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影响

2024-01-09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66 次
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影响

  此篇农资经验会给网友们说明一下“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影响”的内容进行精确剖析,期待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蝗虫吃得很多,会把植物的叶子咬成缺陷或洞。蝗灾发生时,粮食会被吃成光杆,影响粮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

  马拉硫磷一般用于防治蝗灾二线油喷雾剂,或用毒饵诱杀。


好文探索:非洲蝗灾与粮食安全


  2023年注定是个令人不安的年份:自年初开始肆虐的新冠(Covid-19)疫情席卷全球,而“非洲之角”即将爆发的蝗灾,则让国际社会对非洲东部等“老大难”地区的粮食安全忧心忡忡。

  11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新一轮沙漠蝗灾行将席卷非洲东北部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令该地区多达2500万人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

  专家们表示,上半年东非地区就已经爆发过大规模蝗灾,由于灭蝗不彻底,在索马里中部和埃塞俄比亚东部一带形成了密度可观的虫卵区域,至11月中旬已形成若虫(蝗虫一生分为三个形态阶段,即卵、若虫、成虫,若虫介乎卵和成虫间,形状和成虫相近但不会飞行)群。近期强劲季节性南风业已刮起,形态逐渐成熟的若虫群将“乘风之便”飞往索马里南部、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肯尼亚北部,并在这一带演化为最具杀伤性的沙漠蝗成虫群体,继续“乘风破浪”,蔓延至厄立特里亚、苏丹、南苏丹和埃及南部等非洲东部地区,并跨海“东征”,肆虐也门、沙特、伊拉克,甚至巴基斯坦和印度,历史上最远曾抵达**和中亚国家,只有高耸的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才能阻挡住看似弱小的蝗虫翅膀。

  粮农组织指出,一些蝗虫可能在抵达肯尼亚之前产卵,但另一些蝗虫则会在迁徙途中随时遇雨产卵,并在12月初至2023年1月间孵化,形成所谓“料斗带”,即如漏斗状的高密度蝗虫分布带,从而增大根治蝗灾的难度。

  东非及撒赫勒地区原本就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区域”之一,农业基础薄弱,人口密度却并不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

  自2023年至2023年,东部非洲广大地区连续3年大旱,本已造成巨大的粮食短缺压力。2023年底,消停多年的沙漠蝗群悄无声息地在索马里中部、埃塞俄比亚东部等地形成,并在2023年12月至2023年2月间突发了一场号称“25年来最大规模”的沙漠蝗灾,仅肯尼亚一国已有多公顷耕地颗粒无收,蝗虫还漂洋过海,肆虐**半岛、中亚和巴基斯坦。

  为此联合国、FAO和其它一些组织投入紧急援助,一度令东非蝗灾有所抑制。

  人们本来预期,随着旱季的到来,蝗虫的产卵和形成新种群速度将受到抑制。

  但无巧不成书,2023年3月初,沙漠蝗传统的春季产卵栖息地——肯尼亚地区普降大雨。原本久违的雨水对当地墒情有利,但“喜雨”却同样给躲避人类杀灭的蝗虫种群以喘息之机。

  大雨刚过,新的蝗虫种群便死灰复燃,其结果,就是一场横扫东部非洲、西亚、南亚,波及中亚和东南亚的,7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蝗灾。

  沙漠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虫害,春季蝗灾爆发时,肯尼亚卫生部长吉温朱里(MwangiKiunjuri)曾介绍称,肯尼亚境内最大的蝗虫种群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有1.5亿只蝗虫,每只蝗虫每天可吞噬相当于自己体重(2克)的粮食,这意味着每天有40万吨粮食被蝗虫吞噬。

  粮农组织也表示,2023年春夏季的蝗虫灾害最严重时候,每天被蝗虫吃掉的粮食,可以养活3.5万人——而该地区已有逾2000万人口受困**。

  如今“非洲之角”似乎正重蹈覆辙:刚过去的(7月)收获季在接连两轮沙漠蝗灾影响下,收成已所获无几,而灭蝗不彻底、蝗虫产卵期适逢降雨等造成冬、春两次蝗灾接踵而至的不利因素又一应俱全地不期而至。

  如果今冬明春爆发年内第三轮蝗灾,明年春夏又重复今年的恶性循环,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众所周知的是,东部非洲地区原本就是天灾**最为密集的地区。

  当地索马里、乌干达等国,内战和恐怖主义活动仍未平息,其它一些国家内部或政局不稳,或行**理欠佳,或与邻国矛盾重重,且普遍存在国库空虚、民力贫困等问题。正如乌干达农业部长多德斯(GeeDodds)所言,只有飞机撒播农药才能有效应对规模骇人的东非蝗灾,而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家自身难以承担这样的使命,“乌干达连拟定的400万美元额外灭蝗预算都筹措不到”。

