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粘虫
水稻粘虫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会在水稻叶片和茎秆上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会吸食水稻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减少。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粘虫的危害,农民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等,对水稻粘虫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可以在水稻田里增加蜻蜓、蜘蛛等捕食性昆虫的数量,或者利用寄生虫对水稻粘虫进行控制。还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链格孢等进行防治。
二、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粘虫进行有效的防治。常用的农药有乐果、敌敌畏等,但使用农药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三、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是指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对水稻粘虫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可以采用轻度淹水、机械捕杀等方法。轻度淹水可以使水稻田中的水位升高,阻止水稻粘虫的生长和繁殖。机械捕杀则是利用人工手段将水稻粘虫进行捕捉和清除。
拓展百科知识:水稻粘虫(SogatellafurciferaHorváth),英文名为White-back***Planthopper,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地区。水稻粘虫的寿命约为30天左右,一年可产生3-4代。它在水稻田中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水稻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叶片变黄、枯死等现象。
参考来源:杨洪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相关问答拓展:
甲胺磷能杀死稻苞虫吗?
可以。
甲胺磷,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通常用作农药。广谱高效杀虫剂,用于防治棉花红蜘蛛、蚜、螨等,对抗药性虫害有良好防治效果。
甲胺磷的作用
甲胺磷是一种内吸性很强、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对蚜虫、螨类、稻叶蝉、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硫磷、马拉松。还可用于防治棉铃虫、粘虫、三化螟、稻纵卷叶虫及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用于防治蚜虫、浮尘子、稻飞虱、稻蓟马、粘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害虫。
害虫沪沽用什么药才能消灭?1.毒饵诱杀
将90%晶体敌百虫1千克用60~70°C适量温水溶解成药液,或50%二嗪农乳油1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1千克用水稀释5倍左右,再与30~5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或棉籽饼或煮半熟的秕谷等拌匀,拌时可加适量水,拌潮为宜(以麦麸为例,用手一握成团,手指一戳即散便可),制成毒饵。每亩用3~5千克毒饵,于傍晚(无风闷热的傍晚效果最好)成小堆分散施入田间,可诱杀蝼蛄。也可在播种时将毒饵施入播种沟(穴)中诱杀蝼蛄。
2.粪坑诱杀
在蝼蛄危害较重的地块,每隔3~5米,挖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坑,于傍晚放新鲜牛马粪1~1.5千克,上面盖青草,可诱集蝼蛄,第二天清晨移开盖草进行人工捕杀。
3.灯光诱杀
蝼蛄有趋光性。有条件的地方可设黑光灯诱杀成虫,对防治非洲蝼蛄效果较好。特别是降雨之前或天气闷热,诱杀效果明显。
稻田的一致红色昆虫蛹,可以听得懂人话,谁知道是什么昆虫蛹?您好,水稻田里能化蛹的虫子一般是鳞翅目的昆虫,取食水稻的昆虫大致有以下三种,螟蛾科: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
夜蛾科:粘虫。能在田地里见到的虫蛹一般只会有稻纵卷叶螟和粘虫。粘虫虫蛹表面为暗红色,甚至会出现红褐色(羽化前)。要是红色的话,肯定是稻纵卷叶螟了,并且这种害虫是水稻长发害虫,虫量大,并且野外为强势种群。至于能听懂人的指令,我想不太可能,因为虫蛹被捡起来后会受到各种刺激,比如声音,空气流动,温度,湿度等等。
这些综合因素的改变刺激了虫蛹,所以其腹部才会左右摇晃,我实验室中,有很多这种虫子,本人养的。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满意否,呵呵
大豆田蜗牛最佳防治方法?大豆田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可能导致大豆生长受损,影响产量。以下是一些防治大豆田蜗牛的最佳方法:
1.农业防治:
a.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如用温水浸种、消毒液浸种等,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蜗牛卵。
b.合理轮作,避免与水稻、油菜等作物连续种植,以减轻蜗牛的繁殖。
c.早春翻耕土壤,破坏蜗牛产卵场所。
d.在大豆生长期间,及时拔除和深埋有蜗牛的植株,减轻蜗牛危害。
e.及时灌溉,降低田间湿度,不利于蜗牛生存。
2.化学防治:
a.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和印楝素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b.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如杀螺胺、六氯环戊酮等,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c.注意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对大豆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物理防治:
a.利用蜗牛的趋光性,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捕设备,诱杀蜗牛。
b.在田间设置蜗牛网,阻止蜗牛进入田块。
c.在田埂上种植蓖麻,可以为蜗牛提供食物,同时可以防止蜗牛爬进田块。
综合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大豆田蜗牛,保护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在实际操作中,请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蜗牛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畜安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为什么夏天会有大量黏虫?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
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3龄后可蚕食叶片成缺刻,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
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在根际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发育起点温度:卵13.1±1℃,幼虫7.7±1.3℃,蛹12.0±0.5℃,成虫产卵9.0±0.8℃;整个生活史为9.6±1℃。有效发育积温:卵期4.3日度,幼虫期402.1日度,蛹期121.0日度,成虫产卵111日度;整个生活史为685.2日度。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且发生量多时色较深。头部有明显的网状纹和“凸”形纹。体表有5条纵纹,背中线白色,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
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麦田喜把卵产在麦株基部枯黄叶片叶尖处折缝里;在稻田多把卵产在中上部半枯黄的叶尖上,着卵枯叶纵卷成条状。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每雌一生产卵1000~2000粒。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多在麦株基部叶背或分蘖叶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5~6龄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3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动迅速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
老熟幼虫入土化蛹。适宜该虫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85%。产卵适温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明显减少,气温高于35℃即不能产卵。湿度直接影响初孵幼虫存活率的高低。
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遇有蜜源丰富,产卵量高;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粟、水稻田、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