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条锈病损失 条锈病防治指标
1990年,我国小麦条锈病肆虐,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小麦产量大幅下降。这次条锈病的损失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提醒我们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能够侵染小麦的叶片和茎秆,导致小麦的叶片变黄、干枯,茎秆变脆弱易折断。同时,条锈病还会导致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如何防治小麦条锈病
在防治小麦条锈病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小麦田间的杂草,及时修剪病叶,减少病害的传播。
4.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拓展问题
问题一:
小麦条锈病为什么容易在夏季发生?
答: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喜温病害,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是条锈病的适宜生长环境,因此容易在夏季发生。
问题二:
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条锈病?
答: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叶片会出现黄斑和黑斑,同时叶片上会出现许多红褐色的小点,这些都是条锈病的症状。
问题三: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技术有哪些进展?
问题四:
条锈病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什么影响?
答:条锈病能够导致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小麦的品质,降低小麦的商品价值。
问题五: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有哪些特点?
答: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能够在不同的小麦品种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问答拓展:陈善铭的小麦锈病防治
1950年全国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公斤。为此农业部专门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座谈会,研究制定防治方案,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陈善铭担负了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领导,他组织所内周嘉平等多人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陆师义等合作到山西太谷、河北安国、南和等地调查。他借鉴美国几十年来研究小麦秆锈病流行规律的经验,启迪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让大家各有侧重。为摸清华北地区条锈病流行规律起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他经常和年轻同志讨论条锈病越冬、越夏,在华北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完成了“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工作,为今后解决锈病危害铺平了道路。此后,陈善铭又亲自率领助手到四川成都、雅安、宜宾等地调查小麦对条锈病抗性丧失问题。1961年他亲临甘肃部署甘、青二省条锈病菌越夏调查。
陈善铭还十分重视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及小麦抗锈性变异的研究。1956年他组织汪可宁等人紧密联系碧玛1号丧失抗条锈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别的研究,1958年找出了能鉴别当前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类别的寄主,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鉴别寄主,这对推动生理小种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4年小麦锈病在西北、华北、淮北再度流行,陈善铭协同当地人员对锈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徐州地区做出了使用药剂防治示范,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为了根治小麦锈病的为害,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副院长的领导下,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从培育抗病品种和病理研究两方面制定了全面规划。植保所在陈善铭领导下与甘肃省植保所合作,建立了锈病站,以条锈病菌越夏、越冬基地的甘肃为重点,开展条锈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在所内开展了小麦抗条锈病的育种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尽管一些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但由于制定的方针正确,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至1986年,一批抗病品种陆续育成推广,我国条锈病的有关规律逐渐明确。经过30多年全国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在3个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有西北、川西北、华北、云南、新疆等五大片及越夏的条件。
2.查明了病菌的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包括越冬的温度界限和地理上的边界线。在川、滇、鄂及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区,冬季温暖,露日多,温度大,病菌能顺利越冬而且能不断蔓延,是春季流行的菌源基地。这一研究成果为短期测报提供了依据。
3.选出了一套切合中国实用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逐年监测我国小麦条锈菌标样总计达多件,发现了29个生理小种,揭示了陇南易变区品种抗性丧失快和关中、华北品种抗性丧失慢的主要原因。这对抗条锈病品种选育、利用和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国外以西北欧和印度工作较早,但迄今还未对流行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在生理小种监测和条锈病测报方面也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技术体系。因此以上成就,可以说我国都居于领先地位。
陈善铭在1950年就投入了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而且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全国攻关协作组或扒迹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亲自拟定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衫并计方案及具体任务安排,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统一认识,给青年人启迪式的方向指导。在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小麦条锈病防治协作组获得了此携科学大会集体奖。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农业大学植保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河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云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等单位集体申报,被评为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善铭为该奖的首要主持人。
问答拓展:什么是小麦条锈病菌?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鉴定采用一套自行确定的鉴别寄主,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为适应栽培品种的变化,历史上也屡有增补目前应用19个鉴别品种,即:①TrigoEureka(Yr6),②春坦源Fulhard,③保春128,④南大2419,⑤维尔,⑥阿勃,⑦早洋,⑧阿夫(YrA),⑨丹麦1号Yr3),⑩尤皮Ⅱ号,丰产3号(Yr1),洛夫林13(Yr9),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Yr9),Hybrid46(Yr4b,YrH46),T.speltaalbum(Yr5),贵农22
各年发现的小种都以“条中”冠名,顺序编号,未正式命名的称为致病类型,将具有共同致病特征的小种和致病类型统称为致病类群为了与国际上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结果相比较,现在也同时采用国际小种命名方法,即二进制法(Johnson,1972)
从1957年至今我国共命名了33个小种和多个致病类型其中较重要的小种有条中1号8号10号13号17号18号19号22号23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33号等19个小种条中28号以后的小种和致病类型,分属于洛10类群洛13类群Hybrid46类群水源11类群贵22类群Yr5类群和中四类群(汪可宁等,1963,1975,1986;吴立人等,1993;万安民等,1999,2024;Chen等,2024)
表10-2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主要小种的反应
随着小麦栽培品种的更替,优势小种也屡有变动1957—1962年条中1号和8号小种占优势,1963—1966年优势小种是条中1号和10号,1971—1979年条中17号在华北平原和陕西关中占优势,条中18号和19号小种是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和陕南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后来还成为全国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是一个复杂的信烂群体,其中又划分出了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小种1980—1985年间条中23号25号和26号成为优势小种1986—1990年间对Yr9有毒性的条中29号上升为优势小种以后洛13和洛10类群成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先后发现条中30号31号32号和33号小种,相继成为优势小种另外,王保通等(2024)在扒态陕西还发现了对中四致病的新菌系,需进一步研究其适合度,监测其发展动态几十年来,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谱越来越宽,毒性基因组成也越来越复杂
问答拓展: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搭碧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悉基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睁枝谨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2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24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24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