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 玉米育种的方法步骤
玉米育种是指通过选育优良的玉米品种,使其具备更高的产量、更好的耐逆性和更好的品质等特点,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需求。
玉米育种的方法玉米育种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方式。
传统育种是指通过观察和选择来进行玉米品种的选育。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可以获得更具有适应性的品种。
分子育种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玉米品种的选育。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育种效率更高,但是需要高昂的技术投入和专业的人才支持。
玉米育种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已进入了全基因组时代。通过对玉米基因组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玉米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相关的基因。同时,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玉米品种选育、抗病性提高和产量增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玉米育种的前景未来,玉米育种的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选育。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玉米育种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拓展百科知识:1.玉米: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它是由玉米属植物的果实组成,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
2.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细胞内所有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揭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物种间的进化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
3.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在玉米育种中,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可以降低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1]黄文华,朱晋安,龙鸿翔.玉米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种业,2024,10(12):1-4.
[2]高峰,李春林,赵玉鹏.玉米分子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种业,2024,11(10):1-4.
[3]玉米基因组研究团队.中国玉米基因组图谱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24,63(20):2024-2024.
相关问答拓展:
1、农业板块龙头股有哪些?
沪深股市交易所农业板块股票比较多,我给大家介绍几只龙头股。
一,隆平高科,以杂交水稻、蔬菜为主的高科技农作物种子、种苗的培育、繁殖、推广和**,新型农药的研制、生产、**。
二,北大荒,公司是我国土地规模最大的种植业上市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公司土地总面积1296万亩,耕地面积1158万亩,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三江平原,地势平坦、耕集中连片,可年可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140亿斤。
三,登海种业,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许可证规定经营范围内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分装、**,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工作。
四,敦煌种业,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的甘肃省,其主打品种先玉335已处于成熟期,推出的先玉508和先玉402等品种区域性优势较强。
五,新农开发,公司的主要经营产品为棉花(包括长绒棉、陆地棉、彩色棉、抗虫棉)种子,并开展棉浆化纤业务,产品为棉浆粕与粘胶短丝等。
另外,苏垦农发、秋乐种业、中葡股份、大北农,都是行业龙头股。
2、全柴动力属农业板块股票?
所属板块:QFII重仓板块,机械行业板块,上证380板块,沪股通板块,安徽板块,皖江区域板块,融资融券板块。公司名称: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AnhuiQuanchaiEngineCo.,Ltd.曾用名:全柴动力->G全柴A股代码:A股简称:全柴动力证券类别:上交所主板A股所属行业:机械行业
3、农业龙头上市公司排名?
2024农业龙头股票排名一览
龙头股票排名一、丰乐种业:股票代码000713
丰乐种业公司在严峻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下,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汛情,公司围绕既定的发展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种业、农化的双主业优势,防范各类重大风险,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龙头股票排名二、金健米业:股票代码
金健米业公司董事会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紧紧围绕公司制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计划,采取强有力的举措着力推进“产业提速、经营提效、产品提质、营销突破”等工作,实现了产业规模与经营效益的同步提升。
龙头股票排名三、鹏都农牧:股票代码002505
鹏都农牧公司以全年经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以自我变革为突破,一年来,公司核心业务加快布局,多元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价值正在酝酿和释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
龙头股票排名四、登海种业:股票代码002041
国内玉米种子行业供过于求的状况有所改善,玉米需种量继续回升,但玉米种子供大于求的趋势未变,国内市场上玉米种子审定品种数量仍持续增多,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价格总体稳中有降。登海种业公司主营业务向好,存货减值计提减少及管理费用下降。
龙头股票排名五、农发种业:股票代码
农发种业公司继续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开展经营管理。在业务方面,品种研发取得新成果,不断提升
4、寿阳龙栖康养小镇农业板块项目?
一、项目名称龙栖湖“康养小镇”建设项目
二、项目单位/项目承接载体寿阳县蔡庄水库
三、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滨湖十八湾;水上主题游乐项目(水上乐园、水上动物园、时光隧道、水上运动场、水上餐厅);滨湖康养小镇(乡村度假酒店、农家乐、农舍**、风情小街、康养公寓);湖心岛景观区:湖心岛唐式烟雨楼(标志性建筑)、温泉水疗宫、植物暖房。
5、新农业板块有哪些?
