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纹枯病怎么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2024-07-0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445 次
玉米纹枯病怎么治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们最为重视的作物之一。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于玉米纹枯病的防治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片、茎、穗等部位。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随后逐渐扩散为**或褐色条纹,严重时叶片干枯、卷曲。茎部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穗部则会出现黑色霉层,导致玉米穗的形态和数量都受到严重影响。

玉米纹枯病的危害

玉米纹枯病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产量大幅下降。另外,由于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如果不及时控制,病害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连年种植的玉米产量。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对于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不少品种的抗病性能得到了提高,选择这些品种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施肥

适量施肥是预防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类型、肥料种类、作物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施肥,避免因肥料过量导致病害发生。

3.喷施药剂

若发现玉米出现纹枯病现象,可以喷施药剂进行治疗。常用的药剂有**酮、多菌灵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剂的使用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使用过量导致药害。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是赤链孢菌。

2.玉米纹枯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条件是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土壤中的病原菌含量较高等。

3.玉米纹枯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玉米纹枯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施药剂等。

4.玉米纹枯病的药剂有哪些?

常用的玉米纹枯病药剂有**酮、多菌灵等。

5.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是否存在生物防治方法?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来防治玉米纹枯病。比如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会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预防和控制玉米纹枯病,我们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施药剂等措施。同时,也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方法,避免因药害导致更大的损失。

参考来源

1.李振宇,王瑞.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玉米科学,2024,24(3):62-66.

2.邓宏伟,刘振江,张世明,等.玉米纹枯病的病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农村观察,2024(4):52-53.

3.王成龙,刘旭松,邓铭洪,等.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24,44(4):33-37.

问答拓展:玉米纹枯病及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发病症状有什么特点?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特征
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前扰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田块、土壤中积累的菌源量大,发病重。
高肥水条件下,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透风透光不良,容易诱发病害。
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型,淡褐色,水渍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斑块,中部为淡土**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
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帆悔轮,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大小不一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
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果穗苞叶上的云纹状病斑也很明显,造成果穗干缩、**。
三、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可湿性粉剂20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50千克,对准发病部位均态信匀喷雾。
也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均匀喷雾。一般间隔7一10天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问答拓展: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_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在吉林省有发生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该病发展蔓延较快,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在70%~100%,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严重的高达35%。由于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
  1.纹枯病的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汇合连片似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并引起叶枯。病斑可扩展至果穗,危害果穗。果穗苞叶上产生云纹斑状病斑,较大,可扩展至整个果穗苞叶可侵入果穗内部,使籽粒、穗轴变褐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规则形,后期破裂,严重时露出纤维。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脱离寄主落人土壤中。
  2.病原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及带银玉蜀黍丝核菌(R.zeae),属于半知菌亚门枣雹。
  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只产生菌丝体和菌核,在自然条件下极少产生有性阶段,即使产生,侵染作用也不大。
  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褐色。菌丝初无色,较细,直径4.35~10.05微米,分隔距离较长。分枝处呈直角、近直角或稍呈锐角,分枝处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具隔膜。菌丝生长一定阶段,老熟菌丝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为不同程度的褐色,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0.5~6.4(1.8)毫米Xx0.5~4(1.31)毫米,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病菌属高温型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需较高温度,最适温度为26~30~C。
  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在自然情况下,除可侵染玉米、高梁、谷子、麦类、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达15科200种。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出10余个菌丝融合群,其中以AGl一IA群(第一菌丝融合群IA亚群)为优势菌群。
  3.发病规律
  纹枯病以遗留在田间的菌核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或下一生长季节遇上合适的温湿度条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植株叶鞘上扩展,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病健叶和叶鞘相互接触及雨水反溅是造成田间再侵染的主要途径。在温暖条件下,湿度大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小或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纹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品种间对纹枯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般中晚熟品种病害发生时期长,病情相应严重。重茬连作,菌源数量积累增加则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过大则有利于发病。
  菌核凳行帆生命力强,病原菌侵染和菌核生长适温28~32℃,10℃以下或38℃以上菌丝停止生长。菌核在12~15℃时开始形成,在30~32℃时形成最多,超过40℃很难形成。当气温在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且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100%,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4.防治对策
  4.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病杂交品种。
  4.2减少越冬菌源
  由于遗落田间越冬的菌核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来源,所以倒茬轮作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由于纹枯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应尽量避免选用高梁、谷子、水稻、麦类等做轮作作物。倒茬轮作确有困难的地区或田块,要注意及时清除遗留的病株残体,并进行深翻,将带有菌核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减少有效菌核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剥除发病叶鞘,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
  4.3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低洼地注意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病力。
  4.4药剂防治
  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生长繁茂、遮荫郁闭、容易发病的田块,从玉米孕穗期开始,注意田间检查,见到初发病株应及时喷药保护,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发病初期每公顷用2%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千克对水3000升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125千克对水1875;升,喷于植株下部。

问答拓展:玉米纹枯病怎样防治?

补种改种玉米纹枯病会发生较重,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①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种子中,能高抗纹枯病的品种很少,尽量选用抗病或中抗品种;②用渣银辩专用包衣剂或拌种剂处理种子有一定的防治效果;③剥除病叶,在心叶期和心叶末期,分两次摘除下部病叶,每次2片,会对纹枯病有搏中一定防效;(4)重病田可在玉米生长中期在茎基喷施药剂,间隔7~10天1次。适合药剂有:多井悬浮液、菌核净、井冈霉素、退菌特等。防治纹枯病的最有效时期在灌浆初期,利用井冈霉素平均防效可达75%左右。若在该时期先剥除病叶,再用井岗霉素加以保秆,其防效如缺可达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