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简介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饮食
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我想谈谈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饮食。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图们节”,这是鄂伦春族最盛大的节日。图们节是一个祭祀自然、祈求丰收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鄂伦春族服装,手持铜鼓、铜锣、白鹿角等乐器,跳起传统的舞蹈,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除了图们节,鄂伦春族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节日,比如“瑶瑶节”、“哈达节”、“贺龙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是鄂伦春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鄂伦春族的节日饮食也非常丰富多彩。在图们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些传统美食,比如“鹿肉汤”、“马蹄饼”、“牛肉干”等。这些食物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精心制作的,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除了图们节,鄂伦春族的其他节日也有着独特的节日饮食。比如在瑶瑶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些瑶瑶饼、鹿肉炖粉条等传统美食,以此来庆祝节日。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节日饮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鄂伦春族人民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
相关百科: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织锦、刺绣等等。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同时也会进行农业生产。
图们节:图们节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鄂伦春族服装,手持铜鼓、铜锣、白鹿角等乐器,跳起传统的舞蹈,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瑶瑶节:瑶瑶节是鄂伦春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摆放瑶瑶树,以此来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同时,人们还会准备一些传统美食,如瑶瑶饼、鹿肉炖粉条等。
相关问答拓展:
关于民风民俗的特点资料?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戈是什么民族的?汉族、东夷族、满族。
第一个渊源:源于有穷氏,出自夏王朝早期东夷族的有穷氏之臣寒浞,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王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商末周初工匠戈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司戈,属于以职业或官职称谓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格晋氏,满语为Gegin Hala,汉义“戈”,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格晋氏所冠汉姓即为戈氏,读音皆作gē(ㄍㄜ)。 得姓始祖:寒浞、寒封、姒杼。 各支始祖: 戈贤麓:行六,生四子:戈疑、戈升、戈廷璋、戈廷珺。戈疑、戈升迁居北直隶河间府□县,为北直隶支戈氏始祖。戈廷璋、戈廷珺自梁溪龙爪岸迁毘陵城南洛阳镇尚湖墩,另表葬洛阳镇后主穴。为尚湖戈氏始祖。
少数民族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的少数民族由来以:达斡尔族、回族、傈僳族、朝鲜族、纳西族、鄂伦春族等为例,具体如下:
1、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2、回族
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3、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4、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5、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东北人是哪个民族的后代?东北人的祖先是满族人,
东北人是指世居和定居在中国东北部的人民,他们对关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关东古称辽东,关外。也称之为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以山海关和乌兰察布市为分界,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关东在古代从东胡、鲜卑、汉人、契丹、女真、蒙古、一直代表亚洲的强权,缔造了半部中国史,近现代成为中国经济和东亚经济的领头羊。
篝火节是几月几号?“篝火节”是鄂伦春族唯一的传统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相关问答拓展:
鄂伦春开场串词?1、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情同手足,请听男生独唱《勇敢的鄂伦春》表演者陈聪。
2、花儿美,花儿鲜。友谊之花更耀眼。请欣赏由杨阳、张冉等表演的《美丽的鲜花在开放》。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最崇高的社会境界,你眼里有我,我眼里有你,是我们倡导的社会风尚。请欣赏王文杰、张东等表演的《你的眼睛里有我》。
4、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是祖国美丽的花朵,我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请听二年级女生表演唱《快乐的节日》,表演者张东等。
5、天上的白云飘过来,天上的小花长出来,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迎着朝阳把花采,请欣赏刘玮琪、宋哲、赵新哲表演的《踏浪》。
6、我们是祖国美丽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我们的幸福生活充满阳光!请听女生表演唱《美丽的鲜花在开放》张东等。
7、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革命重担将历史地由他们接班,咱们从小讲文明,咱们从小有礼貌,请欣赏表演唱《咱们从小讲礼貌》表演者郭亚军等。
8、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炼,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记诵,名篇佳作篇目繁多,如谱曲吟唱更是美不胜收,请欣赏表演唱《鹅》表演者郭亚军。
9、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满怀期待,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请欣赏快板《妈妈真伟大》表演者刘天凤等。
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列举如下:
1、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
2、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
中国东北方民族?【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
56个民族的代表节日?汉族节日: 中国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龙舟、歌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农具交易会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密枝节 跳芦笙舞、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三月会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等。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德林昂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少数民族的由来?中国的少数民族由来以:达斡尔族、回族、傈僳族、朝鲜族、纳西族、鄂伦春族等为例,具体如下:
1、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2、回族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3、傈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4、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
5、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6、鄂伦春族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相关问答拓展:
瑟宾节是什么意思?"瑟宾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夜巴节"或"篝火节"。瑟宾节每年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夏季、秋季或冬季进行,具体时间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农事活动来确定。瑟宾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主要包括祭祖、对歌、跳舞等活动,充满了民族特色。
瑟宾节的名称来源于鄂伦春语,"瑟宾"意为"欢乐"或"高兴",而"节"则表示一系列的活动或仪式。 瑟宾节是一个庆祝欢乐和高兴的节日。
在瑟宾节期间,鄂伦春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围绕在篝火周围,唱歌、跳舞、交流,共享欢乐。这种欢庆活动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庆祝,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和祈愿。
鹿茸帽是什么民族?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百姓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才会佩戴鹿角帽,以示庄重。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列举如下:
1、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
2、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
少数民族习俗?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汉
篝火晚会是什么民族的?篝火晚会是我们国家鄂伦春族的一种传统节日,目前每年举办篝火晚会的时间是阳历的6月18日。目前篝火节这个活动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幕式、传统体育比赛以及篝火娱乐晚会。在篝火节这一天时间,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精心打扮,穿上盛装,一起来到篝火广场举办热闹的开幕仪式。在篝火节日里面会有很多传统的比赛,比如摔跤或者***等,等到后面篝火慢慢升起来之后,大家就会一起围着篝火跳舞,通宵达旦。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