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怎么读
《中国食品成分表》
《中国蔬菜图志》
相关拓展:
问:荸荠怎么读?
荸荠读作:“bíqí”。荸荠是一种多年返耐指生草本植物,多栽培在低洼地,地下茎也叫荸荠,扁圆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可作蔬菜或水果,可制淀粉。
荸荠是中国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称为“清水马蹄",是菜馆的主要佐料之一;并可提取淀粉,与藕及菱粉称为淀粉三魁,性寒滑,味甘凉,能益气安中。同时地上部的管状叶状茎具有止渴、解热等功效。
扩展资料:
荸荠分布于中国、**、琉球群岛、南洋岛(吕宋岛为该种最先发现的产地)和印度。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江苏、广东、海南。生长在有水的平地。
荸荠属于寒性食物,且生长于地下沼泽或水田中,表漏配皮多有细菌、寄生虫(如姜片虫)附着,因此不宜生食过多,并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者更要多加注意。
荸荠按球茎所含淀粉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水马蹄类型,球茎顶芽尖,脐平,富含淀粉,亩搜肉质粗,适于熟食或提取淀粉用,如苏荠及高邮荸荠等。另一种为红马蹄类型:球茎顶芽钝,脐凹,含水分多,淀粉较少,肉质甜而细嫩,桂林马蹄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荸荠
问:荸荠怎么读
荸荠这两个字的读音是[bíqi]。
荸荠,又名马蹄、水栗、乌芋、菩荠等,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叶荸荠。
荸荠本产于中国,广布于全世界,以热带和**带地区为多。中国自西汉时已有栽培记载,目前有20余种和一些变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广扰唤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低洼地区,河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荸荠详解:
荸荠喜生于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喜温爱湿怕冻,适宜生长在耕层松软,底土坚实的壤土中。
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层,这样既利睁庆于球茎的生长发育,缓早凯又不致球茎深钻,个体发育大小均匀整齐一致,也有利于掘收。耕层过粘,不利于球茎的膨大,腐殖质过多,球茎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适宜在浅水中生长,在营养需求上,要求氮肥较少,磷肥较多。在整个生长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
问:荸荠的读音
荸荠[bíqi]荸荠(英文:waterchestnut)(学名:Eleocharisdulcis),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是莎草科荸荠属一种。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古称凫茈(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问:荸荠的读音是什么?
荸荠的读音是bíqí。
千百年前的古代,人们并不知道荸荠是啥,更没有地梨、马蹄之类的说法。《本草纲目》记录了这种清甜果实的“离奇”身世——“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
凫,是指水里的野鸭;茈,也就是茈草,放在一起,就得了这么个简单直白的名字。后来,可能是误读,也可能是读音变化,凫茈成了凫茨。古语里头,荸和凫音相近,经过几次音变,凫茨也就成了今天的荸荠。
许多研究都佐证了这种猜测,比方说清代段玉裁就直言:“今人谓之葧脐,即凫茈之转语。”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还指出,从“凫”到“荸”的音变,可能受到了江淮官话的影响。
荸荠的生长环境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30℃。
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
问:荸荠读音是什么?
荸荠的读音是bíqí和bíqi。
荸荠(学名:Eleocharisdulcis(Burm.f.)Trin.)是莎草科、荸荠属植物。匍匐根状茎瘦长。秆多数,丛生,笔直,细长,圆柱状,高40-100多厘米,直径2-3毫米,灰绿色,光滑,**,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兼有许多纵条纹。叶缺如,仅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淡棕色,光滑,**,膜质,抱茎,鞘口斜,顶端急尖,长7-15厘米。
生长环境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30℃,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