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灰霉
植物生病以后,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最后表现的病态特征,叫作病害的症状。症状按其性质又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方面。病状是指植物本身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状态;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有在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才表现明显。
1、病状类型。病状是由植物表现的反常特征,按其性质可分三类。
(1)坏死性病状:植物组织受害后,引起局部细胞的坏死,主要表现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病斑:植物各部分器官上发生局部坏死,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斑纹。病斑可以发生在根、茎、叶、果等各个部位,因病斑的颜色、形状等不同有褐斑、黑斑、轮纹斑马铃薯早疫病、角斑棉角斑病、条斑大麦条纹病、圆斑、大斑、穿孔桃疮痂病((后期坏死部分脱落)等。如水稻的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叶鞘腐败病、水稻胡麻斑病等。
图1:水稻稻瘟病
②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称为腐烂。组织幼嫩多汁的,如瓜果、蔬菜、块根及块茎等多出现湿腐(腐烂后流出汁液,组织溃烂解体),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组织较坚硬,含水分较少或腐烂后很快失水地多引起干腐(组织腐烂后变干,不流汁液),如玉米干腐病。
图2: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③萎蔫。植物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称为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引起的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植物是可以恢复正常的,这称为生理性萎蔫。而因病原物的侵害,植物根部或茎部的输导组织被破坏,使水分不能正常运输而引起的凋萎现象,通常是不能恢复的,称为病理性萎蔫。萎蔫急速,枝叶初期仍为青色的叫青枯,如番茄青枯病、南方水稻后期的青枯病。萎蔫进展缓慢,枝叶逐渐干枯地叫枯萎,如棉花枯萎病。
图3:水稻稻曲病
④立枯和猝倒:幼苗茎部腐烂而迅速死亡。病苗死后多直立田间的病状叫立枯,如北方水稻苗期立枯病。病苗死后倒伏地面的叫猝倒。
(2)增生性病状:植物受病原物刺激引起异常的长大和增殖。
①畸形:受害植物的细胞或组织过度增生或受到抑制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称为畸形。像植株徒长、瘤肿及叶片肥厚、皱缩、卷叶、蕨叶等。如水稻恶苗病、
②簇生、丛枝:植物潜伏芽受刺激,过渡滋生形成枝叶或分枝丛生。
(3)抑制性病状:植物受害后,生长发育受抑制。
①矮化:植物矮化或器官残缺不全。如水稻矮缩病、黑条矮缩病等。
图4:水稻黑条矮缩病
②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或被破坏,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地变为浅绿、黄绿称褪绿,褪成黄色称为黄化;叶片不均匀褪色,呈黄、绿相间,浓淡相嵌的现象,称为花叶,有时叶片还发生凹凸不平的皱缩和变形;花青素形成过盛,叶片变红或紫红称为红叶。如水稻缺素症引起的黄叶、红叶等。
图5:水稻赤枯病
2、病征类型。病征是由病原物在受害部位表现出来的特征,通常只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内表现显著。有些病害还不表现病征。
图6:水稻矮缩病
(1)霉状物。病部表面产生各种颜色的绒毛状霉或粉霉,如绵霉、霜霉、青霉、灰霉、黑霉、赤霉等。水稻霜霉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恶苗病等真菌性病害。
图7:水稻纹枯病病菌的菌丝
(2)粉状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分别是白粉病和黑粉病的病
征。器官组织被破坏,散出大量黑粉为黑粉病。如水稻黑粉病、稻曲病等。叶面生有大量白色粉层为白粉病。
(3)锈状物。病部表面形成小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末状物,分别是白锈病和各种锈病的病征。
(4)粒状物。病部组织表面或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及着生情况各异的颗粒状物,有的散生,有的排列成有规则的轮纹。如油菜菌核病病部病菌聚结成不同形状、色深、质地坚硬的粒状物或块状物的菌核;小麦白粉病、甜椒炭疽病病部上的小黑粒、水稻菌核病等。
(5)脓状物。在潮湿时病部产生乳白色或淡黄色,似露珠的脓状黏液,干燥后成黄褐色薄膜或鱼籽状胶粒,这是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称菌脓或菌胶。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图8: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上述症状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几种类型常同时出现,表现出某一病害综合性的症状。如花叶常伴随器官的畸形;丛枝常伴随叶片变小或植株矮化等。
症状是植物特性和病原特性相结合的综合反映。不同病害的症状,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许多病害都根据它特有的症状来命名,因此熟悉病害的症状,有利于我们正确地描述病害和诊断病害。但也应注意到,有时不同的病害也会产生相近似的症状,并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症状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寄主、同一寄主的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病害的症状也会表现较大的差异。对于一些症状特征不够明显的病害,有时还需要进行病原鉴定或人工诱发试验,才能作出最后的确诊。
图9:水稻白叶枯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