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是雨水传播吗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757 次
小麦锈病是雨水传播吗

小麦锈病的传播方式

小麦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为黄锈病、条锈病和黑锈病三种类型。这种病害的传播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土壤传播、工具传播等。其中,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种。

空气传播主要是指病原菌随着空气流动而传播,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小麦锈病的流行范围往往很广。

小麦锈病是否是雨水传播?

对于小麦锈病是否是雨水传播,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小麦锈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而不是雨水传播。

雨水传播是指病原菌随着雨水流动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病害中比较常见,比如水稻白叶枯病就是通过雨水传播的。对于小麦锈病来说,病原菌不能通过雨水传播,因为雨水不能将真菌孢子带到远处。

我们可以得出:小麦锈病不是通过雨水传播的。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既然小麦锈病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那么我们要想防治这种病害,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要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传播。要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防治的效果。还要注意合理施肥、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株等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小麦锈病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麦锈病有哪些危害?

小麦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干枯,减少光合作用,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问题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合理施肥、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株等措施。

问题三:小麦锈病防治技术有哪些新进展?


问题四: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气温、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都会影响小麦锈病的传播和发生。

问题五:小麦锈病的防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麦锈病的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科学施肥、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株、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等。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危害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农田里麦苗出现锈病很多农民害怕?

小麦被害后,植物营养元素不断被病原菌所耗费,好哪植物表面的夏孢子堆毁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胡萝卜素,光合作用总面积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消弱,水分蒸发加速,其水面蒸发一般比健株提升20%~60%,比较严重可增加200%~300%,导致植成长发育遭受巨大干扰。发病轻时,穗形简短,粒秕,出苗率降低,出米率减少,发病严重时,植物偏矮,不能正常出穗。

小麦条锈病主要靠气流开展散播,近年的暧冬气侯更为有利于此病散播。在中国小麦栽种地区大部分都是有发生,有一些地区出现比较严重,有一些地区相对较轻。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导致10%左右的限产,严重可能做到一半以上,而特别严重的地块,有可能立即绝产。小麦若不能开展正常的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必然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控制气传病害,这种夏孢子可随风飘荡散播,乃至可通拦历过强劲气流送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至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而不失活力开展再侵染。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伤害冬小麦,病原菌危害完稻苗之后,随气流在西南和西南地区高海拔地区露地栽培;在秋季冬小麦栽种之后再度随气流赶到众多小麦主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小苗上过冬,第二年再度伤害稻苗。

小麦锈病的传播速度快。小麦锈病的发生关键有三大要素,菌源,寄主和气侯,在其中气侯是重要因素,由于锈病胞子会随风飘荡,雨等散播,传播速度快,一周左右便会呈暴发性时兴。运用抵抗性小麦种类是友衡码由小麦群体的抗病性遗传基因多元化,抗病性类型多元化和抗病性持续性的提高来实现对小麦锈病的预防。为了保证小麦品种的抗病力,在高发土地,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尽量不要再栽种小麦,根据轮种降低寄主的方法来解决或降低病原菌。

问:锈病是如何发生的?如何防治?

代森锰锌、多菌灵、六唑醇、氟硅唑和石稿是防治锈病的首选农药。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每7-10天在叶片上喷一次,连续喷2-3次,添加磷酸二氢钾防治效果更佳。锈病是由锈菌寄生在真菌中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子、茎和果实。

落叶、枯枝和生长不良是常见的病害。绣线菊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在最初阶段,叶背或叶表面产生黄棕色或浅***斑点。后期,病斑中央突起为深褐色,即夏孢子堆,周围有***光晕。表皮被破坏后,会释放出红棕色粉状夏季孢子。在严重的情况下,整个叶子都覆盖着锈褐色的病斑。锈病通常只引起局部感染。由于孢子积累,受影响的部位会产生小水泡或水泡状、杯状和多毛的不同颜色物体。有的还可引起***、皮肤增厚、树枝上树枝丛生、弯曲等症状,或引起落叶、嫩枝焦枯、生长不良等,严重者孢子成片堆积,植株因体内大量水分蒸发而迅速枯萎。

一般来说,无论是侵染苹果的锈菌还是侵染梨的锈菌,这些病原菌都来自柏树。越冬后会在刺柏上形成一种冬孢子角,每年3月至4月可见。5月份春雨来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发芽。幼果发病后,直径约1cm的病害部位大多形成于花萼凹陷附近,早期为橙***,后期为黑色,中部产有有性孢子体,毛锈菌孢子体生长。

