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北海的灰霉病怎么办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356 次

北海的灰霉病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民的难题。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会对多种作物造成危害,如葡萄、草莓、番茄等。为了有效防治北海的灰霉病,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

农民可以通过定期巡视田地,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发现灰霉病早期症状。同时,可以利用气象数据等信息,预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加强田间管理

农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地通风、透光、干燥,避免积水。同时,及时清除枯萎、死亡或感染的植株,减少病害的传播。

三、使用生物防治剂

生物防治剂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对病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比如使用拮抗菌、磷酸氢钙等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防治灰霉病。

四、使用化学防治剂

农民可以根据病情使用化学防治剂,如苯酚、异丙环唑等。使用化学防治剂需要注意剂量控制和使用时间,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五、加强培训和宣传

农民需要加强灰霉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掌握防治技术,提高防治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宣传和示范等方式,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

灰霉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农民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只有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田间管理、使用生物防治剂和化学防治剂、加强培训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治北海的灰霉病。

相关问题:


问题一:灰霉病对水果和蔬菜产量有什么影响?

灰霉病会导致水果和蔬菜的产量减少,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作物死亡。

问题二:灰霉病如何传播?

灰霉病主要通过风、水、土壤和人工传播,另外,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问题三:如何判断作物是否感染了灰霉病?

作物感染灰霉病后,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叶片变黄、褐斑、腐烂等。还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进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作物是否感染了灰霉病。

问题四:生物防治剂具有哪些优点?

生物防治剂是一种天然、无毒、无污染的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无害,具有长效性和广谱性等优点。

问题五:使用化学防治剂需要注意什么?

使用化学防治剂需要注意剂量控制和使用时间,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同时,使用化学防治剂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问答拓展:植物上的灰霉病,难防难治,种植户如何来应对?

应该保持良好的雀运饥栽培环境、及时清理病株、提高作物的的抗病能力、提早用药、科学用药这样就能有效应对灰霉病。

植物上的灰霉病在低温潮湿盐雾不足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所以在应对这种病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栽培环境,不给灰霉病的出现,提供有利机会,在栽培各种农作物的时候,注意通风降湿,特别是陆地栽培时,要注意雨季的排水,不能让田间过于潮湿,破坏发病条件就能阻止灰霉病出现。

植物上的灰霉病是因病菌感染导致的,想要避免灰霉病的大面积出现,就要再出现这种病害,以后及时清理病株,把得病的病残体全部清理出去,避免它传染其他植物,而在植物没有种植以前还要加强田间清理,把以前残留的病株要深埋或者焚烧,也可以让它远离田间,这样就能预防灰霉病出现。

在植物生长期间喷淋一些生物刺激剂,这样既会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顷返又会提高它的抗病抗逆能力,能防止在生长过程中被病菌感染,避免出现灰霉病。种植植物的时候合理定植,避免密度过大,保持田间的良好通风,也是有效预防灰霉病的悄神正确方法。植物轮作种植也是能预防灰霉病发生,在连续种植二到三年相同作物以后及时更换基他植物,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提早用药也是防止灰霉病的有效方法,在种植农作物和果树以前应该先在田间用药,而在它进入花期后,过期以前也要及时喷洒相关药物,这样会让植物拥有更好的抗菌抗病能力,可避免大面积的灰霉病出现。在植物生长期间发现灰霉病以后要尽早喷洒药物,把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及时把病株清理掉,这样也能防止灰霉病大面积扩散,能让它对植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问答拓展:冬季大棚蔬菜容易爆发灰霉病,有防治灰霉病的措施吗?

解决办法首先就是检查棚膜密封性,加厚保温被,保温被上加盖一层薄膜。然后可以挖防寒沟,沟内填充稻草等秸秆,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毁猛种好大棚菜,重点是协调好地温、湿度、光照、养分、品种等生长因子。而往往温度和湿度在大棚中是一对矛盾,特别是连续低温寡照的情况下,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起灰霉病等病害流行。

首先保住温度不低于十度,头阴天不能浇水,适当放风,头阴天之前先打上防真菌或细菌药剂,叶面打上好叶肥保好叶子,连阴天也可以喷上粉剂防霜霉,灰霉药,天好不能直接打药或浇水,霜虚余卜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潜伏期短、流行性很强的叶部病害,侵染多种作物,一旦发生后侵染迅速会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85%时,发病速度最快。

使用化学低毒,微毒杀菌剂交替使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定要交替使用(如腐霉利,凯泽,健达等)早防胜于治,低温来之前先防这样效果更好,特别提醒的是喷药要喷植株叶子的背面,。生产中大家习惯上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在低温寡照情况下,植物难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来差穗制造营养本身处于饥饿状态,免疫力极低,此时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极易中毒产生药害。

降低棚内湿度,灰霉病菌最喜欢的就是低温潮湿的环境,所以降低大棚的湿度就非常重要了,可以通过降低浇水次数,放风排湿,或者在行间铺设秸秆和稻壳,达到吸湿的目的、温室采光保温大膜,购买PO膜或者EVA膜,确保棚膜不产生雾滴,厚度10丝及以上,扣棚膜时注意购买的膜不能扣反。

