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白菜黄锈病药怎么配 白菜黄锈病用什么药防治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579 次

大白菜黄锈病药怎么配?

大白菜是中国传统蔬菜之一,也是我国大量种植的蔬菜之一。大白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黄锈病的侵袭。黄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大白菜的生长和产量。如何科学地配药防治大白菜黄锈病,是当前大白菜种植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白菜黄锈病的防治

大白菜黄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大白菜的叶片和茎部。黄锈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一些淡***的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小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块,最终使整个叶片变成***或褐色。为了防治大白菜黄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二、大白菜黄锈病药怎么配?

药物防治是目前防治大白菜黄锈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配药:

三、大白菜黄锈病药物的选择

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药物:

四、大白菜黄锈病药物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药物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五、大白菜黄锈病的其他防治措施

除了药物防治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防治大白菜黄锈病:

六、如何鉴别大白菜黄锈病

鉴别大白菜黄锈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七、大白菜黄锈病的危害

大白菜黄锈病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八、大白菜黄锈病的防治效果如何评价?

大白菜黄锈病的防治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大白菜黄锈病的防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药物防治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药物和使用药物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注意使用方法。除药物防治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防治大白菜黄锈病。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就能够有效地减轻大白菜黄锈病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问答拓展:大白菜黄叶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大白菜黄叶病症状
大白菜黄叶病发生时半边叶片褪绿,莲座后到包心初期的叶片开始黄化,接着老叶的叶脉间褪色变黄,叶脉四周多保持深绿色,致植株呈萎缩状态或枯死。
黄叶病危害
白菜黄叶病在白菜的生长过程中也是高发病害,发生白菜黄叶病严重时能够给菜农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对于白菜黄叶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大白菜黄叶病原因
引起大白菜黄叶病的原因:病菌在土壤中生存,土壤温度过高,使得分布在耕作层的根部造成灼伤,影响幼苗的水分吸收能力,最后使根部逐渐木栓化而引发黄叶病。
大白菜黄叶病用什么药
大白菜黄叶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800斤水溶液,然后对植株进行灌根和叶面喷雾,叶片配合杀菌用1.8%复硝粉钠水剂兑1000斤水溶液给叶面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治疗病毒特效药
大白菜黄叶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悬浮剂兑500斤水溶液、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兑500斤水溶液,倍液、12.5%的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兑300斤水溶液,将它淋灌在根部进行治疗。
大白菜黄叶病防治方法黄叶病治疗方法
大白菜黄叶病的防治可以用中生菌素或乙蒜素、络氨铜、松脂酸铜等进行施用,发病后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控制发病并让病株恢复正常生长。
黄叶病预防措施
要想预防大白菜黄叶病,可以选用抗病品种,如长春快菜、沈阳快菜、吉研3号、单杂1号油菜等,还要进行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根系正常发育。

问答拓展:白菜长黄点是什么病,用什么药

这个是白菜霜霉病初期症状,叶片发病时,首先产生水浸状褪绿斑,随病情发展,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病斑逐渐变黄至黄褐色,病斑扩展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但亦有表现为不定形的。发病严重可造成整叶干枯。花梗和种荚发病,表现肥肿,扭曲畸形,并有麻点状褐色病斑,潮湿时,着生白色霜霉。
可以用霜脲·锰锌,霜霉威,乙磷铝·锰锌,甲霜·锰锌,烯酰吗啉,霜霉·疫净,银法利(氟菌胺.双霉威),普力克(霜霉威盐酸盐)等加叶面肥喷雾,间隔7天连续喷施一次。

问答拓展:白菜打戊唑醇每桶装水兑多少毫升合适?

以1比5000倍兑水比较合适。
戊唑醇,是高效广谱内吸性除菌剂,它同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除了能够防治多种真菌病害,还能够调节作物生长,主要用于小麦、水稻、花生、蔬菜、香蕉、苹果等作物,防治小麦白粉病、黑穗病,花生褐斑病、轮斑病,葡萄白粉病、灰霉病,香蕉叶斑病等。被广泛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以及与当下更胜一筹的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除菌剂进行复配使用,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戊唑醇和其他三唑类除菌剂一样,是一种麦角甾醇抑制剂,通过抑制麦角甾醇中间体的氧化脱甲基反应,影响病菌细胞内细胞膜的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达到除灭病菌的目的。生化机制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三唑类除菌剂相比,戊唑醇还存在其他作用位点,所以戊唑醇的除菌谱更宽,对病害的防治也更彻底,这也是它在三唑类除菌剂中更引人注意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戊唑醇的相关登记共有775个,其中原药登记49个,制剂单剂登记324个,主要包括25%的水乳剂、43%的悬浮剂、80%的水分散粒剂、6%的悬浮种衣剂等,制剂混剂登记402个,主要包括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丙森锌、福美双等的混剂产品。
2、产品特点
(1)除菌谱广,持效期长。戊唑醇对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等引起的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用于防治立古病、炭某病、纹古病、全蚀病、根腐病、蔓古病、黑星病、褐斑病、菌核病、赤霉病、黑穗病、丝黑穗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灰霉病等几十种病害。主要用来防治小麦、水稻、玉米、花生、蔬菜、香蕉、苹果、梨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
戊唑醇被作物吸收后,能长时间的存留在植物体内,可以起到持续除灭病菌的作用。用于茎叶喷雾,持效期15至20天;用作种子处理,持效期可达80天以上;用于土壤处理,可达100天以上。
(2)内吸性好,同时具有保护和铲除作用。戊唑醇具有很好的内吸性,既可以用于喷雾,也可以用作种子处理。施药以后,有效成分能迅速被作物有生长力的部位吸收,并在组织中向生长顶端转移,进而传递到植株的任何部位。
由于戊唑醇是一种麦角甾醇抑制剂,从作用方式来看,它对病菌的表现为抑菌作用,不仅能够对未发病部位进行保护,使作物远离病菌侵染,而对于已经发病部位,通过抑制病害发展,起到一定的治疗和铲除作用。
(3)调节生长,混配性好。戊唑醇属于三唑类除菌剂,三唑类除菌剂除了具有除菌活性以外,都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能够起到抑制作物营养生长、促进作物生殖生长的作用,促进营养物质向果实输送,增加籽粒饱满度,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
戊唑醇除了拥有400多个混剂产品,还可以与咪鲜胺、百菌清、丙森锌、福美双、醚菌酯、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几十种药剂混配,通过复配或混配,不仅能够减小药剂的抗性影响,还能起到扩大除菌谱、相互增效的作用,这也是目前戊唑醇主流的使用方法。
3、使用与注意事项
(1)使用方法。用于小麦拌种,可用2%戊唑醇种子处理剂10至20g/10kg种子;用于防治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白粉病、锈病、丝黑穗病、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至4000倍液喷雾;用于防治苹果褐斑病、轮纹病、梨黑星病等,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00至5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
(2)戊唑醇对作物的抑制作用。前面也提到,戊唑醇属三唑类除菌剂,这类除菌剂对作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幼苗期,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所以使用时,一定要按照推荐剂量,千万不要随意加大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以免造成拌种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完全停止生长等现象,同时使用时也要避开作物的花期、幼果期等敏感期,在果实膨大期也需谨慎使用,以免造成药害。
(3)戊唑醇使用时,最好用于作物发病前预防或发病初期使用,并尽量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戊唑醇在蔬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