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白粉病病原菌有几种 白粉病病原菌有几种

2024-07-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338 次
白粉病病原菌有几种 白粉病病原菌有几种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粉菌

白粉菌是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它是一种真菌,属于子囊菌门。白粉菌会在植物叶片表面生长,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和孢子,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变形,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2.白粉虱

白粉虱是另一种能引起白粉病的病原菌,它是一种小型昆虫,常寄生在植物叶片的背面。白粉虱会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变形,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3.立枯菌

立枯菌也是一种能引起白粉病的病原菌,它是一种细菌,属于放线菌门。立枯菌会通过感染植物根部和茎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变形,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4.病毒

除了真菌、昆虫和细菌外,一些病毒也能引起白粉病。这些病毒通常通过媒介昆虫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导致叶片变黄、变形,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白粉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其中以白粉菌、白粉虱和立枯菌为主要病原菌。在防治白粉病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拓展:

问:常见的板栗白粉病病原有几种?

板栗、锥栗白粉病常见病原有两种:一为Phyllactiniacorylea(Pers.Karst.,属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真菌。闭囊壳球形,黑褐色,外有附属丝5~21根,长度比闭囊壳直径长1~3倍,基部膨大,内有子囊12~30个,近圆筒形至长卵形,柄稍偏生。子囊内含子囊孢子2个,偶有1~3个,单胞,椭圆形,无色。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拟小卵孢属。菌丝外生,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单胞,无色。另一种属子囊菌亚门,叉丝壳属真菌。菌丝体生于叶烂喊之两面,易消失或饥贺野不易脱落。闭囊壳较前者小,散生或群生。扁球形,外有附属丝20~24根,硬,无色,无隔,近基部处浅褐色,有一横隔,顶端4~5次双叉分枝,最上层的小枝反卷,内有5~8个子囊,卵形至近球拍肢形,有短柄,子囊孢子卵圆形,无色透明。无性阶段为OidiumquercinumThum.,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生孢子卵圆形,链状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

1.叉丝属子囊壳、附属丝、子囊和子囊孢子2.针丝属子囊壳和附属丝3.子囊和子囊孢子

问: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Speerf.sp.triticiMarchal],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病菌无性态为串珠粉孢(Oidium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抱属。

1.形态

菌丝体表生,上有暗色镰形刚毛,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指状深裂的吸胞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基部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椭圆形,成串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闭囊壳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常埋生在菌丝层内,附属丝发育不良,通常很短而不分枝。壳内含7~28个(多数12~20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有明显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卵形至椭圆形,无色至淡***,在寄主上往往当年不能成熟。

2.生理

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相对湿度0~100%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0.5~30℃,适温10~20℃。直射阳光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但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离开寄主体后,可在2~20℃条件下保存侵染力2~5d。

闭囊壳在-3~25℃和相对湿度0~98%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在1~27℃范围内均可形成子囊孢子,以10~20℃为最适。在适温10~20℃和饱和湿度下,病菌才能形成并释放子囊孢子,10℃时释放最多,25℃以上时,子囊孢子释放明显减少。子囊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10~20℃,在适温下,只需1d即可侵入寄主,在5℃下,则需2d以上才可完成对寄主的侵入。

3.寄主范围

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在燕麦和黑麦上寄生。最近报道,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以及披碱草属植物也可感染白粉病。

4.寄生专化性

病菌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根据其对小麦品种致病力的差异可分为若干个生理小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工作,但因各地采用的鉴别品种及小种命名方法不同,结果难以相互比较。

在生产实践中,对病菌毒性结构的分析能更直观地反映病菌群体的结构、分布及其动态。以小麦抗白粉病拟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对全国10个地区的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监测结果表明,V1、V3,V5和等毒性基因在病菌群体中基本稳定,对抗病基因Pml、Pm3a、Pm3b、Pm3c、Pm3f、Pm5和Pm8具有很高的毒性频率,而对Pm21、Pm2、Pm2+6、Pm2+Mld和Pm2+“Talent”等毒性频率较低,其中对我国新近转育成功的、目前唯一表现免疫的抗病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为零。必须指出,各地情况不一,年份之间毒性结构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