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农药来治蝗虫病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084 次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蝗虫灾害越来越频繁,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地控制蝗虫病,农民们通常会使用农药来进行治疗。
农药的作用
农药是用于保护作物免受虫害、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蝗虫的生长和繁殖来控制蝗虫病。农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包括喷洒、喷雾、撒播和涂抹等。
农药的优点
农药的使用具有以下优点:
- 高效:农药可以快速杀死或抑制蝗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蝗虫病的传播。
- 方便:农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用,农民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 经济: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药的缺点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些缺点:
- 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 健康风险: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 抗药性:蝗虫可能会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降低农药的效果。
如何安全使用农药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负面影响,农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合适的农药:选择最适合的农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 正确使用农药:农民应该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
- 保护环境:农民应该采取措施保护环境,避免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 保护自身健康:农民应该在使用农药时佩戴防护装备,避免对自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是控制蝗虫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民们应该在使用农药时注意安全和环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负面影响。
问答拓展:农作物喷洒农药可以消灭蝗虫的基本原因是
农药进入虫体,导致蝗虫死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胃毒:通过蝗虫取食沾药食物进入虫体引起中毒
2.触杀:将备纤滚药剂直仿余接喷在虫体上,通过皮肤吸收中毒
3.熏蒸:有竖历毒气体通过蝗虫呼吸进入虫体中毒
问答拓展:怎么治理蝗虫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世界蝗虫种类有种以上,对农、林、草业可造成危害的约300多种;我国已知1000种以上,有害的约60多种[1],在广阔的农区、牧区及部分林区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蝗灾是我国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也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在“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针指导下,综合采用生态治蝗、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蝗灾治理措施,我国的蝗虫测报、防治和飞蝗发生基地的改造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绩[2]。本文就我国蝗灾治理的主要措施加以综述和讨论,以期对治理蝗灾起到启示作用。
1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针对东亚飞蝗的不同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草原蝗区)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学控制技术,如农业结构调整、水位调控、天敌保护利用、合理放牧、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是长期控制蝗灾的有效途径[2]。
1.1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复种指没清数,避免和减少撂荒现象。因地制宜,合理规化农、林、渔等产业。在滩地种植芦苇、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蝗虫重灾区种莲藕、养鱼等。充分利用蝗区自然条件,大面积种植大豆、牧草、西瓜、油菜等飞蝗厌食作物,并对农作物实行轮作、间作、套作,减少蝗虫食料,抑制蝗虫的发生[3]。
1.2水位调控
低洼内涝及滨湖、河泛等类型蝗区的改造,首先应从兴修水利入手,旱、涝、蝗综合治理。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要注意排灌两方面的问题,要求大雨不成涝灾,无雨不怕旱。在治理主要河流的同时,要抓紧时机,兴建或恢复农田排灌设施,做好山、水、田、农、林、路的综合治理[4]。
