故以为凉。颐谓蒲本清香,亦有辛味,以《本经》菖蒲辛温例之,必不可以为寒凉。

  蒲黄又为蒲之精华所聚,既能逐瘀,则辛散之力可知。况心腹结滞之痛,新产瘀露之凝,”失笑“一投,捷于影响,虽曰灵脂导浊,是其专职,然蒲黄果是寒凉,必非新产有瘀可用。

  若舌疮口疮,皮肤湿痒诸病,敷以生蒲黄细粉可愈,则以细腻粘凝,自有生肌之力,非仅取其清凉也。”。

  ⑤《本经逢原》论述:“蒲黄,《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

  与五灵脂同用,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指同干姜末干掺),转伤津液,每致燥湿愈甚,不可不审。

  化学成份:长苞香蒲的花粉含异鼠李素的甙、廿五烷、挥发油及脂肪油约10%。脂肪油含游离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约30%,谷甾醇约13%,此外尚含棕榈酸、硬脂酸及油酸的甘油酯、&alpha。-香蒲甾醇。

  宽叶香蒲的花粉含水分16%,粗蛋白18.9%,粗淀粉13.31%,糖6.47%,粗脂肪1.16%,灰分3.7%。糖中有葡萄糖、果糖、木糖、**糖占97%,松二糖等双糖类约1.5%,低聚糖约0.5%。

  又含异鼠李素的甙,脂肪油约10%,谷甾醇约13%。

  东方香蒲花粉的成分大致同宽叶香蒲。

  蒲黄是传统中药,具有镇痛、抗凝促凝(与浓度有关)、促进**循环、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保护高脂血症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兴奋收缩**、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还有促进肠蠕动、抗炎、抗低压低氧、抗微生物等药理作用,临床有广泛的用途。

  蒲黄提取物可使离体兔肠蠕动增强,但可被阿托品所阻断。

  其中历含之异鼠李素对小白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

  蒲黄煎剂及乙醇浸液大剂量可使猫、犬血压下降,其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所阻断。

  蒲黄醇提溶液对蟾蜍离体心脏低浓度可增加收缩力,高浓度则抑制之。大剂量蒲黄提取物对犬心肺装置影响不大,对家兔耳血管稍有扩张作用。

  蒲黄(品种未作鉴定)煎剂、酊剂,**浸液对离体及在位**均表现兴奋作用,剂量增大可呈痉挛性收缩,对未孕**比对已孕者作用明显,使产后**收缩力加强或紧张性增加。

  高浓度(1:100)蒲黄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菌的生长,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具有某些疗效。

  口服水浸液或5%乙醇浸液能使家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蒲黄提取物使家兔血小板数目增加、凝血酶元时间缩短。蒲黄粉外用对犬动脉出血有止血作用。

  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衄血,崩漏,泻血,**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

  ①《日华子本草》记录:“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下乳,止泄精,血痢。

  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

  ②《药性论》记录:“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血,利水道。

  ③《本经》记录:“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④《纲目》记录:“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⑤《南宁市药物志》记录:“外用治瘰疬。”。

  ⑥《现代实用中药》记录:“外用于创伤,**。

  ⑦《本草经疏》记录:“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动物实验证明,蒲黄对不同动物的离体**平滑肌,均有直接使其收缩或增强收缩和紧张性的作用。

  临床应用于产褥期,于产后开始口服生蒲黄末,每日3次,每次3克,连续3天,以观察其对**的收缩作用。据31例**的服药结果,产后3日宫底平均下降4.71厘米,而对照组(未服药)30例平均下降3.64厘米。同时服用生蒲黄后**的恶露亦渐减少。

  认为蒲黄无炒黑的必要,主张一律生用。临床应用除**外,一般无所禁忌。

  ①治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烦闷满急,昏迷不省,或狂言妄语,气喘欲绝:干荷叶(炙)、牡丹皮、延胡索、生干地黄、甘草(炙)各三分,蒲黄(生)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自《局方》蒲黄散)。

  ②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

  (摘自《梅师集验方》)。

  ③治妇人月候过多,血伤漏下不止:蒲黄三两(微炒),龙骨二两半。艾叶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米饮下,艾汤下亦得,日再。

  (摘自《圣济总录》蒲黄丸)。

  ④治产后心腹痛欲死: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为末,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摘自《局方》失笑散)。

  ⑤治**、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

  (摘自《简要济众方》)。

  ⑥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者:蒲黄末,空心温酒服三钱。(摘自《塞上方》)。

  ⑦催生:蒲黄、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陈橘皮等分。

  各为末,如经日不产,各抄一钱匕,新汲水调服。(摘自《证类本草》)。

  ⑧治肺热衄血:蒲黄、青黛各一钱。

  新汲水服之。或去青黛,入油发灰等分,生地黄汁调下。

  (摘自《简便单方》)。

  ⑨治卒下血:甘草、干姜、蒲黄各一分。三物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摘自《僧深集方》蒲黄散)。