新型农业有林下养殖、有机种植、休闲农业、农机租赁服务、互联网农业服务等项目。1、林下养殖:以林地资源、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林下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包括林下产业、林业产业等。
2、有机种植:使用天然材料来种植植物,包括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有机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3、休闲农业:该产业植根于农业、农民、农村及城乡居民服务,目前发展的项目有观光农场、休闲渔业、牧场等。一、林下养殖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林下种植、森林旅游、水产养殖、集聚产业等项目,包括林下产业、林业产业等。
二、有机种植
1、有机农业是一种使用所有天然材料来种植植物的方式,包括施肥、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
2、有机农业可以由个人与商科学生来完成(目前已得到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有机蔬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三、休闲农业
1、休闲农业是植根于农民、农村、农业、城乡居民服务的产业。
2、近年来我国新发展的建设项目有观光农场、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农业环境卫生服务基地、农业国家公园、假日花卉企业市场、教育管理农场、休闲渔业、牧场等。
四、农机租赁服务
1、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工业正在快速发展,且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转变。
2、农民租赁农业机械要比**更划算,因为农业机械无论大小都能租赁,成本比直接**更低,再加上部分农业机械具有季节性,租赁不但更省钱,还能解决储存、维护等问题。
五、互联网农业服务
1、在新型的农业经济科技公司项目中,互联网和农业融合后的发展研究前景较广阔。近年来大量农民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运营商在网上出售自身(或收购)的农产品,使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加工、**人员充分结合。
2、利用互联网金融信息科学技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中小企业文化生产实际生活能力水平,控制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教学过程,保证产品提供服务质量,对产品以及市场营销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开拓传统的孤立的农业一、二、三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拓展好文:玉米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玉米种业健康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国培育了一批玉米品种,新品种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得到提高,机收籽粒品种取得新突破,优质专用、绿色生态品种大幅度增加。品种呈现多样化,鲜食玉米成为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新亮点;高叶酸、高赖氨酸等营养强化品种已推向市场;优质青贮品种为调结构、粮改饲提供支撑,正由追求产量向更注重品质转变,全株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成为**牛养殖企业的重点需求。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明显提高,由2024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近五年,玉米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利用持续增强,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育种核心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品种创新能力和种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加快了产业化进程。“十四五”期间,要强化玉米种源基础研究、核心育种技术自主研发、优异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融合推进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玉米育种发展历史脉络
玉米(ZeamaysL.)即玉蜀黍,亦称苞米、包谷、棒子等,分类学上玉米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一般认为,玉米祖先是大刍草,原产地在南美洲。考古学家们曾在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遗迹中,发现有最古老的野生玉米果穗。人们熟知的秘鲁,在印第安语中就有“玉米之仓”的说法。秘鲁的海岸附近至今还保存有古城遗址,在出土的陶器和建筑物上,嵌有大量的玉米籽粒和果穗图案。分析这些遗迹,考古学家们推测,南美洲最早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远在公元4000—5000年前就开始广泛种植玉米。公元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才开始正式有了关于玉米的文字记载,并由此向世界各地传播。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三条线路从美洲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玉米传入我国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中最可能经陆路从印度或**引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种植再传播到全国各地。如今玉米已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目前全球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玉米,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玉米已成为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
图1玉米的起源(驯化)中心及可能的传播路径(引自Vigouroux,etal.2024)
