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114 次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病原菌研究

病原菌是导致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主要有两个种类:叶枯病菌和白粉菌。这些病原菌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物,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防治措施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是化学防治,可以使用一些杀菌剂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其次是生物防治,可以使用一些可生物降解的杀菌剂,如拟南芥菌素、茶树精油等。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等方式来防治小麦白粉病。

遗传改良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关拓展:

问:己唑醇打小麦白粉病十克对水多少斤

己唑醇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剂,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关于己唑醇打小麦白粉病时对水的用量,根据不同的投药目的和投药方法,用量也有所不同。如果是采用药剂控制的方式,己唑醇每十克加水稀释至20克,用水200斤;如果是采用组合防治的方式,己唑醇每十克加水稀释至10克,用水100斤。

投药时也应注意投药稀释液的温度,己唑醇投药液的最佳温度为25℃-30℃,如果温度偏低,应该采用加热的方式,使其温度达到正常范围,以保证投药的有效性。

问: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以后病情还有发展,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900克。但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可能会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近几年,白粉病早发、重发趋势比较明显,小麦“两防一喷”时对白粉病尽管进行了防治,但目前所用的复配剂农药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量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导致近两年后期白粉病发展快,即使后期专题防治也难以控制。今后白粉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两防一喷”时,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一定要用足药量。

问:驻马店确山适应种什么小麦

确山县位于驻马店南部,本区域土壤粘重,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相对较多,后期常有穗发芽,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土传黄花叶病等病害发生较重,小麦品种布局时应以耐湿、抗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耐土传花叶病、抗穗发芽的弱春性早熟品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