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后还能用么 大豆锈病发病原因
大豆锈病后还能用么
大豆锈病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黄斑、褐斑、枯死等症状,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对于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农民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治病害,但是即便是做好了防治工作,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那么,对于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大豆,还能用么?
大豆锈病后的大豆是否还能使用
大豆锈病对大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上,但是它并不会影响大豆的食用价值和种子的繁殖能力。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大豆依然可以作为食品或者种子使用,只是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
大豆锈病后的大豆如何使用
对于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大豆,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消毒处理
由于大豆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因此在使用受到侵袭的大豆时,我们需要先将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病害继续传播。
2.分类使用
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大豆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分类使用。对于食品用大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豆腐、豆浆、豆皮等制品的原料;对于种子用大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下一季的种子使用,但需要注意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意贮存条件
对于受到大豆锈病侵袭的大豆,我们在贮存时需要注意选择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以免病害继续发生。
相关问题:
1.大豆锈病如何防治?
大豆锈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源、加强管理、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等。
2.大豆锈病如何传播?
大豆锈病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生产中需要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3.大豆锈病对大豆的影响有哪些?
大豆锈病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黄斑、褐斑、枯死等症状,从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4.大豆的种子繁殖有什么注意事项?
大豆种子繁殖时需要注意选择优质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施肥、合理灌溉等。
5.大豆的食用方式有哪些?
大豆可以作为豆腐、豆浆、豆皮等制品的原料,也可以炒着吃、煮着吃、炖着吃等。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有哪些症状表现?种植户该怎么预防和治理?
大豆锈病有哪些症状表现?农户们该怎么防治大豆锈病?对于种植大豆的农户来说,搞懂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应改蔽世对大豆锈病。发病症状:
初期出现黄褐色病斑,随后逐步扩展叶片背面稍隆起,出现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导致叶片早枯。生长发育后期,在孢子堆周围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
流行因素:
1、温度温度是限制病害发展的条件。大豆锈病的适宜萌发温度为15~26℃。24℃萌发率高,在15℃以下,27℃以上,不利于病菌的萌发与入侵。
2、降雨量、雨日数和雾、露在适宜于发病的温度条件,病菌孢子的萌发及侵入需要在水滴中才能完成,每天叶面保持饱和湿度约7~10h,能造成最严重流行,所以雨水、雾、露是影响流行的重要条件,在内陆,平原地区决定病害消长的主要是降雨量和雨日数,而在沿海和高原、山区、除雨水外,雾和露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风大风有利于病菌的传播。据在我国丘陵地区观察,发病初期所见丘之并缺间的凹地,发病地带呈喇叭形扩散至全田。
4、日照在每天14h光照与自然日照(11.2h每天)对比条件下,比较大豆锈病的发速率。前者长日照延迟了植株的生长核肢,在每天14h光照下,由于生理发育的推迟,锈病发生推迟,降低了锈病发病速率。比较相对时间(播种天数与成熟期之比),大豆锈病发病速率保持不变。大豆锈病与发展速率与播种后的天数,相对生长期呈高度正相关。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开沟排水,采用高畦或垄作,防止湿气滞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
2、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3次。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16~20ml/亩;25%嘧菌酯悬浮剂40~60ml/亩;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的介绍
大豆锈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在南美洲,非洲很严重.在中国敏帆稿,病原菌在南部沿海各省,海南岛和***越冬。在生长季节里从南向北轿姿随气流桥孝做长距离转播。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
问答拓展:如何防治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俗称豆锈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秋大豆产区,且有族裤行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大豆锈病属气传、专性寄生病害,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严重的可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茎秆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危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毫米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发病后期,气温下降,可产生黑色冬孢子堆。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兆哗发黄,并提早脱落。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8~25℃均可萌发,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田间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洼易涝,湿度大的田块发病严重,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同时,因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差,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大豆品种对锈病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大豆锈病防治方法包括(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锈病的抗病性不同,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各地特点可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包括中豆19、油84-87、早春1号等。(2)农业防治:适当调整播种期,一般过早播种病害严重,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在保证成熟的情况下,适当迟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从而减轻大豆锈病危害。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采用高畦或纯梁垄作,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在大豆锈病发生初期可施用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有15%粉锈灵1500倍液;75%百菌清75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