1.3植树造林
在蝗虫发生基地大搞植树造林,使其密集成荫,绿化堤岸、道路,改变蝗区的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这样既绿化了环境,又减少了蝗虫发生数量[5];同时,植树造林还有利于鸟类的栖息,提高蝗虫天敌存量和控制蝗虫种群。
1.4提高蝗区植物多样性和覆盖度
蝗区植物的多样性会延长蝗虫寻找食物的时间,植物的高覆盖度可减少蝗虫产卵的场所,这些措施都会有效地减少蝗虫的发生。同时,提高植被覆盖度和植物多样性还能提高一些蝗虫天敌的数量。
1.5加强牧区管理和草原建设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变蝗虫发生的适宜环境,改变生态小气候,从而控制草原蝗虫。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控制蝗灾的新途径,包括微生物农药培塌(如绿僵菌、微孢子虫、痘病毒)、植物源农药(如天然除虫菊酯)、昆虫信息素(如蝗虫聚集素)等[6]。
2.1蝗虫致病微生物及其利用
2.1.1蝗虫微孢子虫国内研究较早且较成功的蝗虫致病微生物是蝗虫微孢子虫。蝗虫微孢子虫具有较广的寄主范围,已知蝗总科90多种蝗虫均易感染。
运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草原蝗虫的成本可比化学杀虫剂降低1/3~1/2,且操作简便(喷雾、撒饵均可),在草原蝗虫种群中可长期流行和传播[7]。蝗虫微孢子虫还可与卡死克等特异性杀虫剂协调应用或混配使用,实现了速效与长效、化防与生防协调治蝗的目的[8]。
2.1.2蝗虫致病真菌在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可能在蝗虫种群自然调控中起主要作用,真菌在经过引进后可广泛流行从而大量杀死害虫种群[9]。枯中前常用的蝗虫病原真菌包括丝孢类的白僵菌、黄绿绿僵菌、小团孢属以及结合菌类的蝗噬虫霉等[10],在这些致病真菌中,使用半知菌类孢子作为真菌杀虫剂具有快捷、有效的前景。
2.1.3蝗虫痘病毒蝗虫痘病毒于1966年在国外首次从黑血蝗体内分离得到,1981年黄传贤等在国内新疆西伯利亚蝗体内首次发现蝗虫痘病毒,并命名为西伯利亚蝗痘病毒。此后国内又相继发现亚洲小车蝗痘病毒、意大利蝗痘病毒等5种蝗虫痘病毒[1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蝗虫痘病毒制剂也是控制蝗虫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2.1.4蝗虫致病细菌用苏云金杆菌亚种感染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种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Bt7可用于草地蝗虫的防治[12]。自黄脊竹蝗体内分离得到的一种类产碱假单孢菌[13]以及在棉蝗体内发现的蜡状芽孢杆菌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1.5蝗虫致病线虫寄生蝗虫的线虫主要属于铁线虫科和雨线虫科[14]。另外,索科索属线虫寄生蝗虫可使蝗虫表现出行动迟钝、腹部异常膨大、食量减少或不取食等病症。由于受索线虫的侵染,北美洲东部蝗虫的种群一直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下[15]。
2.2蝗虫天敌动物及其利用
对蝗虫有抑制作用的天敌大约有8大类70余种,包括菌类、线虫、螨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16]。其中昆虫类、菌类、鸟类等已被作为生物防治手段加以研究利用。
2.2.1天敌昆虫蝗虫的天敌昆虫在减少静态蝗虫群集和群集种群的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蜂虻科、丽蝇科、皮金龟科、食虫虻科、步甲科、拟步甲科、麻蝇科和缘腹细蜂科等天敌昆虫在治蝗中具有较大的潜力[17]。
2.2.2鸟类许多鸟类如粉红椋鸟(俗称“铁甲兵”)、灰椋鸟、喜鹊、灰喜鹊、百灵鸟、乌鸦、池鹭、小白鹭等都是捕食蝗虫的能手。用鸟类灭蝗虽然不如化学治蝗效率高,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且能有益于蝗灾的可持续治理。
2.2.3禽类蝗虫富含蛋白质,是鸡、鸭等家禽及其它一些动物的好饲料。近年来,一些地方采用牧鸡灭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2.4寄生螨红蝗螨、三角真绒螨、拟蛛赤螨、格氏灰足跗线螨等均可寄生在蝗蝻和成虫体表。除此之外,格氏灰足跗线螨非常喜食蝗卵,还有一些红螨类的其它种类寄生在不同蝗虫的卵囊内[14]。
2.2.5其它天敌动物除以上这些外,蛙、蛇、蜥蜴、蚂蚁、蜘蛛等都是可以很好保护利用的蝗虫天敌。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蝗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虫大暴发时采取的主要应急方法,其灭蝗率高达90%以上。化学农药治蝗具有经济、简便、快速、高效、效果较稳定等特点,特别是应用飞机喷洒农药,速度快、效率高,对于大面积、高密度猖獗发生的蝗虫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山东省植保总站研究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东亚飞蝗的蝗情侦查、预测预报和包括飞机喷药导航在内的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化学防治要注意轮换用药,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施用有机氯(DDT、六六六等)杀虫剂,有效地控制了蝗虫发生,同时也使蝗虫对其产生了抗(耐)药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后,防治蝗虫多用有机磷农药,这类药毒性强、残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环境、对人畜有害,还杀伤了大量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易使蝗虫产生抗(耐)药性,其后代难以防治。研制对害虫毒性强、效率高,而对人畜无害的新型环保型农药,是治蝗技术上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4机械防治