  情况较好的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直到8月才在“力争”下投入6架直升机灭蝗,但该国粮食作物的收获季在7月,且该国卫生部发言人海鲁(MogesHailu)表示,“越来越多蝗虫种群出现在此前蝗灾未及的地区”。至于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等条件最恶劣的国家,问题就更严重了。

  近日埃塞俄比亚境内提格雷等地内战爆发,索马里、肯尼亚、厄立特里亚等地也出现局势不稳,这势必继续影响这些国家对治蝗、灭蝗的投入。

  不仅如此,东非各国普遍贫困,灭蝗技术、设备和材料匮乏,严重仰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以及对外采购。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各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限流”应对措施,则让“灭蝗输入”困难重重。

  粮农组织东非防灾小组(FAO'sresilienceteamleaderforEastAfrica)负责人费兰德(CyrilFerrand)日前曾抱怨,尽管今年联合国已批准了总额达1.532亿美元的灭蝗特别款项,农药播撒面积已达24万公顷以上,但“效果不过尔尔”。

  除了久旱、反季节大雨和“先天不足”,新冠疫情的突袭、尤其各国为应对新冠疫情而纷纷采取“限流”措施,令在灭蝗方面时时处处仰赖“外援”的东非各国陷入“水火既济、左右夹攻”的窘境。今年春、夏两轮蝗灾,粮农组织向美国、**等国订购的灭蝗飞机用农药喷洒装置、灭蝗专用农药“均拖延了10多天甚至更久”才运抵,而蝗虫高发季节农药喷洒每耽搁一天,就往往意味着数万公顷农田上的粮食颗粒无收。

  这种“贻误军机”还势必影响对沙漠蝗产卵区的“犁庭扫穴”,其后果就是被专业人士和国际组织不幸而言中的“一年三灾”和“跨年蝗灾”。

  问题在于,这一切都尚未过去——不论蝗灾、灭蝗资源的短缺、“跨年蝗灾”和恶性循环的现实威胁,还是导致“外援”屡屡误事的新冠疫情及应对措施,以及久旱时总也不下、蝗虫产卵时却下个没完的雨水。

  缺乏专业灭蝗人员是东部非洲灭蝗的掣肘之一,FAO在报告中称,已培训了740名“地面灭蝗人员”,用于在飞机灭蝗不到位地区应急。

  自2023年以来,FAO还向这一地区的灭蝗团队分发了多达450台以上的eLocust3手持式蝗灾数据收集设备,目的是更准确、直观地收集蝗灾数据,以供灭蝗机构据此作出更精确的灭蝗方案。

  问题在于这一切都难以应对当前严峻而特殊的形势。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农业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这些国家的农业地区,3-4月是玉米、豆类、高粱、大麦、小米和埃塞俄比亚台麸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季,接下来是雨季,雨季过后则是收获季节,如果沙漠蝗灾重复这种“一年三灾”和“跨年灾情”,许多原本就是赤贫的重灾区可能连续几个收获季颗粒无收。

  目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已成为新一轮蝗灾的重灾区,吉布提、厄立特里亚,甚至遥远的坦桑尼亚和刚果(金)东部也已发现蝗虫种群,在肯尼亚-乌干达边界,一些绝望的农民敲响铁锅,吹口哨或向弥天而来的蝗虫群扔石块,但这样的“灭蝗手段”,效果显然不会比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更好。

  上两轮蝗灾已扩散至西亚、中亚和南亚,可以想见,如果控制不力或贻误战机,本轮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蝗灾,会对非洲以外构成何等威胁。


精选问答:


  1、李世民吃蝗虫是真的吗?

   真的

   ?李世民吃蝗虫发毒咒。蝗灾发生时,蝗虫有毒,李世民恰恰吃了蝗虫。

   ?唐朝贞观二年,李世民刚当上皇帝不久,京城长安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干旱又引发了巨大的蝗灾。蝗虫铺天盖地,瞬间啃光了地里的粮食。

   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忧心忡忡,亲自去农田视察灾情,他看到蝗虫在啃食庄稼,就立马捉了几只,开始向天发其毒咒。

   李世民默默念叨:天下的百姓以粮食为命,你小小蝗虫却吃了,这是有害于百姓。百姓如果有过错,那么责任全在我一人头上,你如果有灵,就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

   说罢,李世民就要吃了蝗虫,当时李世民身边的大臣却劝阻李世民:吃了蝗虫恐怕会生**,皇上您龙体为重,不可以这么做。

   李世民说:我真希望将蝗虫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都转移到我身上,为什么要逃避**呢?说完李世民就吞食了蝗虫,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2、蝗灾指的是什么意思?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从环自然角度看,蝗灾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同时,干旱引起爆发性迁徙,由干旱地方成群迁至低洼易涝地方。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蝗虫有群居的习性。蝗虫有很强的繁殖力,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而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所以,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