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448 次
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

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

广翅蜡蝉(学名:Aleetacurvicosta)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属于蝉科。它的体长约为1.5厘米,呈深棕色,翅膀透明,前翅宽大,后翅窄小,翅膀上有淡**和深棕色的斑点。广翅蜡蝉的生活习性比较特殊,它是一种单性蝉,雄蝉的声音可以吸引到雌蝉,从而进行**。

广翅蜡蝉是一种害虫,它会在树枝、叶子和果实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会在树皮下或植物的根部吸食汁液,导致植物受损甚至死亡。广翅蜡蝉还会传播一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广翅蜡蝉的传播途径比较简单,它们会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而移动,从一棵植物到另一棵植物,甚至跨越不同的作物和地区。预防和控制广翅蜡蝉的传播至关重要,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和物理方法等多种防治措施。

相关问题

问题一:广翅蜡蝉的危害有哪些表现?

回答:广翅蜡蝉的危害表现主要包括:植物叶片、树皮、果实上出现小孔和凹陷,严重时会造成植物死亡;叶片出现弯曲、卷缩、变黄、变褐等症状;植物生长发育缓慢,产量减少。广翅蜡蝉还会传播一些病毒和细菌,加重了农作物的病害压力。

问题二:如何预防和控制广翅蜡蝉的传播?

回答:预防和控制广翅蜡蝉的传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合理轮作和间作,减少连作面积,防止农田土壤疲劳;

2.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落叶等,减少广翅蜡蝉的栖息场所;

3.选用抗病虫种植,增强植物的自我防御能力;

4.使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和物理方法等多种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虫剂、施用病毒剂等。

问题三:化学防治广翅蜡蝉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回答:化学防治广翅蜡蝉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适合的药剂,合理控制用药量和频次,避免过量使用;

2.在喷洒药剂时要注意安全,戴好防护用具,避免误伤自己和他人;

3.在喷洒前要仔细阅读药剂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4.在喷洒后要及时清洗喷雾器和防护用具,避免污染环境。

问题四:生物防治广翅蜡蝉有哪些方法?

回答:生物防治广翅蜡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利用天敌控制广翅蜡蝉,如蜻蜓、蚂蚁等;

2.利用昆虫病原菌、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防治广翅蜡蝉;

3.利用植物提取物、植物单体和植物菌株等生物制剂防治广翅蜡蝉;

4.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广翅蜡蝉,如利用雄蝉信息素吸引雌蝉,从而控制其数量。

问题五:什么是病毒剂?在生物防治中有什么作用?

回答:病毒剂是指利用病毒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一种方法。病毒剂可以通过感染害虫体内的细胞,迅速繁殖并杀死害虫,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在生物防治中,病毒剂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目前,病毒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

百科知识

昆虫病原菌

昆虫病原菌是指能够感染和杀死昆虫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昆虫病原菌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它们可以通过感染害虫体内的细胞或组织,引起害虫的死亡或病变,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与化学农药相比,昆虫病原菌具有绿色、环保、低毒、高效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

参考来源:

1.《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技术手册》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手册》

3.《生物防治技术手册》

问答拓展: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广翅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可为害桃、李、樱桃、柑橘、桑、棉等多种植物。植物受害后叶片萎缩,枝条枯萎折断,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使植株生长不良,同时排泄物可诱发煤污病,影响树木正常生长。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广翅蜡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形态特征
广翅蜡蝉是不完全**昆虫,一个世代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无蛹期,由若虫直接羽化成虫。
1.成虫
初羽化成虫全身乳白色,通体透明,经过半天左右,体色转换成固有淡黄褐色。成虫头部宽,刺吸式口器,触角刚毛状,短小,单眼2个,红色。体长6—8mm,翅展13—16mm。翅革质密布纵横脉呈网状,前翅宽大,略呈三角形,体色呈淡褐色略显紫红,被覆稀薄淡紫红色蜡粉;后翅呈淡黄褐色,半透明,前缘基部略呈黄褐色,后缘色淡。
2.卵
卵长椭圆形,长约1mm,宽0.5mm,表面光滑,卵色初为乳白色略带青色,渐变淡**。
3.若虫
初孵若虫体长1mm,尾部无蜡质丝状物,体被白色蜡状物。老熟若虫体长5—6mm,宽3.5—4mm,体形略呈钝菱形,翅芽处最宽,体色暗黄褐色,布有深浅不同的斑纹,体疏被白色蜡粉,腹部末端有4束白色绒毛状蜡丝,呈圆扇状伸出,平时腹端上弯,蜡丝覆于体背以保护身体,有时也作孔雀开屏状,向上直立或伸向后方。
二、生活史及习性
广翅蜡蝉在江苏省射阳县一年发生1-2代,以卵于当年生枝条或叶背主脉内越冬。5月底广翅蜡蝉陆续孵化,经过5龄为害至7月上旬开始老熟羽化,成虫经20余天取食后开始**产卵,7月下旬前后为产卵盛期。2代若虫在7月下旬陆续孵化,9月上旬为羽化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盛期。若虫有群集性特点,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为害,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白天活动为害,飞行力较强且迅速,成虫产卵在一年生枝条或叶片背面主脉内,受害处长2—4cm,每处产卵20—30粒,产卵孔均匀排成2纵列,卵交错斜竖在一年生枝条髓心及叶片主脉中。孔外带出部分木屑并覆有白色绒毛状蜡丝,黄白相间,形似鸟粪,极易发现与识别。每雌成虫可产120—150粒,产卵期30—40d。成虫寿命50—70d,至秋后陆续死亡。
三、为害特点
成虫及若虫常常在嫩枝、嫩芽、叶背上刺吸汁液。1、2龄若虫有群集性在叶片背面为害,3龄若虫分散到嫩枝上为害,若虫在为害处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成虫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叶背主脉内,影响枝条及叶片生长,一年生枝条产卵处,8、9月份出现流胶现象,严重者产卵部以上枝条枯死,造成枯梢。
四、传播途径
1.若虫跳跃、成虫迁飞,造成近距离传播高派。由于3龄以上若虫特别善于跳跃、成虫有短距离迁飞能力,当农事活动时,若虫及成虫都有可能转移到邻近田块,继续为害,并完成世代交替。
2.苗木调运,造成远距离传播。近年来,随着苗木调运的频繁,将带有虫卵的苗木调入本地,是该虫害传入的主要传播途径。


