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有机食品

2024-07-0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650 次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追求健康的新时尚

有机食品的优势

1.更健康

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保证食品的天然和纯净。而传统农业使用的化学农药和肥料可能会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有机食品还避免了转基因技术,保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质。

2.更环保

有机农业采用生态农业的方法,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污染,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农业还注重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3.更可持续

有机农业采用轮作和混作等方法,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单一作物种植和过度耕作的弊端。有机农业还注重生态循环,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还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食品的相关问题

1.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是什么?

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主要有欧盟有机认证、美国国家有机计划、中国有机认证三种。其中,中国有机认证标准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生产规范、有机产品处理规范和有机产品标识规范三部分。

2.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传统食品贵吗?

相比传统食品,有机食品的价格一般会更高。这是因为有机农业生产成本较高,而且有机农业的生产量相对较小,供应相对紧张,导致价格上涨。不过,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有机食品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

3.有机食品真的比传统食品更安全吗?

有机食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避免了传统农业中可能存在的农残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更安全。有机食品也并非绝对安全,可能存在其他污染问题,例如重金属污染等。选购有机食品时还需注意产品的来源和认证情况。

有机食品是一种追求健康和环保的新时尚,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有机食品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在农药的使用和管理方面,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标准,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慧.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4,40(6):1-6。

2.刘彦昌,肖鹏程.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科技,2024,45(6):110-115。

相关问答拓展:


规模养殖场的五化标准?

水质环境洁净化

①池塘水质的一般要求:

悬浮物质:人为造成的悬浮物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升。

漂浮物质:水面不得出现明显的油膜和浮沫。

PH值:淡水PH6.5-8.5。

②池塘水质调控

生物调控:

鱼菜共生调控,以菜净水,以鱼长菜

(3)养殖品种良种化

主养品种:选择以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主养品种的选择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市场性(适销对路)、二是苗种可得性(有稳定的人工繁殖鱼苗供应)、三是养殖可行性(适应当地池塘生态系统)。

(4)饲料投喂精细化

①饲料的选择:饲料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②饲料投喂量的确定

日投饲量=鱼的平均重量×尾数×投饲率

全年投饲量=饲料系数×预计净产量;

(5)病害防治无害化

①疾病的预防

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在养殖的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保护剂1-2次。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②切断传播途径消灭病原体

严格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及监督,防止水生动物疫病的流行与传播。

免疫接种:注射疫苗,使鱼类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⑤严禁乱用药物

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24)。

(6)生产管理现代化

①了解当年鱼价走势,分析明年市场;

②结合本地实情,设计出鱼计划;

③放养优质鱼种,合理使用饲料;

④落实生产计划,加强生产管理。

网箱养鱼的十大技巧?

、规模。网箱养鱼成本高、风险大,大大限制了产业发展。解决的关键是上规模、上档次、降成本,发动大大小小养殖户投入网箱养鱼,只有规模扩大了,形成大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

2、品种。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养鱼品种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1)生长速度较快;(2)经济价值要高;(3)适应能力要强;(4)抗病能力要强;(5)注重引进新品种;(6)开展多品种鱼混养。

3、饵料。由于鱼的品种不同,食性不一,应根据具体养殖品种,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饵料。具体来说:(1)价格要低廉;(2)质量要优良;(3)饵料要可口;(4)营养应全面。

4、密度。每个网箱养殖户都在想尽办法,最大限度地追求产量,其中不乏偏重放养密度,以求获得高产量、产出高效益,但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要根据海区的自然条件如水的流速、水的交换量、海区底质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海区容纳量。实践证明,某一海区如果5—7年连续性单一养殖鱼类,必会导致大规模的病害发生。建议养殖户在同一海区养殖多年后应改养藻类或休养海区,并重新选址,实施网箱搬迁。每个网箱养殖的鱼类品种要多样,按照栖息水层,合理利用空间。

5、用药。随着人们对绿色水产品的消费意识增强,对于养殖出口产品,更要加强管理,注意药物的使用说明,对药物残留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禁止使用导致高残留、致癌的药物。另一方面,水产品要走出国门,要打入欧美等国际市场,就必须加强卫生检疫,保证鱼体无药物残留。生产上必须选用广谱、高效、环保、无残留的绿色渔药,以提高竞争力。

6、防灾。对于防治网箱养鱼的灾害,应有预见性,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灾:(1)对设置大规模养殖网箱的海域,应建立赤潮预报系统,密切注意海区有无赤潮,发现赤潮应及时应对。一是在赤潮到达前将网箱迁出污染海区;二是对已达商品规格的鱼及时销售处理;(2)加强对近岸海域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海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污水入海;(3)加强网箱养鱼海区的鱼体检疫,提前防疫,防止大规模的疫情发生;(4)经常性地收听天气预报。一是防止大量降水使近岸水域海水淡化,网箱养鱼受损;二是注意台风动向,做好提前搬箱或沉降网箱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7、市场。网箱养鱼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养殖周期相对来说较长,病害又较多,风险相对说来较大。养殖户只有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才能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抢得生机,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

食品一般分三个等级分别是什么?

食品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范,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分为***和A***和AA***三类。

有机食品: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抗生素、转基因技术的食品。

渔产养殖有什么污染?

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我国每年养殖水产品的总量是5000多万吨,总体上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像有些媒体炒作的那么吓人、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国家也必须对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