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生活史示意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021 次
小麦条锈病生活史示意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会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影响。针对这种病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活史和防治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小麦作物。

小麦条锈病生活史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这种菌属于真菌门,生活在小麦植株上。当气温和湿度适宜时,菌丝就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条锈病斑。这些斑点最初是***的,之后变成橙色和红色,最终变成黑色。在小麦生长季节中,条锈菌会不断生长和繁殖,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很大威胁。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控制小麦条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耐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条锈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如果在种植时选择了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条锈病的发生。

2.种植间作物

在小麦田中种植一些间作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条锈病的发生。例如,在小麦田中种植大豆或甜菜,可以减少条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合理施肥

适当施肥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条锈病的发生。过量施肥也会使小麦变得过于肥壮,容易感染条锈病。

4.及时喷药

在小麦生长期中,及时喷药也是控制条锈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如三唑酮、吡虫啉等,对小麦进行喷雾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风。当感染小麦植株的条锈菌被风吹到其他小麦植株上时,就会引起新的感染。

2.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等因素有关。气温和湿度适宜时,条锈菌容易生长和繁殖。

3.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对小麦产量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小麦条锈病每年会导致全球小麦产量减少5%~15%。

4.除了小麦品种的选择,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小麦条锈病?

除了小麦品种的选择外,我们还可以采取种植间作物、合理施肥、及时喷药等方法来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5.小麦条锈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喷洒杀菌剂,如三唑酮、吡虫啉等。这些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条锈病的发生,并提高小麦产量。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病害图片及防治,何时防治效果好

小麦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纹枯病等。小麦条锈病:选择抗病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用丙环唑或者氟环唑等药剂兑水后均匀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者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以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小麦赤霉病:择抗病害薯缺品种进行种植,追肥不能太晚,在种植前进行药剂拌种。

一、小麦病害图片及防治

1、小麦条锈病

(1)小麦成株叶片刚发病的时候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在后期的时候表皮破裂,还会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在快成熟的时候叶鞘上会出现圆形或者卵圆形的黑褐色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形状为扁平堆短线状。

(2)选择抗病害品种进行种植;合理密植,在适合的时间合理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种植前还可以进行药剂拌种;在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可以用丙环唑或者氟环唑等药剂,兑水后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续喷洒2次即可。

2、小麦白粉病

(1)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都可以为害,主要为害的是叶片,严重的时候也可以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在发病初期病部会产生***小点,在后期逐渐扩大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往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

(2)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者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以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在种植的时候避免种植密度过大,还可以用药剂进行拌种;在发病前期,可以用三唑酮、氟菌唑进行防治;在发病比较普遍的时候可以用烯唑醇或者烯肟菌胺等药剂兑水均匀后进行喷雾防治。

3、小麦赤霉病

(1)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幼苗到抽穗都可以危害,在小麦扬花期的时候,发病初期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

(2)选择抗病害品种进行种植;追肥不能过晚,不然容易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增加侵染机会,而且还会造成无效分蘖;种植前进行药剂拌种;在小麦发病前期,可以用数滑辩多菌灵或者烯唑醇等药剂,兑水后进行喷雾防治。

4、小麦纹枯病

(1)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生育期都可以危害,会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死苗、倒伏和花秆烂茎等多种症状。

(2)在适合的时间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加强排水,及时防除杂草;种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在发病初期用丙环唑或者氰烯菊酯等药剂,兑水均匀进行喷洒防治。

二、小麦病害何时防治效果好

1、小麦锈病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播种前和春季返青后,小麦品种混种或让笑者间种对条锈病具有一定的防病增产作用。

2、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该病害应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进行预防,或者在发病的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比较好。

3、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是小麦齐穗至盛花,在小麦抽穗期的时候,如果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再结合当地往年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可以进行提前预防。在小麦刚开始扬花的时候,可以喷施药剂进行预防和控制。

4、小麦纹枯病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的时候进行防治,在早上露水还没有干的时候喷洒,这样药液可以借助露水一起流到作物茎基部,可以提高药剂的效果。

问:小麦锈病该怎么防治?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症状与诊断:

(1)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群众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