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农艺师深入到小麦条锈病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795 次
农艺师深入到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会造成小麦的大量减产,甚至导致小麦无法正常生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小麦条锈病,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围绕小麦条锈病展开深入探讨,阐述其病因、症状和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因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条锈菌是一种寄生在小麦植株表面的真菌,它通过侵入植株内部,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小麦的病变。条锈菌的生长需要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多种条件,温度在15℃-20℃之间时最适宜,湿度在80%以上时病菌生长最快。

二、小麦条锈病的症状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面上出现***或棕色的條紋,受病部分的叶片会逐渐变黄、枯萎、干燥,最终导致小麦死亡。同时,小麦条锈病还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导致小麦的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三、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科学施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防止小麦被病害侵害。可以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施用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2.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卫生。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减少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潮湿环境。同时,要定期对小麦进行病虫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3.使用防治药剂。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防治药剂,如三唑酮、氧化锰等,来预防和治疗小麦条锈病。

四、农艺师深入到小麦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1.小麦条锈病是否具有传染性?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害,当小麦受到感染后,条锈菌可以通过空气、风、雨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小麦植株上。

2.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季节是什么时候?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季节一般为春季至夏季,当气温在15℃-20℃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条锈菌繁殖最为迅速。

3.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影响有多大?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会导致小麦的大量减产,甚至导致小麦无法正常生长。据统计,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可达20%以上。

4.如何使用防治药剂来预防小麦条锈病?

使用防治药剂预防小麦条锈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小麦生长情况,选择适量的防治药剂。

2.在小麦生长初期,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害扩散。

3.使用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避免使用过量。

5.如何进行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管理?

进行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管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对小麦进行病虫害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2.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减少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潮湿环境。

3.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

6.小麦条锈病的治疗周期是多长时间?

小麦条锈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0天左右。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7.如何减少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减少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卫生。

2.使用防治药剂,及时预防和治疗小麦条锈病。

3.科学施肥,增强小麦的免疫力。

8.小麦条锈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

小麦条锈病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在使用防治药剂时,应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药物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问答拓展:陈善铭的小麦锈病防治

1950年全国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公斤。为此农业部专门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座谈会,研究制定防治方案,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陈善铭担负了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领导,他组织所内周嘉平等多人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陆师义等合作到山西太谷、河北安国、南和等地调查。他借鉴美国几十年来研究小麦秆锈病流行规律的经验,启迪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让大家各有侧重。为摸清华北地区条锈病流行规律起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他经常和年轻同志讨论条锈病越冬、越夏,在华北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完成了“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工作,为今后解决锈病危害铺平了道路。此后,陈善铭又亲自率领助手到四川成都、雅安、宜宾等地调查小麦对条锈病抗性丧失问题。1961年他亲临甘肃部署甘、青二省条锈病菌越夏调查。
陈善铭还十分重视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及小麦抗锈性变异的研究。1956年他组织汪可宁等人紧密联系碧玛1号丧失抗条锈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别的研究,1958年找出了能鉴别当前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类别的寄主,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鉴别寄主,这对推动生理小种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4年小麦锈病在西北、华北、淮北再度流行,陈善铭协同当地人员对锈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徐州地区做出了使用药剂防治示范,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为了根治小麦锈病的为害,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副院长的领导下,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从培育抗病品种和病理研究两方面制定了全面规划。植保所在陈善铭领导下与甘肃省植保所合作,建立了锈病站,以条锈病菌越夏、越冬基地的甘肃为重点,开展条锈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在所内开展了小麦抗条锈病的育种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尽管一些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但由于制定的方针正确,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至1986年,一批抗病品种陆续育成推广,我国条锈病的有关规律逐渐明确。经过30多年全国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在3个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有西北、川西北、华北、云南、新疆等五大片及越夏的条件。
2.查明了病菌的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包括越冬的温度界限和地理上的边界线。在川、滇、鄂及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区,冬季温暖,露日多,温度大,病菌能顺利越冬而且能不断蔓延,是春季流行的菌源基地。这一研究成果为短期测报提供了依据。
3.选出了一套切合中国实用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逐年监测我国小麦条锈菌标样总计达多件,发现了29个生理小种,揭示了陇南易变区品种抗性丧失快和关中、华北品种抗性丧失慢的主要原因。这对抗条锈病品种选育、利用和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国外以西北欧和印度工作较早,但迄今还未对流行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在生理小种监测和条锈病测报方面也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技术体系。因此以上成就,可以说我国都居于领先地位。
陈善铭在1950年就投入了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而且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全国攻关协作组或扒迹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亲自拟定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衫并计方案及具体任务安排,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统一认识,给青年人启迪式的方向指导。在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小麦条锈病防治协作组获得了此携科学大会集体奖。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农业大学植保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河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云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等单位集体申报,被评为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善铭为该奖的首要主持人。

