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橑尺蠖 尺蛾科
木橑尺蠖(尺蛾科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在农业生产中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木橑尺蠖(尺蛾科的生态特点、危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木橑尺蠖(尺蛾科的生态特点木橑尺蠖(尺蛾科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它可以攻击多种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成虫体型较小,翅膀呈灰白色,前翅上有深褐色的斑点。幼虫体型较小,呈淡***或淡绿色,身体上布满黑色斑点。
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危害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幼虫是主要的危害因素,它可以在农作物的叶片和茎部进行啃食,造成叶片枯黄、干枯、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木橑尺蠖(尺蛾科的成虫也会对作物造成一定危害,它们会在作物叶片上产卵,导致叶片凋萎、死亡。
木橑尺蠖(尺蛾科的防治为了有效地防治木橑尺蠖(尺蛾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防治:可以采用黄板、灯光诱捕等方法对成虫进行物理防治,减少其数量。
2.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寄生虫等进行防治,如绿僵菌、甲虫等。
3.化学防治:可以采用一些农药进行防治,如氯氰菊酯、苯噻嗪等。但是需要注意,化学防治应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1.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危害有哪些表现?
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幼虫会啃食农作物的叶片和茎部,导致叶片枯黄、干枯、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成虫也会对作物叶片进行产卵,导致叶片凋萎、死亡。
2.如何防治木橑尺蠖(尺蛾科?
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3.怎样避免化学防治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化学防治应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和误用农药,遵守农药使用规范,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
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农药苯噻嗪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农药,它能够有效地杀灭木橑尺蠖(尺蛾科的幼虫和成虫,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成,张丽华,李静,等.木橑尺蠖的生态特性、危害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24,42(9):311-312。
问答拓展:木橑尺蠖是什么?
木橑尺蠖(CulculapanterinariaB.etG.)又名黄连木尺蠖、木橑步曲、核桃棍虫属鳞翅目尺蛾科。是1种暴发册陪性害虫。主要为害核桃、板栗、山楂、山杏及林木、蔬菜、农作物等150余种植物。大发生年可将成片果树叶片食光。华北地区及浙江等省有分布。
为害状
低龄幼虫皮拿啃食叶片呈孔洞或缺刻,稍大可吃光全叶,仅残留叶脉。幼虫在叶上与枝杈之间竖起似小棍(彩版四十三,239)。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31毫米,翅展54~78毫米,体、翅白色。头棕***,胸背有棕***鳞毛,中央有1浅灰斑纹。前后翅均有不规则的灰色和橙色斑纹,翅中央各有1浅灰色斑,外缘均有1断续波纹状黄棕色斑纹。前翅基部有1橙色大圆斑。雄蛾触角短羽毛状,雌蛾丝状。卵为椭圆形,绿色至灰绿色,数十粒排列成块状,上有棕***鳞毛。幼虫体长约70毫米,体色似树皮色,体上布满灰白色小颗粒。头顶两侧呈圆锥燃姿搭状突起,额有深褐色“∧”形凹纹。有腹足1对,臀足1对。蛹长约30毫米,由翠绿到黑褐色,臀棘、***门两侧各有3个突起。
发生特点
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浙江2~3代。以蛹在地表下、堰埂、梯田缝等处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长达2个多月。盛期在7月中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光性,夜间活动,交尾、产卵。一般每雌产卵800~1500粒,多达3600粒。卵多产在树皮缝里、石块下或树杈处,以树杈处较多。幼虫于7月上旬至10月发生,以7月下旬至8月初为发生盛期。大发生时单株果树有虫达数千头,几天可将树叶全部吃光。幼虫初孵有群集性,较活泼,可吐丝***,借风力传播。2龄后分散为害,喜在潮湿、窝风处集中为害,常沿1条山沟传播。食性杂。对林木、山地果树为害甚大。老熟幼虫于8月底入土化蛹。蛹在树干下松土层1~10厘米处,或潮湿的石堰缝中,常数十至上百头蛹聚集一起。
防治方法
(1)挖虫蛹。晚秋或春季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在蛹较集中的园内,刨树盘,挖虫蛹,压低虫量。
(2)捕蛾。利用成虫趋光性和发蛾时间长的特点,设黑光灯诱杀,也可清晨人工捕蛾。
(3)药剂防治。幼虫3龄前食量小,抗药力差,应适时喷药。可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菊杀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问答拓展:有没有一种叫量天尺的虫子
好像没有敏拆叫做“量天尺”的虫子。也许你说的是“尺蠖”,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害虫,它幼虫的足长在头尾两端,缺少了中间的足,所以爬行时候的姿态是以“丈量”或“屈伸”的方式移动,即先伸展身橡悉体把头部向前,然后再移桥如枣动身体尾部到接近头部前部的位置。
问答拓展:木橑尺蠖害虫有什么特征?
木橑尺蠖该虫属鳞翅目尺蛾科,又名核桃步曲,俗称小大头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幼虫食性杂,能危害30余科、70种弊枝植物,尤以核桃、肆模木橑受害严重。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几天内可将全部叶片吃光,致使核桃减产,树势减弱。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2毫米,白色,头金***。***背面具有棕***鳞毛,中央有一条浅灰色斑纹。翅白色,翅展50~78毫米,前翅基部有一个近圆形黄棕色斑纹。前、后翅上均有不规则浅灰色斑点。雌虫触角丝状,腹部末端具有黄棕色毛丛。雄虫触角羽状,腹部细长。
卵:扁圆形,长约1毫米,翠绿色,孵化前为暗绿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60~85毫米,体色因寄主不同而有变化。头部密生小突起,体密布灰白色小斑点,虫体除首尾两节外,各节侧面裂卜缓均有一个灰白色圆形斑。
蛹:纺锤形,初期翠绿色,最后变为黑褐色,体表布满小刻点。颅顶两侧有齿状突起,***门及臀棘两侧有3块峰状突起。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