图2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路线示意图
(一)国外玉米育种历程
玉米起源于南美洲,印第安人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有意无意对玉米进行了选择。第一阶段主要是无意识选择,每年种植过程中自然选择穗大粒多的果穗留种,而且祭祀也需要美观、鲜艳、籽粒饱满。他们将玉米隔离种植,精心管理,认真选择,无意中使品种得到改良。第二阶段是有意识选择,主要为了不同用途而选择不同籽粒大小、颜色等,以及用于酿酒的特殊甜玉米等。印第安人是最早的玉米育种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3古印第安人信奉的玉米诸神雕塑
图4墨西哥玉米地方品种(引自CIMMYT)
国外正式的玉米育种经历了混合选择改良、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阶段。
1.混合选择改良阶段。1500年开始,北美洲就大量种植玉米,美国人对玉米品种进行了有意识的改良,主要方向是选择早熟、大穗和多穗,采用多个优良玉米自由授粉品种,经人工控制授粉或在隔离区内多代随机授粉并定向选择,选育出相对稳定的品种。到1900年前后,美国育种家开展了混合选择,逐渐选育出瑞德、克鲁格和兰卡斯特玉米综合种(选择多种优良的自交系或农家种,以杂交方法混合后,再通过改良用于生产的品种),这些种质资源成为美国和世界上玉米育种重要的种质基础。
2.杂交育种阶段。Shamel于1898—1902年在伊利诺斯进行了玉米四代自交系(从一个玉米单株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和选择分离出的性状整齐一致,遗传上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的研究后指出,自花授粉使产量明显降低,并提出利用自交和杂交方法进行玉米育种的可能性。Shull从1905年开始进行玉米自交系的遗传研究,于1908年第一次提出了纯系育种方法和选配自交系间杂交组合的基本步骤,从遗传理论上和育种模式上为玉米自交系育种奠定了基础。East(1908、1909)和Collins(1910)都进行了玉米自交系杂交育种的研究,并对**优势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但因当时自交系产量低,所以认为在理论上玉米自交系育种是可行的,但从商品种子生产角度考虑是不适合的。直到1918年Jones提出了利用双交种的建议,才使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产生了商品价值,从而促使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生产和**玉米杂交种子为主的美国种子公司的兴起,种子公司成为一种新兴的蓬勃发展的科技服务行业。H.A.Wallace于1926年建立美国第一家种子公司——杂交玉米公司,后发展为先锋种子公司。E.D.Funk于1927年建立了冯克兄弟种子公司,以后相继建立了其他一些种子公司,这些种子公司和一些种子生产农场在各州立大学和试验站的帮助下生产和**杂交玉米种子,促使玉米杂交种得以迅速推广。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1960年之间,生产上种植的主要是双交种(由两种单交种杂交而得的杂交组合。)和一小部分三交种(三个血缘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先后经过两次杂交而形成的杂交种,可用(A×B)×C来表示)。1963年,当迪卡种子公司生产第一个单交种XL45的商品种子后,由于其高产性和整齐度优于双交种,各个种子公司相继育成一批单交种并迅速推广,取代了大部分双交种,成为生产上利用的主要类型。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单交种和改良单交种占88.4%,三交种占10.4%,双交种占1.2%,而后全部为单交种。
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为农家种,50年代至80年代是欧洲玉米的转型期,当地农家种和杂交种均有种植,种植的杂交种不仅有双交种,而且有顶交种(由一个自交系或一个单交种和另一个品种杂交形成)和三交种。西班牙1928年育成欧洲第一个双交种,德国1965年育成第一个双交种。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开始选育和推广单交种,1990年以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玉米基本都是单交种。
图5美国玉米种质演变
3.转基因育种。1996年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种。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截至2024年3月,全球共有240个转基因玉米转化事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玉米基因组中,获得能够稳定遗传且原有性状得到改良或被赋予新优良性状的转化体称转化事件)在34个国家或地区累计获得2090项用于粮食、饲料或种植的监管审批,主要由孟山都、先正达、杜邦、陶氏益农、拜尔、GenectiveS.A.、RenessenLLC、StineSe**FarmInc等公司研发。涉及性状包括单一性状的抗虫、耐除草剂、品质改良和授粉控制系统,以及同时兼具多个改良性状的复合性状,如抗虫耐除草剂等。2024年,全球种植转基因玉米6090万公顷,经济效益超过70亿美元。
图6美国玉米发展阶段(单产水平)示意图
(二)中国玉米的育种历程
玉米自16世纪引入我国,约有500年左右的历史。前400多年里我国玉米品种主要推广引进开放授粉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我国环境的农家品种。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开始玉米育种工作。
1.启蒙与创建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近代玉米育种启蒙时期。1937—1938年,在美国的蒋德麒和吴绍睽先后回国,带回了42个双交种和50多个自交系,由中央农业试验所主持分别在成都、贵阳、昆明、柳州等地进行比较试验,选出有利用价值的Wisc、696、Corne1129-3等杂交种。从1939年起,原华北农事试验场开始从事地方品种改良,选出“华农1号”和“华农2号”两个品种,在华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抗战期间,广西的范福仁、四川的张连桂、李先闻、杨允奎等都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玉米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试验,并育成了一些有利用价值的自交系和杂交种。1947—1949年,陈启文等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玉米品比试验,从太行山区引进“金皇后”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总体上,因战争、经费不足和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育种工作进展缓慢,但为新中国玉米品种改良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其主要推广品种为综合种。