问答拓展: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1)种子臭氧灭菌处理:在育苗下籽前,用臭氧水侵泡种子40-60分钟。
(2)大剂量臭氧空棚灭菌:在幼苗移栽前,关闭放风口,用大剂量臭氧气体对空棚进行灭菌处理。
(3)选用良种,严把育苗关:选用抗病良种能提高番茄抗灰霉病的能力。根据栽培试验,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佳粉1号、上海903等品种较抗灰霉病。育苗应选用无病新床土,最好是多年未种过番茄的葱、蒜或粮食作物的土壤,注意不要在病区温室取土育苗或分苗,以防幼苗感染病菌;
(4)合理密植:根据具体情况和品种形态特性,合理密植。早熟栽培品种,单穴定植,一般每亩栽植4000~5000株,株距30~35厘米。同时,施用以腐熟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植株过密而徒长,影响通风透光,降低抗性;
(5)清洁田园:定植前要清除温室内残茬及枯枝败叶,然后深耕翻地。发病前期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下部黄叶、老叶,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毁,保持温室清洁,减少初侵染源。在田间操作时也要注意区分健株与病株,以防人为传播病菌;
(6)降低温室内湿度:高垄栽培,采用滴灌供水,避免大水漫灌,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忌阴雨天浇水,可有效降低室内湿度。另外,在垄沟里铺一层干麦秆草,不仅可缓释地表水,而且能缓和作物生长层气温变化,减少因高湿大温差所造成的结露,并有吸潮作用;
(7)变温通风:据研究,31℃以上的温度可减缓葡萄孢菌孢子的萌发速度和数量,选在晴天上午稍晚放风,使温室温度迅速升高至33℃再放风。当温室内温度降至25℃以上,中午仍继续放风,下午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5~30℃,当温室内樱团温度降到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室温下降,夜间温室温度保持在15~17℃。阴雨天应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
(9)去除残留花瓣和柱头:研究表明,番茄灰霉病对果实的初侵染部位主要为残留花瓣及柱头处,然后再向果蒂部及果脐部扩展,最后扩展到果实的其他部位。应在番茄蘸花后7~15天(幼果直径在1厘米左右)摘除番茄幼果残留花瓣及柱头。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番茄的果柄,另一只手轻微用力即可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预防用药:
以早期预防为主,掌握好用药的3个关键时期,即苗期、初花期、果实膨大期。苗期:定植前在番茄苗床用药,可选择对苗生长无影响的药剂或消毒剂,例如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异菌脲等进行喷施,同时选择无病苗移栽。初花期:第1穗果开花时,谨慎用药,选择50%异菌脲或20%嘧霉胺兑水喷雾,5—7天用药一次,进行预防。果实膨大期:在浇催果水(尤其在浇第一、二穗果催果水)前一天用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腐霉·福美双等喷雾防治,5—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治疗用药:
(1)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此时使用50%异菌脲按1000-1500倍液稀释喷施,5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使病害症状消失(病部干枯、无霉层),一般7—10不再表现危害症状,7天后外部侵染源及原残留病菌在条件具备时仍可能繁殖,形成再次病害,此时采用预防方案用药,具体为:使用41%聚砹·嘧霉胺按10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间隔天数及用药次数根据植株长势和预期病情而定。
(2)发病中后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具体参考上述方案二,摘除病残体后,对设施进行熏棚,次日使用《霉止》50ml与内吸性强的化学药物复配,如40%嘧霉胺悬浮剂或碧秀丹或丙环唑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乙霉多菌灵,兑水15公斤,5天用药1次,复配时需用中药杀菌剂为母液。如41%聚砹·嘧霉胺水乳剂800倍液+10—15g或碧秀丹(氯溴异氰尿酸)30g或枣绝丙环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发病中期综合防治方法及用药:在灰霉病发病中期,有较多的病叶、病果,且少数病枝出现病害症状,此时病菌得到初步繁殖,菌量较多,一般防治不利、不及时,将会进入迅速蔓延阶段。此时采取药剂治疗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物理防治是摘除病果及严重病叶脊岩橘、病枝等,以减少病菌存量(从经济角度说,适用于设施农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操作时,应注意避免病菌霉层即孢子到处散发,仍然残留设施内,一般操作方法为:用塑料袋套住病体摘除或空手轻轻摘除后随手放入袋中,归集后带出设施外。然后按照病害初起时治疗方法进行防治。喷药时,采用托喷方式,并做到三要:即一是对于大棚前檐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的背面要重点喷。按照药剂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一般连用2—3次能有效控制病情,即使病害症状消失(病部干枯、无霉层)。四、灰霉病危害严重时综合防治方法及用药量的确定在灰霉病危害严重时,空气中、发病植株器官表面及内部病菌大量存在,危害症状表现为:病体多且病症重,如:病果大量布满霉层,且出现明胶状;病叶多、病斑大且已蔓延至植株中上部;病枝数量多。该时期进行三步综合防治:先摘除病体(如上所述)、再熏棚、再喷施。熏棚目的是杀死空气中(露珠、雾气)及柱子、墙体、棚膜等设施上的病菌及其孢子。熏棚后次日使用本公司药物喷施(具体方法同上)。连用2—3次,喷施间隔时间为3天,即能控制病情,在存在再发条件及预防必要的情况下,再转入预防阶段。如个别时段、个别地区的设施内湿度大,湿度对灰霉病发生影响大,而温度影响小(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在病害处于初、中期,病势发展速度较慢时,采用熏棚加喷施的综合防治方法,在不摘病体的情况下(基于节省人力考虑),亦能达到预期效果。灰霉病为低温高湿时常发病害,除做好相应的农业措施外(白天保持通风干燥),也要结合使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于发病前或初期使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300喷雾,兑水喷雾,每隔5-7天喷施一次,发病严重时缩短用药间隔,同时可结合有机硅增加附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