五、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在冬春调运苗木时,加强苗木检疫,发现带有虫卵的苗木及时剔除,切断因远距离调运苗木传入虫害的传播途径。
2.农业防治
对在田林木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结合冬季田间修剪管理,剪除有卵块的枝、叶集中处理,减少越冬虫源。二是利用初孵若虫有群集性的特点,剪除蜡蝉为害的枝条、叶片带出田间处理。
3.物理防治
在成虫为害盛期,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有悄启一定的防治效果。
4.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生物,改变广翅蜡蝉种群的数量,有效地消灭大量害虫,减少化学防治造成的面源污染。可以通过营造适合天敌昆虫生存的环境条件,以及释放广翅蜡蝉的天敌昆虫,如赤眼蜂、中华草蛉、大草蛉、晋草蛉、八斑瓢虫、龟纹启念如瓢虫、异色瓢虫、小蚂蚁等来补充自然界天敌昆虫的不足,达到以天敌昆虫来控制广翅蜡蝉种群的目的。
5.化学防治
(1)准确掌握虫情,严格执行防治标准,做到适时防治。一是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做好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为防治适期提供正确的依据,并制定防治标准。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的统筹协调能力,利用若虫期孵化比较整齐,2龄前若虫不善跳跃性,若虫期抗药性差,用药浓度低,用药成本少,防治效果较好的特点,积极做好镇村的同防同治工作,减轻广翅蜡蝉若虫的为害。
(2)选择适宜的喷药方法,抓住适宜的喷药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蜡蝉若虫多集中在新梢及嫩叶的叶背为害,喷雾时要注意喷在新梢叶背处及枝条上,水量要足,喷施均匀。另外,蜡蝉跳跃性较大,要注意同防同治,才能有效减少或杜绝蜡蝉害虫。在30度的高温天气下,喷药时间最好掌握在早晨露水干至上午9:00,傍晚16:00以后至天黑前。喷药要避开下雨天与风力影响雾滴方向的天气,喷药后一小时内下雨的,隔2d重新喷药一次。
(3)选择对路农药,改进施药技术,确保防治效果。广翅蜡蝉是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药剂以内吸作用为主。广翅蜡蝉在若虫盛孵期,选用80%的敌敌畏乳油+25%的扑虱灵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视虫情隔10d或半月重复施药一次,能起到较好防治效果。也可喷洒常用菊酯类农药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由于该虫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为提高药效,可在药液中混用含油量0.3%一0.4%的柴油乳剂或黏土柴油乳剂。