2.品种间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时期。1949年12月,原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玉米育种家吴绍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会上作了“利用杂交优势增进玉米产量”的发言,提出发展玉米生产和品种选育的当前和长远策略。原农业部采纳了此项建议,于1950年3月召开玉米工作座谈会,邀请科学家参会并制订《全国玉米改良计划(草案)》。这项计划确定采用简而易行的人工去雄选种增产措施和利用品种间杂交种来提高玉米产量。这个文件开创了我国在大面积玉米生产上改农家种为品种间杂交种的新时期。1955年4月,原农业部再次发出《关于加强玉米品种间杂交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和农场着手调查本地玉米优良品种,开展品种间杂交和选优推广。最早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品种间杂交种是陈启文在山东解放区主持育成的“坊杂2号”,1952年在山东省推广面积达13.3万公顷,比当地农家品种增产20—30%。之后,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相继育成玉米品种间杂交种400多个,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60多个,全国推广玉米品种间杂交种166.7万公顷。
3.双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1957年2月,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进行玉米杂交育种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开展玉米自交系间杂交育种的研究。1958年12月,原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0年2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全国玉米研究工作会议”上,原农业部提出《关于多快好省选育自交系间杂交种和四年普及自交系间杂交种的意见》。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家刘泰、刘仲元等培育出的“春杂5号”“春杂12号”等8个玉米双交种先后在河北、山西、辽宁等省示范推广,增产显著。随后,北京农业大学李竞雄、郑长庚等人成功选育出10多个优良玉米双交种。其中“农大3号”“农大4号”和“农大7号”等双交种在河北、山西等地区示范,比当地品种增产30—50%。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陈启文主持选育的双杂交种“双跃3号”“双跃4号”发展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双杂交种之一。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允奎主持选育的“双交1号”“双交4号”“双交7号”“矮双苞”“矮三交”等在四川省雅安、温江、乐山等地区种植,增产显著,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共育成玉米双杂交种50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17个,比品种间杂交种增产22—27%,比农家品种增产30—33%。特别是玉米双杂交种“双跃3号”,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遍植全国19个省(区),种植面积最多时达200万公顷。
4.单交种的选育与应用时期。1965年河南新乡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单交种“新单1号”,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标志着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单交种逐渐成为主导品种。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品种为“新单1号”“中单2号”“郑单2号”和“白单4号”;80至90年代代表品种为“丹玉13”“吉单101”“东农248”“龙单13”“四单19”“农大60”“掖单13”“农大108”“鲁单50”等;21世纪初至今代表性品种为“郑单958”“浚单20”“中单909”“京科968”和“登海605”等,当前,我国单交种种植面积已占全部杂交种的98.6%。
图7作物育种1.0-4.0(引自EdwardsBuckler2024)
二、国内外现代玉米育种发展情况
(一)国外发展情况
1.育种组织模式
自上世纪70年**始,随着国外植物品种保护等系列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激励了私营资本对种业科研的投入,逐步进入到以私营企业为主体从事新品种选育的育种组织模式。私营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及生物技术的竞争应用,加速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崛起。1996—2024年,全球种业发生大约400起并购与重组,发展成以技术集约型、资本密集型、市场垄断型、竞争全球化的少数几家超大型跨国种业企业。2024年,拜耳收购孟山都,陶氏杜邦合并后拆分重组科迪华农业科技,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巴斯夫全盘接手拜耳原有种子业务,形成了国际上4大种业巨头,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些跨国种业巨头无一不把玉米育种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通过构建具有流水线、模块式、网络化的商业化育种流程,持续提升育种效率与竞争实力(图8)。与此同时,原美国农业部所属试验站体系公共机构逐步转向玉米基础和公益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玉米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扩增及鉴定等基础性工作;以依阿华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冷泉港实验室等大学或科研机构重点从事玉米遗传育种方法、基因及基因组学等玉米育种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图8国外玉米商业化育种管理模式(引自曹靖生、智种网等,2024)