在蝗虫无害化治理技术中,以风动吸捕的方法创造了草原蝗虫吸捕机,它依靠拖拉机背负的风机机构产生负压气流,再利用蝗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蝗虫遇到干扰后即迅速跳跃、飞翔的特性,再加上利用声、像等技术,在行走中实现对草地蝗虫的吸捕,获得作业效率为20~25hm2/h、捕蝗率大于80%、收捕纯度大于95%的技术指标,还可以将收集的蝗虫进一步加工,制成风味食品、入药或加工成动物饲料。该机防治效果与化学防治接近,但防治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一半,且对其它有益昆虫杀伤力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8]。
5农业防治
在蝗虫产卵后对土地进行深耕翻土,既可将蝗卵深埋于地下,使其无法孵化出土,也可进行浅耕翻土,将产于地表的蝗卵翻出,因暴露而不能孵化或被其它天敌捕食。在古代,我国还采用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适时播种等方式驱避蝗虫[19]。
荒滩收草割柴外运也可同时将天敌带出,对天敌的存量影响很大,可实行9月上旬一次集中收草,并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15时天敌活动旺盛时间内突击外运。雨季洼地积水对蜘蛛、蚂蚁等蝗虫天敌损失也很大,应注意及时排水。
6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最直接的治蝗方法,在古代多采用,现在已很少采用。
6.1打封存锁蝗虫为迁移性害虫,可在农田边打封存锁进行统一联防[16]。
6.2人工捕杀虫口密度不大时,可组织人工撒网捕杀,变害为宝,饲喂禽类或制成动物性饲料[16]。
6.3掘沟法在大道上挖沟垒坎儿,驱赶蝗虫到沟内杀死,主要用于治理蝗蝻[16]。
6.4篝火诱杀利用蝗虫的趋光性来诱其投火,在无月光的夜晚采用效果更好[19]。
6.5掘除蝗卵根据蝗虫的生物学习性,找到蝗虫产卵之处,“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19]。
6.6色、声驱蝗色彩驱蝗,即借用衣物、旗帜的鲜艳色彩(甚至动感)来驱蝗;声响驱蝗,主要利用铜器、火器发出的强烈声波来恐吓飞蝗[19]。
7现代生物技术在蝗虫治理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也为蝗虫治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7.1遗传防治
随着现代遗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将遗传***技术应用于防蝗治蝗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遗传信息技术改变雄性蝗虫的遗传基因,然后将其放回到蝗灾发生区,与雌性蝗虫交配,产生***的后代,达到治理蝗虫的目的[20]。
7.2性信息素防治
生物科学工作者通过对蝗虫的生物学、生理学、信息传递等特性的研究,已经基本掌握了蝗虫信息传递媒介物质的化学特性及分子结构,现在已能人工合成蝗虫性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的蝗虫性信息素吸引异性蝗虫,然后再结合机械或农药集中进行捕杀,以达到经济、快速、高效的目的。这一技术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之中[20]。
8治理蝗灾的展望
治蝗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近些年来我国治蝗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完善,作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8.1树立科学的治蝗观念和策略
随着治蝗工作的深入,很多蝗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影响蝗灾的很多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蝗灾形势,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重新思考我们的治蝗策略。
8.2大力提升治蝗技术
蝗灾的综合治理并不是将几种防治措施简单叠加,而是要利用蝗虫不同种类、各个生长期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的方法,将各种防治措施交替、交叉、混合使用,将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并逐渐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的比例。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防蝗治蝗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治蝗技术含量,把蝗虫的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8.3不断完善蝗虫监测技术