问答拓展:广翅蜡蝉若虫

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speculum(Walker)
  分类地位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蝉亚目Cicadomorpha蜡蝉科Fulgoridae
  别名八镇燃点蜡蝉、八点光蝉、桔八点光蝉、咖啡黑褐蛾蜡蝉、黑羽衣、白雄鸡。分布山西、河南、陕西、江液旅型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寄主茶、油茶、桑、棉、黄麻、大豆、苹果、梨、桃、杏、李、梅、樱桃、枣、栗、山楂、柑桔、咖啡、可可、洋槐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喜于嫩枝和芽、叶上刺吸汁液;产卵于当年生枝条内,影响枝条生长,重者产卵部以上枯死,削弱树势。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13.5mm,翅展23.5—26mm,黑褐色,疏被白蜡粉。触角刚毛状,短小。单眼2个,红色。翅革质密布纵横脉呈网状,前翅宽大,略呈三角形,翅面被稀薄白色蜡粉,翅上有6—7个白色透明斑,其分布:1个在前缘近端部2/5处,近半圆形;其外下方1个较大不规则形;内下方1个较小,长圆形;近前缘顶角
  处1个很小,狭长;外缘有2个较大,前闹猜斑形状不规则,后斑长圆形,有的后斑被一褐斑分为2个。后翅半透明,翅脉黑色,中室端有1小白透明斑,外缘前半部有1列半圆形小白色透明斑,分布于脉间。腹部和足褐色。卵长1.2mm,长卵形,卵顶具1圆形小突起,初乳白渐变淡**。若虫体长5—6mm,宽3.5—4mm,体略呈钝菱形,翅芽处最宽,暗黄褐色,布有深浅不同的斑纹,体疏被白色蜡粉,貌视体呈灰白色,腹部末端有4束白色绵毛状蜡丝,呈扇状伸出,中间1对长约7mm,两侧长6mm左右,平时腹端上弯,蜡丝覆于体背以保护身体,常可作孔雀开屏状,向上直立或伸向后方。
  生活习性年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山西5月间陆续孵化,为害至7月下旬开始老熟羽化,8月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20余天取食后开始**,8月下旬一10月下旬为产卵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期。白天活动为害,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产卵于当年生枝木质部内,以直径4—5mm粗的枝背面光滑处落卵较多,每处成块产卵5—22粒,产卵孔排成1纵列,孔外带出部分木丝并覆有白色绵毛状蜡丝,极易发现与识别。每雌可产卵120一150粒,产卵期30一40天。成虫寿命50一70天,至秋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1)结合管理,特别注意冬春修剪,剪除有卵块的枝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为害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兼治此虫。可喷洒茶树上常用菊酯类、有机磷及其复配药剂等,常用浓度均有较好效果。由于该虫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所用药液中如能混用含油量0.3%一0.4%的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可显著提高防效。

问答拓展:广翅蜡蝉的危害及防治,是益虫还是害虫

1、危害:植物受害后叶片萎缩,枝条枯萎折断,植株出现流胶现象,产卵部以上枝条枯死,者裤造成枯梢。2、防治:选用80%的敌敌畏乳油+25%的扑虱灵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广翅蜡蝉属于害虫,在江苏省射阳县一年发生1-2代,以卵于当年生枝条或叶背主脉内越冬。

一、广翅蜡蝉的危害及防治

1、危害:植物受害后叶片会出现萎缩,枝条枯萎断裂,被害植株会出现流胶现象,产卵部以上的枝条会枯死,造成枯梢。防治:可以选用80%的敌敌畏乳油+25%的扑虱灵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一定要根据情况间隔15天复喷1次。

2、广翅蜡蝉一般在江苏省射阳县1年可以发生1-2代,主要以卵在当年生枝条或叶背主脉内进行越冬。5月底时广翅蜡蝉会陆续孵化,经过5龄危害至7月上旬开始老熟羽化,成虫经过20天取食后会开始**产卵,7月下旬前后为产卵盛期。2代若虫在7月下旬会陆续孵化,9月上旬为羽化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3、若虫可以通过跳跃、成虫通过首埋简迁飞造成近距离传播。由于3龄以上的若虫特别善于跳跃,而且成虫有短距离迁飞的能力,当进行农事活动时,若虫以及成虫都有可能转移到邻近田块,继续危害,并完成世代交替。近年来,随着苗木调运比较频繁,将带有虫卵的苗木调入液清本地,这是该虫害传入的主要传播途径。

二、广翅蜡蝉是害虫

1、广翅蜡蝉是害虫。广翅蜡蝉是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药剂主要以内吸作用为主。广翅蜡蝉在若虫盛孵期是可以使用蚜虱拦殆800-1000倍液或者暴蚜珍2000-3000倍液进行喷施,根据虫情隔10天或半月重复施药1次,这样能起到较好防治效果。由于该虫虫体特别是若虫被有蜡粉,为提高药效,可在药液中混用超润。

2、一定要准确掌握虫情做到适时防治。利用若虫期孵化比较整齐,2龄前若虫不善跳跃性,若虫期抗药性差等时机施药,这时用药浓度低,用药成本少,防治效果较好。

3、必须要选择适宜的喷药方法,抓住适宜的喷药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蜡蝉若虫多集中在新梢及嫩叶的叶背为害,喷雾时要注意喷在新梢叶背处及枝条上,水量要足,喷施均匀。另外,蜡蝉跳跃性较大,要注意同防同治,才能有效减少或杜绝蜡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