2.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优势群利用与种质改良。在玉米育种技术方面,以**优势利用为核心的种质改良始终是玉米商业化育种的基石。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商业化育种起步早,在种质改良过程中,为了简化种质资源分类和形成自己的种质特色,长期按照母本群(SS群)和父本群(NSS群)进行分类改良,坚持群内循环选系,群间组配杂交种,不断累积种质优良等位基因频率,持续获得稳定的遗传增益,奠定了美国玉米育种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石和种质基础(图9)。目前,美国玉米种质在耐密、抗倒、抗逆和宜机收方面表现突出,新品种试验密度可高达株/亩,综合反映出美国玉米种质在抗逆、耐密、高产上的优良性状和长期持续改良的累积效益(图10)。
图9**优势群利用与种质改良模式
(引自CooperMark,etal,2024;董占山等,2024)
图10美国玉米品种的高密度试验鉴定
二是生物高新技术应用。以优良种质为基础,广泛应用以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为主体的高新生物技术,是提高选育效率、增加特殊性状和缩短育种周期的关键措施。1996年以后,以转基因技术应用为标志,其中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品种推出并得到快速发展,占转基因性状的80%以上,到2024年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3714万公顷,种植比例高达92%。分子标记、双单倍体、智能化雄性**技术等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玉米育种朝精准化和工程化方向发展。
3.玉米育种前沿基础理论
育种基础理论创新是驱动玉米育种技术进步的源泉。随着以基因组为核心的多重生物组学不断深入,高通量基因型鉴定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合成生物等前沿学科的兴起,在玉米重要性状形成的关键功能基因及分子机理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以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和冷泉港实验室等主导发布了以自交系B73为背景的首个玉米参考基因组(图11),到现在已经更新到第五版。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超过25个材料的全基因组数据被陆续报道并释放。基于B73参考基因组信息,以康奈尔大学为首的实验室已经对数千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重测序,丰富了玉米序列和结构变异信息。这些基因组信息将会极大地促进玉米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和表型变异的关联和玉米改良的研究,奠定了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平台,加速了对涉及玉米产量、农艺、抗病和耐非生物胁迫等功能基因克隆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推动玉米全基因组选择、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育种芯片等分子育种方法与技术进步。
图年发布第一版玉米B73参考基因组
(二)国内发展情况
1.品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蓬勃发展,在新品种选育、资源创新、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国审定玉米品种7915个,占5种主要农作物(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审定品种总数(个)的47.2%,满足了我国玉米生产不同阶段的需要。近年来,以“郑单958”“京科968”“登海605”等一批自主培育的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玉米单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05公斤/亩,增加到2024年的421公斤/亩,给玉米产业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202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6.2亿亩,产量2.6亿吨,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玉米品种选育正从稀植、高秆、大穗型向多抗、高产、耐密、广适、宜机收方向发展,以“京农科728”为代表的宜机收新品种正在加速推广。
2.精准鉴定和创制一批优良育种资源,奠定新一轮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依托国家玉米良种联合攻关、有关重大项目和平台,组织开展了抗病抗逆、适宜机收等绿色性状的规模化精准鉴定,鉴定一批优异种质并共享发放了5000余份次,为解决种质资源短缺、拓宽我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长期致力于以循环选系为主线,性状与配合力测试为手段的玉米前育种技术系统,多年来持续开展种质改良与创新,并创制一批高配合力优良新材料,通过在体系内外的共享与利用,有效支撑了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需要。
3.玉米前沿基础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对玉米自交系Mo17、SK、mexicana和黄早四进行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分析其基因组变异特征,其中Mo17和SK组装质量较高,成为国际上玉米基因组研究的代表。挖掘出一批控制产量、株型、抗病、抗旱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表1),解析了其基因功能及相关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促进了玉米品种改良方法和理论进步。
表1近年来我国克隆的部分玉米重要性状基因
三、问题与差距
从整体上看,我国玉米种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一)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尚需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主要由科研院校承担,大多数企业以种子经营示范推广为主,创新基础和力量较为薄弱。近年来大型种企加大了研发投入,育种实力有所增强,但总体看与科研单位和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原有科研机构设置影响,内部育种单元过小、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玉米种质资源少有交流共享,低水平重复多,整体上降低了育种效率。在种业企业的研发模式多数也仍以育种家经验为主全程选育,与跨国公司规模化、程序化的组织方式相比效率低,核心竞争力不足。
