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的发病原因
小麦秆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针对小麦秆锈病的发病原因,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气候因素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主要因素。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80%-95%之间,降雨量在30-50mm时,小麦秆锈病易发生。
二、病原菌
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是小麦锈菌。小麦锈菌是一种真菌,分为条锈菌和黑锈菌两种。条锈菌主要分布在南方,黑锈菌主要分布在北方。病原菌的侵染是小麦秆锈病发生的基础。
三、宿主因素
小麦是小麦秆锈病的主要宿主。小麦的品种、栽培方式、生长期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一般来说,抗病品种、适宜的密度和肥料管理是减少小麦秆锈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四、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小麦秆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过度施肥、过密种植、不合理的轮作和药剂滥用等都会导致小麦秆锈病的发生。
五、拓展问题
1.小麦秆锈病有哪些危害?
小麦秆锈病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死亡。
2.如何预防小麦秆锈病?
选用抗病品种、适宜的密度和肥料管理、合理的轮作和药剂使用是预防小麦秆锈病的有效措施。
3.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针对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措施等。
4.小麦秆锈病的病程是怎样的?
小麦秆锈病的病程一般分为感染期、发病期、病害高峰期和病害衰退期四个阶段。
5.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与人类健康有关吗?
小麦秆锈病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
相关拓展:
问: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碰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纯档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笑裤毕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问:种植小麦,抽穗期有哪些病虫害?农户们该如何防治?
小麦秆锈病,真菌性病害,是小麦锈病中的一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分布广泛,基本在小麦种植区域或多或少都有发生,长江流域、华东沿海以及南方的一些区域,发生相对会重一些。
小麦秆锈病主要危害茎杆和叶鞘,严重的情况下,叶片和穗部也会受害,如果遇到秆锈病流行的年份,不及时防治,能减产一半左右,所以,正确认识小麦秆锈病,做好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最终的增产很有必要。
小麦秆锈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大红斑,在小麦锈病中,有一句话,为了分清条绣和秆锈而说的,这句话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可以看出,分辨秆锈就看茎杆是否有红斑,红斑外翻如唇状,而这些病斑是有孢子所组成的,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许多隆起呈椭圆形的夏孢子堆,破裂后,会散出锈褐色的粉末,从远处看,和生锈差不多,到了后期,夏孢子堆(或者周围)会出现黑色的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的是黑色的粉末状物。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夏孢子进行传播危害的,一般情况下,从南到北进行危害,当冬季寒冷来临时,病菌主要在南方区域进行越冬,温度相对高,等到第二年春天来临之后,这些病菌会进行北移,从南方危害至中部,再到北方,周而复始。
小麦秆锈病主要是靠气流进行远距离的传播,所以传播速度很快,有农户会认为南方到北方距离远,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小麦秆锈病要越冬以外,还会在一些自生麦苗上面越夏,比如华东、华中的一些小麦种植区域,田间可皮裂能会长出自生麦苗,给了秆锈病病菌生存繁殖的场所,等到下一次种植小麦,遇到合适的天气气候条件,开始进行危害。
小麦秆锈病的危害有轻有重,除了和天气原因有关以外,还和品种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品种问题
一些小麦品种,对于病害的抵抗力较弱,抗病性不强,或者是常年种植某一个品种,特别是已发生秆锈病的小麦进行自留种,这些情况,都很容易导致小麦播种后感染秆锈病。
2、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主要是高湿)对于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占比很大,遇到连阴雨天气较多时,发生会加重,据观察,当小麦处于抽穗期前后时,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更容易导致秆锈病的发生,另外,田间有露水时,也会加大秆锈病的发生。
3、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到位,导致小麦出现苗弱、苗黄时,容易感染秆锈病,因为这种情况下,小麦的抵抗力相对是弱的,更容易被病害所侵袭,比如播种过密、播种过早或过晚、田间过于干旱、施肥不合理等等因素,都会出现上述情况。
4、菌源数量
菌源数量越多的地块,发生秆锈病的情况就越严重,这点相信桐握冲大家都明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预防,降低菌源的数量,越少越好。
1、选择抗病品种
购买小麦种子时,以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主,特别是上年秆锈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建议及时更换品种来进行预防,这点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之一,效果不错,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有差异,本篇内容就不一一介绍具体品种,大家到当地农资店询问购买即可。
2、注意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小麦能够正常生长,苗齐苗壮,不要出现苗弱苗黄的情况,从播种的时间分析,不要过早过晚,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决定,一般在10月上中旬即可,同时播种量不要过多,每亩25-30斤即可,特殊情况可适当加量。其次是水肥管理,如果田间过于干旱,要么播种前进行浇水,要么在分蘖后,浇一次越冬水,以及年后返青时,浇一次返青水,根据墒情来决定。肥料方面,底肥+追肥+叶面肥综合使用,保证小麦整个生育期的营养。
3、清除病残体
针对已发生秆锈病的麦田,尤其是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等到小麦收获后,田间的麦秸以及杂草等病残体,要及时清理出田外,避免给病菌留下生存的场所,同时在第二年小麦播种时,深耕土地,进一步消灭病菌的生存空间,达到预防的目的。
4、药剂防治
如果田间已发生秆锈病,建议越早防治越好(或者还未发生,想打药预防也可以),防治秆锈病,以唑类的杀菌剂为主,比如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等,除了秆锈病以外,上述药剂对于其他病害也起到预防和防治效果。
针对喷施杀菌剂预防和防治秆锈病时,要注意以下3点:
1、针对发生严重的地块,一次防效不好,中间间隔7-10天,可多次使用,具体根局歼据病害的危害程度以及小麦的生长情况来决定。
2、打药时一定要打透,用水量不要过少,不仅要喷施小麦上部,下部也要喷到。
3、打药过程中,不要漏喷,以免出现防治效果不好的情况出现。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