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最适温度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小麦条锈病最适温度是影响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小麦条锈病最适温度是多少呢?
小麦条锈病的最适温度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温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温度对其影响也不同。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这个温度范围内是小麦条锈病的高发期。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0℃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在小麦生产中,要尽量避免小麦生长期内出现20℃-25℃的高温天气,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除了控制小麦生长期内的温度外,还有其他一些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措施。首先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小麦品种,这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其次是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和病虫害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菌繁殖。另外,还可以适时进行药物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的症状是什么?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条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病斑周围有明显的红褐色边缘。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变黄、枯萎、脱落,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问题二: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风、水、土壤和种子等多种途径。其中,风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菌随着风向传播,感染范围较广。水和土壤中的病菌也会通过灌溉和根系传播到健康植株上。而种子中的病菌则会随着种子的传播而传播到新的生长环境中。
问题三: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气候变暖,小麦生长期内出现20℃-25℃的高温天气的概率增加,这会导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率增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有哪些生物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生物防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拮抗菌、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制剂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问题五: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有哪些化学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化学防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三唑酮、菌膜素、硫酸铜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病菌,防止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发展。在使用化学药物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问题六: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有哪些物理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物理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紫外线辐射、高温烘干和电热蒸汽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时,也需要注意方法的使用和操作,以避免对小麦和人体造成损害。
问题七: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有哪些文化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文化防治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文化防治方法有轮作、深松、间作等。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问题八: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有哪些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中,综合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综合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管理、适时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文化防治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互相协调,相互补充,达到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效果。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症状
苗期:幼苗的叶片上出现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成株期:发病叶片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成熟期: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圆形夏孢子堆,后期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
1、苗期
感染条锈病之后,幼苗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多的夏孢子堆,一般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2、成株期
(1)发病叶片先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斑,即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较小,形状呈椭圆形,颜色为鲜***,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3)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
3、成熟期
(1)此时染病,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较多的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
(2)发病后期,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叶背的症状一般比叶面更明显。
二、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数碧秆锈病最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宏御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2、药物防治
(1)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
(2)春薯绝举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1次。
问:请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袭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春雨早而多利于条锈病流行。
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拍搏睁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银烂锈病的发生与蔓延。
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
供参考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