病果生长停滞,病果部分坚硬,多变形,常提前脱落。新建苹果园不宜种植过密,过密的枝条应及时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增强树木潜力;雨季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秋季应及时清理落叶,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病叶呈鲜***,椭圆形。它们成排均匀地排列在树叶上。条锈病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病害。小麦锈病主要是一种空气传播的疾病。在适宜温湿度的气候条件下,这种病原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它对小麦产量有着严重的直接影响。

问:植物病原细菌真的可以通过雨水传播吗

植物病原细菌真的可以通过雨水传播
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还能营腐生生活、细菌,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胚或胚乳表面。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植物病害对农业。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棒状杆菌属,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萎蔫。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1。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白叶,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顶死,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例如,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植物病原真菌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由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及重大的经济意义、大幅度减产和饥荒。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土壤杆菌属,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黄单胞菌属;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树瘿等特殊形态;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

问:秋天的小麦每天都会有什么变化?

秋天的小麦金***的。
春小麦,3月播种,4月出苗,5到8月生长,9月成熟,刚好适合收割,所以秋天的小麦是金***的。如果是冬小麦品种的话,秋天都还没有开始播种,所以看不到样子。
小麦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24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植物学史
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已有1万年以上。中亚的广大地区,曾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发掘出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小穗、籽粒,炭化麦粒、麦穗和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后,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就已广泛种植。
危害小麦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1)及时清理深沟大渠
开挖完善田间一套沟,排明水降暗渍,千方百计减少耕作层滞水是防止小麦湿害的主攻目标。对长期失修的深沟大渠要进行淤泥的疏通,抬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冬春雨水频繁或暴雨过多,利于排渍,做到田水进沟畅通无阻。与此同时搞好“三沟”配套,旱地麦或水田麦都必须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沟相连,条条贯通,雨停田干,明不受渍,暗不受害,提倡水浇麦大面积连片种植。
(2)增施肥料
对湿害较重的麦田,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重施拔节孕穗肥,以肥促苗升级。冬季多增施热性有机肥,如渣草肥、猪粪、牛粪、草木灰、沟杂马、人粪尿等。化肥多施磷钾肥,利于根系发育、壮秆,减少受害。
(3)搂锄松土散湿提温
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培育壮苗。搂锄能促进麦苗生长,加快苗情转化,使小麦增穗、增粒而增产。
(4)护叶防病
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后及时喷药防治,此外可喷施农药等。
防治锈病
农业防治:a.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b.调节播种期。如在陇南、陇东、川北、关中、华北等广大冬麦地区,不宜过早播种。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为当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d.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南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减轻为害。e.合理、均匀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两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f.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
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约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常用药剂有:粉锈宁、速保利、广枯灵、3%广枯灵水剂。
注意事项:在锈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发生大流行情况下,除及时防治发病严重的麦田外,要对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施药剂防治,以控制病害进一步蔓延,减轻损失。
防治害虫
农业防治:a.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b.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较重的地区和麦田。常用药剂:a.三唑酮(粉锈宁),每亩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为害,并可兼治小麦锈病。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丰宁、植保宁、复方粉锈宁等,防治效果也较好,用量用法与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一半;d.硫制剂,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胶体硫2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每亩0.5千克,这些药一般需喷2次以上,每次间隔7天左右,开始喷药的时间也应提早一些。
注意事项: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药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叶、茎、穗大部分都发病的情况下,喷药基本无效果,主要依靠品种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该病的扩散危害。
腥黑穗病、全蚀病和白粉病防治
通常采用药剂拌种不仅可防治麦类黑穗病,还可有效地控制冬前小麦锈病、全蚀病、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减少越冬菌量。
(1)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发生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麦种重量的0.5%的药量干拌(即每亩40克,拌小麦8公斤左右),防治小麦腥黑穗病;也可选择6%戊唑醇(立克秀)悬浮剂一袋(10毫升),加水0.8-1斤,拌种50-70斤,或2.5%氟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按推荐剂量进行小麦种子拌种,同时可兼治秋苗锈病和白粉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1斤加水5斤,拌麦种500斤,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
(2)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蚀净一袋(20毫升),先兑水300-500毫升,可拌20-25斤种子,拌匀后闷种6-12小时(有利于药剂发挥并杀死种子所带病菌),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
(3)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采用吡虫啉处理种子,防治传毒昆虫,控制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的发生危害,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4)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要大力推广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各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或拌种剂,其用量一般是复配(混合)剂中单剂的有效成分与单独使用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