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荸荠怎么读

2024-07-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857 次
荸荠怎么读 荸荠怎么读?荸荠,一种古老的蔬菜,也称为马蹄、莲藕,其主要产地在我国南方。那么,荸荠到底怎么读呢?1.读音荸荠的正确读音是bíjī,其中“bí”读二声,“jī”读一声。在某些地区,也会将荸荠称为“马蹄”,其读音为mǎtí。2.荸荠的外观荸荠外观呈椭圆形,有一定的大小之分。表皮呈棕褐色,有深浅不同的斑点,质坚实,肉质洁白,口感爽脆,略带甜味。3.荸荠的营养价值荸荠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钾元素含量较高,有利于维持正常血压和心脏功能。荸荠中还含有多种有益的植物营养素,例如膳食纤维和多酚类物质,对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肥胖、糖**病等**有一定的作用。4.荸荠的食用方法荸荠可生食或烹饪食用。生食时,可将荸荠切片或切块后搭配蘸料食用,味道爽口清甜。烹饪时,可将荸荠切片或切块加入炒菜或煮汤中,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5.荸荠的选购与存储选购荸荠时,应注意表皮的完整性和凹陷程度。一般来说,表皮完整、无凹陷的荸荠质量较好。荸荠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免影响其口感和品质。6.荸荠的烹调技巧烹调荸荠时,应注意不要过度加热,否则会影响荸荠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另外,荸荠中含有荸荠碱,易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易消化的物质,因此不宜与含有大量蛋白质的食材搭配烹调。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食品成分表》《中国蔬菜图志》

相关拓展:

问:荸荠怎么读?

荸荠读作:“bíqí”。荸荠是一种多年返耐指生草本植物,多栽培在低洼地,地下茎也叫荸荠,扁圆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肉白色,可作蔬菜或水果,可制淀粉。

荸荠是中国的特色蔬菜之一,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称为“清水马蹄",是菜馆的主要佐料之一;并可提取淀粉,与藕及菱粉称为淀粉三魁,性寒滑,味甘凉,能益气安中。同时地上部的管状叶状茎具有止渴、解热等功效。

扩展资料:

荸荠分布于中国、**、琉球群岛、南洋岛(吕宋岛为该种最先发现的产地)和印度。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江苏、广东、海南。生长在有水的平地。

荸荠属于寒性食物,且生长于地下沼泽或水田中,表漏配皮多有细菌、寄生虫(如姜片虫)附着,因此不宜生食过多,并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者更要多加注意。

荸荠按球茎所含淀粉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水马蹄类型,球茎顶芽尖,脐平,富含淀粉,亩搜肉质粗,适于熟食或提取淀粉用,如苏荠及高邮荸荠等。另一种为红马蹄类型:球茎顶芽钝,脐凹,含水分多,淀粉较少,肉质甜而细嫩,桂林马蹄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荸荠

问:荸荠怎么读

荸荠这两个字的读音是[bíqi]。

荸荠,又名马蹄、水栗、乌芋、菩荠等,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叶荸荠。

荸荠本产于中国,广布于全世界,以热带和**带地区为多。中国自西汉时已有栽培记载,目前有20余种和一些变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广扰唤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低洼地区,河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荸荠详解:

荸荠喜生于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喜温爱湿怕冻,适宜生长在耕层松软,底土坚实的壤土中。

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层,这样既利睁庆于球茎的生长发育,缓早凯又不致球茎深钻,个体发育大小均匀整齐一致,也有利于掘收。耕层过粘,不利于球茎的膨大,腐殖质过多,球茎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适宜在浅水中生长,在营养需求上,要求氮肥较少,磷肥较多。在整个生长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

问:荸荠的读音

荸荠[bíqi]荸荠(英文:waterchestnut)(学名:Eleocharisdulcis),又名马蹄、水栗、芍、凫茈、乌芋、菩荠、地梨,是莎草科荸荠属一种。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古称凫茈(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

问:荸荠的读音是什么?

荸荠的读音是bíqí。

千百年前的古代,人们并不知道荸荠是啥,更没有地梨、马蹄之类的说法。《本草纲目》记录了这种清甜果实的“离奇”身世——“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

凫,是指水里的野鸭;茈,也就是茈草,放在一起,就得了这么个简单直白的名字。后来,可能是误读,也可能是读音变化,凫茈成了凫茨。古语里头,荸和凫音相近,经过几次音变,凫茨也就成了今天的荸荠。

许多研究都佐证了这种猜测,比方说清代段玉裁就直言:“今人谓之葧脐,即凫茈之转语。”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还指出,从“凫”到“荸”的音变,可能受到了江淮官话的影响。

荸荠的生长环境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30℃。

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

问:荸荠读音是什么?

荸荠的读音是bíqí和bíqi。

荸荠(学名:Eleocharisdulcis(Burm.f.)Trin.)是莎草科、荸荠属植物。匍匐根状茎瘦长。秆多数,丛生,笔直,细长,圆柱状,高40-100多厘米,直径2-3毫米,灰绿色,光滑,**,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兼有许多纵条纹。叶缺如,仅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淡棕色,光滑,**,膜质,抱茎,鞘口斜,顶端急尖,长7-15厘米。

生长环境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30℃,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