问答拓展:太麦198小麦品种介绍

太麦198是山运卜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久和作物研究所利用良星619与山农2149杂交后选育的小麦品种。

太麦198为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叶凯悄空片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高抗小麦叶锈病,中抗小麦赤霉病,中感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高感小麦条锈病。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久和作物研究所利用良星619与山农2149杂交后选育的小麦品种。

2024-2024年,太麦198参加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2024年-2024年太麦198参加区域试验和抗性鉴定;2024-2024年,太麦198参加高肥组生产试验;2024年,太麦198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十次次常委会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鲁审麦。

太麦198的特征特性

1、农艺形状:太麦198为冬性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型半紧凑,叶色深绿,叶片上挺,较抗倒伏,熟相好。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3天盯瞎,与对照济麦22相当;株高73厘米,亩最大分蘖99.2万,亩有效穗43.5万,分蘖成穗率43.9%;穗型长方,穗粒数36.5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6.8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

2、抗性特点: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鉴定结果:太麦198高抗小麦叶锈病,中抗小麦赤霉病,中感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高感小麦条锈病,越冬抗寒性较好。

3、品质特点:2024年、2024年区域试验统一取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结果平均:太麦198籽粒蛋白质含量13.0%,湿面筋33.1%,沉淀值30.2毫升,吸水量61.9毫升/100克,稳定时间4.4分钟,面粉白度76.3。

