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小麦条锈病防控 小麦条锈病防控方案
开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极大的损失。合理的防控措施十分必要。我认为,开展小麦多元化种植、加强病害监测和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是有效防控开封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
多元化种植
单一作物种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多元化种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小麦的轮作中,可以种植一些不同的作物,如豆类、薯类等,以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适当增加小麦的品种多样性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
加强病害监测
及时准确地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是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前提。加强病害监测十分重要。通过实地调查和病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趋势和规律,并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同时,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检查,发现病害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病害的发生,减少损失。
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方式。生物防治方法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使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等。其中,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农药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强土壤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开封小麦条锈病防控相关问题
小麦条锈病主要通过风、雨水、人工传播。另外,种子、秸秆、土壤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或橙色条纹,随着病情加重,条纹逐渐变宽,形成条锈斑,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黄死亡。
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多元化种植、加强病害监测和使用生物防治方法等。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是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因此更受欢迎。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必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问答拓展:小麦锈病用什么药效果最好
三唑酮类、丙环唑类、腈菌小麦锈病唑类、烯唑醇类、戊唑醇类农药是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药剂。
如果小麦在扬花期出现锈病,也不能不管,不得不打药时,尽量在下午进行打药,避开小麦的授粉期,也要避开中午的高温时间,药剂尽量选择复配药剂,这样安全性和效果都会更好一些。
小麦锈病一定要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小麦锈病没察空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防控策略从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农业防治
1、播种地块选择及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坡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为水稻、油菜、豆类、绿肥等。
根据测土配方,在翻地前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耕翻,耕翻深度达到25厘米以上;适墒期内用轻型耕机或用畜力耙细保墒、整平地块,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做到土壤细碎,无漏耙现象,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没拆具有抗性的小麦良种,如云麦2号、3号、39号、55号枯瞎、56号;临麦6号、15号、16号;宜麦1号、2号等系列品种。推广小麦良种的同时,建立小麦种子田,防止抗病品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并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3、适期晚播:播种越早,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越冬菌源量越大,发病就越早、越重。在适播期内,在保墒的前提下,要适当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造成贪青晚熟。
5、消灭田间菌源: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时,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彻底铲除,防止传播蔓延。
小麦自生苗是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和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小麦锈病大量的越夏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减轻小麦锈病为害。
问答拓展:怎样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专业化防控
怎样做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专业化防控一、建立健全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平台
完善国家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防控指挥调度网络和检疫监管网络。国家重点加强跨国境、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和检疫性病虫的区域性监控站点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加强当地病虫害监控网点建设,建立县级标准观测场和乡镇观测点,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和重点疫区要增加监测站点的密度。充分应用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雷达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快构建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
建立健全县级以上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的应急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分类管理。着力加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流行性病虫害的区域联防联控,推进源头治理和统防统治;着力加强蝗虫、草地螟、粘虫等暴发性、突发性害虫的应急防控,建立一批高效应急防治队伍,做好应急防控演练,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着力加强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小麦吸浆虫、农区鼠害等常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提高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能力;着力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和非疫区建设,完善疫情发布与扑灭补偿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
三、加强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执法监管
严格引进种子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建立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追溯体系,加强重点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措施。严格种子繁育企业、种子***市场、销售大户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传播的联合执法与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员队伍管理,严格考试、考核、准入和退出乎敏制度,规范植保植检执法队伍的持证上岗、着装管理和执法行为。强化农药监督管理,加强农药质量监控、风险评估和使用指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
四、强化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科技创新
加强植保科技创新和团队建设,密切农科教和产学研协作,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农作物区域性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室和野外观测站建设,大力研发植物疫苗、病虫分子诊断、抗病虫品种、航空植保、物联网应用等高新技术,着力研究解决植保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技术问题。加快植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植保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科学用药指导和农药抗性监测评估,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科学防控水平。
五、加强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公共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植保机构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应用指导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基层植保实用人才队伍,县级植保机构原则上每10万亩作物不少于1名植保专业人员,环境复杂或病虫害多发重发地区应适当岁运枝增加植保人员;重点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少于1名植保员,逐步建立村级农民植保员队伍,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植保用人制度改革,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植保公共服务队伍,确保县级以上植保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80%。着力培养植保科研人才、执法管理人才、对外交流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不断提升植保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大力扶持发展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
加快培育多元化、规范化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农技组织等开展植保社会化服务。完善病虫害防控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的方式,推广技物结合、全程承包防治等服务模式,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备案制度、效果评价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专业化防治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规范服务,强化病虫害信息服务和指导,引导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水平。
七、着力改善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物质装备条件
继续实施植悄森保工程项目,强化重大病虫监测防控设施建设,完善县级病虫监控站点建设,在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发生的关键通道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区域应急防治中心和航化作业场站。配备病虫调查监测、信息传输、检验检疫、防控处置等仪器设备;大力改善重大病虫防控作业条件,因地制宜装备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鼓励有条件地区发展无人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防治病虫害。加快高效环保型新药剂、新剂型、新器械的研发。积极支持开发病虫害监测防控专用产品,推进害虫天敌、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植保产品产业化发展,不断丰富植保物质基础,改善防灾减灾手段,提高现代植保物质装备水平。
八、大力开展植物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体系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服务人员的分级培训制度,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机构的在岗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5年轮训一次;乡镇植保员和村级农民植保员,每个聘期培训不少于一次。省级植保机构人员和市级植保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由农业部统一组织实施,其他人员培训由地方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或植保机构组织实施。积极组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活动,强化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植保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问答拓展: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
本网讯4月7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邓州市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交流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控情况,分析发生形势,研讨防控技术,动员安排下一步防侍猜槐控工作。会议指出,3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陆续进入扩散流行期。
专家分析,4月份随着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雨水增多,有利于下一阶段病害的扩展流行,部分麦区存在大流行风险,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会议提出,要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不动摇,“关口前移、抓早治小”,及时组织统防统治、适时组织应急防治,带动群防群治,突出抓好西南和汉水流域等冬繁区防控,减轻当地危害,减少外传菌源,及时落实黄淮海春季流行区预防措施,严防大面积流行危害,确保将兆弯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会议要求,各地要紧盯关键时节,落实落细小麦防控措施。
一是压实防控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压实属地防控责任,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系统调查和老友大田普查,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技术要点,指导农民适时防控。
三是推行统防统治。
结合落实“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等,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率。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
探索完善农科教协作治理工作机制,不断集成优化并示范推广小麦条锈病分区治理、联防联控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为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部分县市农业农村部门代表共90余人参加会议。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