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除草剂药害(大姜除草剂药害怎么补救)
畸形芽是咋回事?最近一些种生姜的朋友反映,这几年在生姜种植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也缺少对应的防治方法。总结了一下,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催芽催出畸形芽,出苗以后“扎小辫”,叶片干尖黄化,姜块皴皮、开裂,还有除草剂药害。今天咱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先分析一下畸形芽和苗期“扎小辫”问题。
种姜的朋友都知道,“要想后期产量高,选种催芽很重要”,所以前期催芽催不好,后期想高产的难度就大。
选种催芽(图片来源于网络)
催芽的关键是对温度的把握,如果催芽温度没掌握好,就容易出现畸形芽,比如:
●取姜种的时候,室内和室外的温差过大,或者有风,都会造成“竹叶形”姜苗;
●催芽后期温度超过了25℃,也容易出现急芽子、冒芽子、柱状芽。
●另外,因为土炕等取暖设施不易控制,湿度偏大时姜种易发生不定根,甚至发生霉变,湿度太小易芽裂干缩。
生姜催芽(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湿度不适宜属于管理技术没把握好,但经过调查,发现还有2个容易被种植户忽略掉的重要原因:
1、在催芽室里喝酒、炒菜
有时候菜农忙着农活,顾不上回家吃饭,就临时在催芽室炒菜做饭,有时候还要喝点小酒。做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油烟、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喝酒会使空气中含有乙醇气体,这些气体和有害物质都会损伤姜芽,导致姜芽开叶(芽不大但叶展开)发芽后出现黄白芽、黑芽。
2、催芽室周围500米以内的冬小麦田喷除草剂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生姜催芽室周围500米内是大片的冬小麦田,到了早春,也正是生姜催芽期,冬小麦田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打除草剂,比如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炔草酸(麦极)等农药,如果这些除草剂在喷施的过程中顺着风飘到了催芽室,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就会使姜种发生药害,从而影响发芽。
找到畸形芽原因,防治就容易了!
1、选无风晴暖的天气取姜种
从姜窖内取姜种时,选择无风晴暖的天气,再把选好的姜种放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方晾晒,温度最好控制在13℃以上,否则气温过低会造成冻害,影响出芽。
晾晒姜种
2、正确掌握催芽技术
姜种放入催芽室以后,把温度控制在30~35℃,保持5~7天,使姜种打破休眠;催芽7天以后,把温度要逐渐降到20~24℃,使姜芽鼓出,培育壮芽;种植前一周进行低温炼芽,温度降到18℃,使姜种提前适应大田地温,提高抗逆性。
催芽室内的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时可以用电风扇或换气扇排湿;湿度过小时,可以在室内铺一层麦穰或者稻壳,用喷雾器喷清水,增加空气湿度。
3、不在催芽室喝酒做饭
为了避免催芽室有油烟、粉尘、有害气体等,一定要杜绝在催芽室喝酒、做饭,创造一个好的催芽环境。
4、催芽室应远离麦田500米以外
为了避免麦田除草剂的影响,催芽室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远离麦田500米以外。
幼苗期“扎小辫”
姜出苗后开始出现心叶扭结、不舒展的现象,俗称“扎小辫”。“扎小辫”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推迟生姜进入“三股杈”期,最终影响姜块膨大。形成原因主要有3个:
原因1:虫害。主要害虫是蓟马,姜株被蓟马为害以后,长势变弱,不能正常地抽生新叶伸展。尤其在蓟马取食后,新叶变硬、畸形,加重了“扎小辫”现象发生。
原因2:施肥浇水不当。施用未腐熟肥料导致烧根;浇水过多,田间积水时间过长,或降雨后排水不畅,造成沤根,根系受损后姜株吸水、吸肥的能力下降,植株体内的水分不能满足叶片蒸腾的需要,最终导致叶片收缩卷曲。
原因3:高温灼伤。立夏以后,气温骤升,出现高温天气时,采用小拱棚种植的生姜,因为拱棚顶部的棚膜上打孔太少,棚内的热量散发不出去,造成姜苗被高温灼伤;露地种植的生姜,地膜与垄沟土壤之间覆盖不严,留有缝隙,气温高时膜下的热气会从姜株位置窜出来灼伤姜苗。
小拱棚生姜
了解了发生原因,就要“对症治疗”措施1:防治蓟马蓟马对蓝色有趋向性,菜农可以在姜田里挂上蓝色粘虫板,1亩地悬挂30~37张,悬挂的高度一般以粘虫板的下沿距离植株顶端5~10厘米;
也可以用药防治蓟马,例如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者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蓟马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临近傍晚的时候蓟马会在姜叶上活动,所以傍晚施药效果较好。
措施2:合理浇水施肥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不经过发酵腐熟直接施到地里,会引发病虫害、烧根烧苗,或者用商品有机肥代替农家肥。
生姜苗期需水量较少,所以要“小水勤浇”,不可以大水漫灌,而且浇水最好早晚进行;夏季雨水多,下雨后要及时排水,保持土壤透气性,防止沤根。
措施3:及时通风炼苗立夏以后,采用小拱棚栽培的姜地,可以在小拱棚两侧的棚膜上打孔,使棚内的气体形成对流,降低小拱棚内温度。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