问答拓展: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来,截止2024年12月31日,鉴定验收并登记的科研成果为776项。自1978年以来获奖成果390项(凡重复获奖者,均以最高奖计),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0项(含国家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拿升省部级奖194项,市、厅级奖126项,院奖40项。
29项国家级奖励中,主持9项,协作参加15项,获国家专利5项。
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奖 3项 主持2,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 协作3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协作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 协作1
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 协作1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7项 主持4,协作3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项 协作1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 1项 主持1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4项 主持2,协作2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 1项 协作1
国家专利 5项
1978-2024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协作15项),国家专利5项。其中:
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协作1项)
春小麦甘麦8号(1978)
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协作3项)
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攻关项目)(1985)(协作)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1992)(协作)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24)(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协作2项)
我国研制的新土壤杀虫剂-甲基异柳磷(1985)(协作)
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总体研究(1993)(协作)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协作3项)
祁连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凉灌区100万亩春小麦栽培体系研究与推广(1988)
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胡麻新品种陇亚7号(1993)
GS陇糜4号(1995)
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地膜消橡老小麦)研究与示范(1996)
基本如让查清中国猕猴桃资源(1991)(协作)
我国核试验下风向地区农业环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评价(1996)(协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及对策研究(1999)(协作)
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协作1项)
太谷核***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199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1988)(协作)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协作1项)
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1995)(协作)
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协作1项)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学性状鉴定(1989)(协作)
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3项(协作1项)
定西丘陵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与发展研究(1996)
陇东高原半湿润偏旱区(镇原)农业发展研究(1996)
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1996)(协作)
国家科技情报三等奖1项
1、《甘肃农业科技》(1996)
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
1、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1985)
获国家专利5项
软包装水果罐头的加工方法(1994年国家发明专利)
温室保温被(199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72.0
温室复合保温被(2024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
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24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32.4
玉米种衣剂(2024年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9
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
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多媒体咨询系统V1.0(简称:VDDMCES)(2024年国家著作权登记)
编号:软著登字第0号?登记号:2024SR04262
1978-2024年,我院的科研成果获得194项省部级奖励
其中: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项 协作9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4项 主持4
省科学大会奖  10项 主持8,协作2
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 协作
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2项 主持9,协作3,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协作9项)
1、《中国谷子目录》(1980)(协作)
2、全国(甘肃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1981)(协作)
3、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册)(1981)(协作)
4、我国西部地区粘虫越冬迁飞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研究(1982)(协作)
5、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和应用(1983)(协作)
6、《中国高粱品种志》(1984)(协作)
7、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研究(1984)(协作)
8、我国N、P、K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径(1985)(协作)
9、《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的研究》(1986)(协作)
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4项)
1、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现和研究(1982)(协作)
2、《中国亚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亚麻品种志》(1984)
3、《中国绿肥区划》(1984)(协作)
4、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极其评价(1987)(协作)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4项
1、甘肃省1800-2600米高寒阴湿贫困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示范推广(1991)
2、陇糜4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3)
3、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法瓦维特大面积示范推广(1995)
4、甘肃省高寒阴湿区粮油作物丰产技术试验研究(1996)
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4项、
1、甘肃省15万亩低芥酸油菜综合增产技术示范推广(1990)
2、早熟丰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宁春18号大面积示范推广(1998)
3、甘肃省旱地集雨补灌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2024)
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大面积示范推广(2024)
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协作)
1、《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1987)
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10项(协作2项)
1、河西春麦区发展冬小麦的研究(1978)
2、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亚4号(1978)
4、甘麦23号(1978)
5、洋芋品种:抗疫1号(1978)
6、谷子品种:陇粟2号(1978)
7、甘棉3号(1978)
8、绿肥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10、庆选15号冬小麦(1978)(协作,1981年补发)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协作3项)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的研究(1986)(协作)
4、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96(1996)
5、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粮食作物大面积亩产超千斤试验示范(1999)
7、创新糜子新品种-陇糜5号(2000)
8、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2024)
9、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24年)
10、我国小麦条锈病长发易变区陇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病类型新分析及应用研究(2024)(协作)
11、亚麻新型雄性***系的创建及研究(2024)
12、丰产、多抗、优质、配合力特佳冬小麦品种兰天10号(2024)(协作)
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9项(协作6项)
陇东旱塬粮食连年增产的经验(1981)
五一大队粮食高产稳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1981)
粘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规律研究(1982—83)
《甘肃省蔬菜地方志》(1982—83)
马铃薯花药培养的研究(1982—83)
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1984—85)
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春小麦栽培技术研究(1987)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及创造高蛋白种质资源F2-2(1988)
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1989)
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肃果树资源调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肃省农牧结合、种草养畜、增产增收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1989)(协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设(1989甘肃省科技星火奖)
甘肃省灌区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模式研究与应用(1990)
当归麻口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0)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研究(1991)
油菜新品种——陇油1号(1991)
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与评估系统(1991)
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甘肃正宁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2)
花椒病虫害防治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优质大粒无核葡萄新品种技术开发(1992甘肃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甘肃省省级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陇春8139(1995)
陇谷5号(1995)
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法瓦维特(1995)
软包装水果罐头新产品研制(1995)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研究(1995)
集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1996)(协作)
双低丰产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2号(1997)
小麦根病防治技术研究(1997)
干旱高扬程灌区水盐运动监测及次生盐碱化综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1997)
软罐头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与系列产品开发(1997)
多抗优质丰产稳产耐盐碱耐瘠薄春小麦新品种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种陇番5号(1998)
优良辣椒***一代新品种“陇椒1号”(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术示范推广(1998)
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耐盐抗锈小麦新品系的研究(1998)(协作)
甘肃旱地集雨节灌高效农业试验示范(1999)
甘肃省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999)
《甘肃植被》专著(1999)
优质谷子陇谷6号(2000)
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2000)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区粮食作物丰收工程暨试验研究(2000)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新技术研究与示范(2024)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2024)
陇中丘陵区(定西)作物抗旱丰产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2024)
玉米杂交种引进和新品种选育(2024)(协作)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2024)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2024)
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24)
美洲斑潜蝇监测及综防技术的试验示范(2024)(协作)
半干旱山区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2024)(协作)
新型种子包衣剂的研制开发极其应用(2024)
谷子新品种陇谷8号(2024)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24)
小麦条锈菌HY和水源致病类群的监测及控制(2024)
水旱兼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0号(2024)
双低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陇油5号选育(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