  ⑩治膀胱热,小便血不止:蒲黄(微炒)二两,郁金(锉)三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粟米饮调下,空心晚食前服。

  (摘自《圣济总录》蒲黄散)。

  ⑾治鼻衄经久不止:蒲黄二、三两,石榴花一两(末)。上药,和研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一钱。

  ⑿治舌胀满口,不能出声:蒲黄频掺。(摘自《本事方》)。

  ⒀治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

  (摘自《简便单方》)。

  ⒁治聤耳出脓:蒲黄末,掺之。(摘自《圣惠方》)。

  ⒂治小儿重舌,口中**,涎出:蒲黄一分,露蜂房一分(微炙),白鱼一钱。

  上药,都研令匀。用少许酒凋,敷重舌、口中疮上,日三用之。

  (摘自《圣惠方》蒲黄散)。

  ⒃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敷之。(摘自《千金方》。

  ⒄治阴蚀:蒲黄二两,桐皮二两,甘草二两。

  凡三物,捣筛,粉创上。(摘自《令李方》蒲黄散)。

  以猪脂和敷**上,纳之。(摘自《千金方》))。

  内服:煎汤,1.5~8钱。或入丸、散。

  生蒲黄:揉碎结块,过筛,除去杂质。

  蒲黄炭:取净蒲黄粉末,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将结块揉碎,过筛。(本品易复燃,须放凉l-2日,仔细检查后方能贮存)。

  材料:莪术30g,生牡蛎30g(先煎),生鳖甲30g(先煎),荔枝核(打)30g,橘核15g,五灵脂10g,海藻15g,何首乌30g,小茴香10g,乌药15g,菟丝子30g。

  ②党参30g,制何首乌30g,岗稔根30g,川续断15g,荔枝核(打)20g,生牡蛎30g(先煎),橘核15g,炒蒲黄9g,白术15g,益母草30g,贯众20g,血余炭10g。

  ①方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平时服用。

  ②方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经期服用。

  材料:蒲黄10克、茯苓5克、木香6克、车前10克、知母20克、白术20克、滑石10克。

  用法:上七味,用清水三碗,煎至一碗。

  功效:水肿身浮**闭,蒲苓香术滑车知。

  方解:本方是处治月事不来之方剂。

  此为小便不通,遍身浮肿,胸胁逆气,时忧时恐,手足厥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痛,寸口迟涩,趺阳脉微,面色咣白者所用。忧时恐,身冷骨痛,寸口迟涩,趺阳脉微,面色咣白,蒲黄苓香汤主治。

  材料:紫丹参15克、生蒲黄(包煎)、延胡索各9克、五灵脂、酒大黄(后下)、白檀香(后下),九香虫6克。

  做法:上药加水适量,连煎2次,去渣取药汁300毫升。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因胃脘痛迁延日久,久**络,血行不畅,瘀阻胃络,或血溢脉外,蓄瘀不去,血运受阻所致胃脘痛者。

  材料:白参5克、炒蒲黄15克、红糖20克、五灵脂15克。

  做法:将白参5克洗净,晒干或烘干,切片后,研成极细末,备用。将炒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分别拣去杂质,同放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大火煮沸,改用中火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收取滤汁,回入洗净的沙锅,视需要可酌加温开水,混匀,用小火煮沸,加入红糖20克,待其完全溶化,停火,调入白参细末,搅拌均匀即成。

  功效:益气固冲,活血化瘀,适于**肌瘤,证属气虚血瘀。

  用法:上三味,以酒适量煎,分三次服。

  主治:脾虚水停,遍身水肿或暴肿。

  材料:乌骨鸡1只、蒲黄粉30克、蜂蜜适量、五灵脂40克、生山楂15克。

  1、将五灵脂、生山楂(洗净后切片)、蒲黄粉同放入沙锅,加适量水,浓煎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

  2、将乌骨鸡宰杀后,去毛、内脏,洗净。

  3、将乌骨鸡放入砂锅中,倒入药汁,加水适量,中火炖至熟透,再调入蜂蜜即成。

  蒲黄毒性较低,小鼠ipLD50为35.57g/kg。

  蒲黄可引起豚鼠过敏,试管试验有溶血作用。还可使小白鼠红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减少。

  本品虽无明显副作用,但可收缩**、故**不宜服用。服用生蒲黄常致胃部不适,食欲减退。

  ①《本草经疏》记录:一切劳伤发热,阴虚内热,无瘀血者禁用。

  ②《品汇精要》记录:妊娠不可生用。

  ③《本草衍义》记录: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狭叶香蒲:生于浅水。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宽叶香蒲:生于河流两岸、池沼等地水边,以及沙漠地区浅水滩中。

  分市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新疆、河南等地。

  东方香蒲:生干水旁或沼泽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4、长苞香蒲:生于池沼、水边。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新疆、四川等地。

  质轻松,遇风易飞扬,粘手而不成团,入水则飘浮水面。用放大镜检视,为扁圆形颗粒,或杂有绒毛。

  无臭,无味。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