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丙环唑怎么做成乳油 丙环唑怎么做成乳油肥料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485 次
丙环唑怎么做成乳油 丙环唑怎么做成乳油肥料

材料准备

制作丙环唑乳油需要以下材料:

  • 丙环唑粉剂
  • 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 助溶剂(如丙二醇)
  • 稳定剂(如聚乙烯醇)

制作步骤

制作丙环唑乳油的步骤如下:

  1. 将丙环唑粉剂加入助溶剂中,搅拌均匀。丙环唑的溶解度较低,需要助溶剂来帮助其溶解。
  2.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丙环唑粉剂和水更好地混合。
  3. 将步骤1中的丙环唑溶液加入步骤2中的水中,再加入稳定剂,搅拌均匀。稳定剂可以使乳油分散稳定,不易分层。
  4. 将混合液过滤,去除杂质。
  5. 将过滤后的液体充分搅拌,直至形成乳白色液体即为丙环唑乳油。

使用方法

使用丙环唑乳油时,需要将其稀释后喷施。一般情况下,将1升丙环唑乳油加入1000升水中,即可得到1%的丙环唑水乳剂。具体用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病害来确定。

注意事项

在制作和使用丙环唑乳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丙环唑粉剂应该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 制作丙环唑乳油时,应该按照比例加入各种材料,严格控制配方。
  • 使用丙环唑乳油时,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和呼吸道,避免接触到农药剂。
  • 使用丙环唑乳油时,应该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和时间,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总结

制作丙环唑乳油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需要严格控制配方和注意安全使用。只有正确地制作和使用,才能发挥丙环唑的杀菌作用,保护作物健康。

相关拓展:

丙环唑释义:

丙环唑原药,中文通用名称:丙环唑,英文通用名称:propiconazole,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菌病,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问:丙环唑乳油复配几种

6种。根据查询丙环唑乳油使用复配方法得知,丙环唑乳油作为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可以镇碰苯醚甲环唑、御举谈三环唑、苯锈啶、稻瘟酰答卖胺、福美双、咪鲜胺等材料复配。

问:50%丙环唑稀释倍数

2000-3000倍液。根据查询化学实验书得知,50%丙环唑稀释倍数是2000-3000倍液。采用喷雾法研究不同稀释倍数50%丙前仿环唑.左旋松油醇乳油姿悄(2500、2000、1500、1000倍迹悔渣)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问: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用什么乳化剂

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水乳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苯醚甲环唑13%~30%,丙环唑15%~30%,酸性溶剂5%~25%,乳化剂3%~10%,消泡剂1%~5%,防冻剂0.5%~5%,渗透剂0%~10%,水补足100%。本发明将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复配制成高含量水乳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问:醚菌酯.丙环唑乳油防治什么病?

嘧菌酯属于广谱性真菌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都有作用,比如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等,嘧菌酯的保护作用优于普通保护剂,治疗性归结于其用量,最好在发病前期和初期使用,对调节作物生长也有很好的作用,

丙环唑乳油也是真菌性杀菌剂,主要对叶斑病类的病害作用明显,幼苗期尽量不要过度使用,会抑制生长(压苗)

两者不要混配使用,嘧菌酯有很强的内吸性,丙环唑乳油本身也有很强的内吸和灼伤作用,二者混配使用易出药害,谨慎!!

问:醚菌酯.丙环唑乳油防治什么病

嘧菌酯属于广谱性真菌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都有作用,比如白粉病,霜霉病,叶斑病等,嘧菌酯的保护作用优于普通保护剂,治疗性归结于其用量,最好在发病前期和初期使用,对调节作物生长也有很好的作用,
丙环唑乳油也是真菌性杀菌剂,主要对叶斑病类的病害作用明显,幼苗期尽量不要过度使用,会抑制生长(压苗)
两者不要混配使用,嘧菌酯有很强的吸性,丙环唑乳油本身也有很强的吸和灼伤作用,二者混配使用易出药害,谨慎!!

问:氟环唑在小麦几叶期才能使用

应该说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使用更准确。不同小麦品种,叶片总数不一样,用叶片作为标准不合适。

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氟环唑或12.5%特谱唑(氟硅唑、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按上述治疗方法,可使小麦大大增产。

氟环唑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株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病害侵染立即停止,施药防治彻底。

持效性极佳,如在谷物上的抑菌作用可达30天以上,降低了用药次数及劳力成本。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自身生化抗病性,使作物本身的抗病性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