科学、及时、到位的监测是治理蝗灾的基础。在测报方法上,应积极发展和改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集成引入到防治决策的整体系统中,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深入开展遥感图像特征与蝗虫生境特征关系的分析;(2)加强GIS技术在蝗虫及其灾害监测中应用的研究;(3)开展蝗灾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8.4开展经济治蝗,将蝗虫治理和利用相结合
蝗虫在造成危害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食用、药用、饲用等价值。所谓经济治蝗工程就是把治蝗作为一项商品经济活动,使参与治蝗者获得经济效益,将治理蝗灾与蝗虫资源开发相结合,必将取得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时,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民众行动,合理利用这些生物资源,在节省国家治蝗资金,获得较好治理效果的同时,还维护了蝗区的生态平衡,而且蝗区人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企业也受益,从而使蝗虫的治理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问答拓展:哪种农药可以灭蝗虫
1、化学防治。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毒剂进行防治,具有杀虫效果好、作用迅速、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的优点。目前我区推广使用的治蝗农药主要以锐劲特为主,它是一种杀灭蝗虫的特效农药。同时还使用菊酯类农药如4.5%高效氯氢菊酯。在地面防治时,均可按上述农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配药喷施。在施药方法上,地面防治、飞机防治的均以超低量喷雾为主,也可适当采用撒播毒饵进行防治。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确保人、畜安全。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及天敌治理蝗虫,对人、畜、草安全,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具有持久控制蝗虫种群的作用。
2.1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等。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专寄生于蝗虫体内的单细胞真核原生动物。蝗虫取食带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在其脂肪内增殖繁衍,蝗虫因被耗尽脂肪而死亡;存活残虫体内产生的大量孢子,又会传染其他蝗虫;也可通过病虫产卵传给后代。绿僵菌是一种能使蝗虫感染病的真菌,通过体表接触,进入蝗虫体内大量繁殖并引起蝗虫体内各组织、器官病变,使其很快死亡;当气候湿润时,虫体表面会长出白色菌丝,产生绿色孢子,这些新产生的孢子又会传染其他蝗虫。采用2.5%绿僵菌复合油剂50毫升/667平方米超低量喷雾,蝗虫接触了该真菌后,真菌就可穿透蝗虫的皮肤(体壁),进入到蝗虫的体内繁殖,或是产生毒素,或是菌丝长满蝗运扰山虫体内使蝗虫死亡。印楝素是从印楝树种子里提取具有杀虫作用的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属于植物源杀虫剂。通过抑制和阻止蝗虫蜕皮,影响其正常呼吸,降低取食率和对食物的转化作用,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等方式达到防治蝗虫的目的。可采用0.3%印楝素乳油10毫升/667平方米15倍液超低量喷雾。
2.2保护和利用蝗虫的天敌草原蝗虫的自然天敌有粉红椋鸟、喜鹊、灰喜鹊、乌鸦、蜥蜴、蟾蜍、食虫虻、芫青、步甲、蚂蚁、飞蝗黑卵蜂、螳螂、蜘蛛等;人工饲养的天敌有鸡、鸭等。在每年草原蝗虫防治季节,将育雏一定天数的雏鸡、雏鸭运至蝗害发生地牧放,通过鸡、鸭取食蝗虫,达到控制蝗害的发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蝗虫天敌,对于控制草原蝗虫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区利用生物技术控制草原虫害比例已达70%。
3、物理防治。利用自然或人为,直接作用于各种虫体的方法。目前我区采用的有人工捕杀和机械防治等方法。人工捕杀就是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有群集性或假死性的蝗虫。如人工用扫帚拍打,人工撒网等。机械防治包括吸蝗机等。
4、生态防治。生态治理又叫农业防治,是指结合整个栽培管理过程,有目的地采取措施,创造不利于蝗虫生存繁殖而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的环境,以达到控制蝗虫目的的方法。采用选择检疫合格、清洁健康、检验合格的种子,选择抗虫品种种子,混播、飞播、补播优质牧草,种植蝗虫不喜食的牧草;定期轮作倒茬,翻耕改土;合理施肥、灌溉;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收获期、收获方法;轮封、轮牧李兆等生产技术措施。目前我区个别地方使用。
5、综合防治。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出发,本着预防为主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综合合理利用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把蝗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护人、畜、草健康和增加草原生产力的目的。综合防治是实现蝗虫旁中可持续治理的根本方法。
上一篇:大蒜冰糖水能治咳嗽吗 下一篇:三环唑的药效期(三环唑的药效期多长)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