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 小麦锈病夏孢子冬孢子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399 次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 小麦锈病夏孢子冬孢子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危害及防治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是小麦上的一种病原真菌,其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形成大斑,导致叶片变黄、干枯、瘪缩,严重时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对小麦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天敌控制病害的方法。目前已经研究出多种具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拟青霉、绿僵菌等,可以用于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防治。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控制病害的方法。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防治可以使用三唑酮、丙环唑等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期,以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危害。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控制病害的方法。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物理防治可以采用清除病残体、松土通风、***降温等方法,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四、农业措施防治

农业措施防治是指利用农业技术手段控制病害的方法。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农业措施防治可以采用轮作、深翻、早种、适时施肥等方法,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相关问题解答

问题一: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症状是什么?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症状是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形成大斑,导致叶片变黄、干枯、瘪缩。

问题二:如何预防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发生?

预防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轮作、深翻、早种、适时施肥、清除病残体、松土通风、***降温等。

问题三: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防治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措施防治。

问题四:化学防治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需要注意什么?

化学防治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期,以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危害。

问题五: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夏孢子小麦杆锈病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拟青霉、绿僵菌等具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

问答拓展:小麦秆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模启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饥码型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18~22℃。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10℃。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小麦秆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用鉴别寄主可区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为止,我国已鉴定出16个生理小种,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1993年首次烂猜发现致病力较强的21C3CTR致病类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由于我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含有能抵抗21C3小种群的Sr5基因,故21C3CTR的出现暂未对生产构成威胁。值得注意的是,21C2和34C1、34C2发生的频率在上升,最近又发现新小种34C3和34C4。小种40的毒力较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它都不能抵抗,但它出现的频率一直很低。

问答拓展:小麦秆锈病的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在转主寄主小蘖叶背形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
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携余宴。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辩银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毁并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也可越夏。

问答拓展: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北部麦区不能安全越冬。秆锈病菌的越冬区域比较小,主要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最冷月份月均温可达10℃左右,小麦可持续生长,秆锈菌可不断侵染危害,不存在休止越冬的问题。而且小麦播期从9月到12月,收获期从1月到4月,为秆锈菌越冬提供了寄主条件。山东半岛和江苏徐淮地区,虽然秋苗发病普遍,但受害叶片大多不能存活到翌年返青后。病菌越冬率极低,仅可为当地局部麦田提供少量菌源,对全国范围内秆锈病的流行影响很小。

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等地的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厅备洞流行。由于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或极少有本地菌源。扮枯春、夏季的病害流行几乎全部是由南方早发地区的外来菌源所引起,所以一旦发病便是大面积普发,没有发病中心。

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滚前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