(二)种质资源基础研究不足,原创突破性种质缺乏。玉米种质资源绝大多数处于保种状态,重要农艺性状精准鉴定尚处起步阶段,资源多样性与演化规律解析需进一步深入,重大应用价值的自主基因挖掘和利用不够,导致种质资源对育种研究支撑作用弱,创新乏力。原创突破性种质缺乏,生产用种遗传多样性下降。
(三)关键育种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亟待加强。一是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2024—2024年期间,美国申请玉米育种技术专利5841件,占本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50%以上,我国以1499件排名第二,尚有较大差距。二是现代育种技术集成应用少,玉米育种仍以常规技术为主。以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设计育种为代表的现代玉米育种生物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实验研发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进入产业化应用或产业化前期准备阶段。育种大数据分析、信息化以及相关系统开发与应用不够,育种芯片设计与制备系统等缺乏,难以为玉米新品种选育所利用。
(四)突破性品种缺乏,难以满足玉米高质量发展需求。全球玉米品种研发多呈现以产量为基础,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培育绿色高效、适宜机械化品种。我国玉米突破性品种缺乏,平均单产低、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近20年间(2024—2024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稳步提高,达到421公斤/亩,比世界平均单产高7.8%。但美国玉米单产较我国高约40%,欧盟较我国高约20%。当前我国育成的玉米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特别是长期以来单纯注重以产量为育种目标导致了适宜机收、资源高效利用和优质功能营养型品种和专特用品种缺乏。
四、“十四五”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应强化玉米种源基础研究、核心育种技术自主研发、优异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融合推进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种业创新体系。一是强化科研院校创新优势,重点开展玉米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保护与挖掘、种质创新等基础性研究,以及前沿高技术研发,着力提升种业基础性公益**能力和水平。二是依托优势种业集团化、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多学科融合的驱动下,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专业化资源,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三是大幅稳定增加研发投入,全面提高玉米种业发展水平。支持玉米种业基地平台建设;支持玉米生物育种科技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国家玉米良种联合攻关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强种源关键技术创新、优异种质创制和良种研发。
(二)强化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鉴定工作,建立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场圃,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丰富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十四五”期间,构建玉米种质资源基因型和表型精准鉴定体系,规模化发掘优异基因和携带优异基因的种质,研究优异新种质多基因叠加聚合技术,以适宜机械化、优质化、绿色化为选育目标,创制综合性状优良、育种利用价值高的突破性新种质。
(四)加快培育新一代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品种。培育高产、高效、绿色、宜机、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提升我国玉米种业和生产竞争能力。基于单倍体、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快速创制玉米新种质和自交系,优化杂优模式、研发强优势杂交种,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继续强化玉米良种联合攻关等实施,根据不同产区技术和市场需求,以适应机械化(籽粒低含水量、低倒伏率和低破损率)、绿色化(节肥节水节药、抗旱、抗病虫、养分高效)、优质化(高饲料利用率、高加工利用率和高功能性营养品质)为主攻目标,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一代高产抗逆宜机收新品种,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提升我国玉米综合竞争力。
(五)大力培育世界一流玉米种子企业。重点加强种业政策创新,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在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研究出台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深化科企合作,推动建立更加紧密的具有强约束力的利益联结新机制,大力发展科企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联合成立公益性产业创新研究院,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和市场多方力量,营造优良企业文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现代玉米种业企业。坚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打造国家玉米种业航母。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科技内涵、技术专长、独特模式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特色专业型种业企业。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