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白粉病用什么药 瓠瓜病虫害如何防治
瓠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瓜类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萎、死亡。那么,该如何治疗瓠瓜白粉病呢?
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瓠瓜白粉病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硫磺粉:硫磺粉是一种常见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瓠瓜白粉病。使用时,将硫磺粉均匀地撒在叶面上,每次用量为每亩3-5千克,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 氧化锌:氧化锌也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瓠瓜白粉病。使用时,将氧化锌溶解在水中,喷洒在叶面上,每次用量为每亩500克,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 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瓠瓜白粉病。使用时,将甲基硫菌灵溶解在水中,喷洒在叶面上,每次用量为每亩50克,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预防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来避免瓠瓜白粉病的发生:
- 加强通风:瓠瓜白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害的发生。
- 合理施肥:瓠瓜白粉病的发生与植株的养分状况有关,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合理施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 定期清洁:瓠瓜白粉病的孢子可以通过风、水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清洁病害部位、落叶等,减少病害的传播。
总结
瓠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瓜类病害,需要我们采取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来避免其发生。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瓜类病害的了解,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相关拓展:
瓠瓜白粉病释义:
瓠瓜白粉病是瓠瓜栽培中最容易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原因是瓠瓜枝叶茂盛,通风透光性能差。特别在保护地早春栽培中发病更为普遍和严重,由于白粉病容易产生抗性,近年来防治难度增大。问:观赏葫芦的病虫害防治
(一)苗期猝倒病
症 状:俗称“小脚瘟”。幼苗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暗绿色,后缢缩成线状,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便折倒。幼苗出土前被害,造成烂种、烂芽。苗床发症,往往是从低洼处,或滴水处发病,几天之内再向周围扩展,引起成片倒苗。高湿条件下,病部和附近地表出现白霉状
防治方法:在高地势选苗床,苗床土每年换新,尽量采用温床、或育苗箱育苗,播种前浇足底水,幼苗期不再浇水;地温保持在18-20℃,不低于13℃。幼苗发现猝倒立即拔除,并进行疏松床土,减少土壤水分。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每平方米用25%甲霜灵6克或50%百菌清6克与20-30公斤细土混匀,取1/3药土铺底播种后余下的2/3覆盖上面;
处 方 二:用种子重量的0.3%的40%拌种双或适乐时或25%甲霜灵拌种。
(二)苗期立枯病
症 状:俗称“死苗”。幼苗出土至定植前均可受害,以幼苗中后期最为发生多,严重成片枯死。幼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行暗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绕茎一周,病部干缩后枯死。根部发病,多在地表根茎出变褐色并凹陷腐烂。发病后,叶片变黄,潮湿时,病部及附近地表现出淡褐色蜘蛛网状霉。
防治方法:苗床换新土,可施用腐熟肥料和石灰与床土掺和;适当通风,及时间苗和分苗,地温不超22℃,湿度保持60-70%。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每平方米用50%扑海因10克或98%恶霉灵5克;
处 方 二:用上述药与20-30公斤细土混匀,取1/3药土铺底播种后余下的2/3覆盖在种子上;
处 方 三:用种子重量的0.3%的40%拌种双或适乐时拌种。
(三)白粉病
症 状:俗称“白毛”。各种瓜类蔬菜的最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正、背面初生圆星或不规则形白粉斑,病势发展后粉斑连结,致叶片逐渐变黄,最后干枯。发病严重时叶、茎、叶柄长满白粉。秋季有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该病可在瓜类蔬菜上互相传染,借空气传播。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注意大棚内通风透光,露地适当多浇水,底肥增施钾肥和磷肥。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15公斤水+75%百菌清可湿粉30克+40%多.硫胶悬剂30毫升;
处 方 二:15公斤水+5%腈菌唑乳油30毫升+40%多硫胶悬剂30毫升;
处 方 三:还可采用15公斤水+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5克与15公斤水+80%硫磺粉干悬浮剂15克。
(四)灰霉
症 状:该病害一般冬春发生,此病的特征是潮湿时病部密生灰白色至灰褐色霉层,同时还形成淡褐色轮纹。从花瓣退色后凋萎,并继续发展到幼瓜,幼瓜花蒂部呈水浸状淡***软化,分泌乳白色粘液,有灰白霉层。叶片发病多为病花落下或接触病瓜引起的,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茎蔓主要在节部发病,产生暗色或灰白色病斑,引起表皮腐烂。
防治方法:降低大棚内的湿度,提高大棚内温度,增加通风透光,不宜在最寒冷的季节栽植。育苗或定植前清理所有前茬残体,深翻晒地。发病后控制浇水,增加通风,去除病瓜、叶及老叶。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发病前或初期药剂防治效果好,可用15公斤水+75%百菌清30克+50%扑海因10克;
处 方 二:用15公斤水+70%代森锰锌(大生)20克+50%扑海因10克;
处 方 三:用45%百菌清烟剂400克或10%菌核利烟剂200克熏蒸。
(五)病毒病
症 状:瓜类作物的病毒病,主要表现花叶症状,各种瓜类作物因所感染的病毒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差异。共同特征为新叶上明显,出现黄绿相间花叶,或出现皱缩,或往下反卷。有些病株下部叶逐渐枯黄。病瓜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花斑,或瘤状突起。重病株节间短,不结瓜或萎缩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有明显抗病性差异,一般是耐热、叶色深、瓜条长的品种较抗病。早育苗,早定植,避开蚜虫迁飞的高峰期。畦面铺银灰色地膜避蚜。发现病株及早处理。高温干旱天气,适时浇水,降低低温。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用15公斤水+20%病毒a30克防蚜;
处 方 二:用15公斤水+2%菌克毒克20毫升;
处 方 三:用15公斤水+1.5%植病灵乳油20克。
(六)枯萎病
症 状:俗称“死藤”,是瓜类作物的常见病害。整个生长期发生,一般结瓜后表现症状。从下部叶逐渐向上发展变黄,白天出现缺水萎蔫,夜间恢复,不久整株枯死。茎基部和节部褪色、软化,有时纵裂,分泌胶状物。高湿病部长出粉红色霉状物,根变褐色腐朽,斜切茎基部,其维管束变***。
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无病株留种,种子消毒法,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多菌灵浸种1小时。实行水旱轮作,水旱轮作更好。育苗使用无病土,旧苗床每平方米50%多菌灵与床土掺匀。多施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施猪粪最好。保持土壤干干湿湿。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发病初期用50公斤水+50%多菌灵100克+高锰酸钾50克;
处 方 二:用50公斤水+3%甲恶(广枯灵)80毫升+高锰酸钾50克;
(七)疫病
症 状:俗称“死秧”、“掐脖子”。南方雨季流行,比较难控制。苗期至收获期叶、茎、果实上发病。苗期在嫩茎、新叶上产生水浸状缢缩病斑,后青枯而死。成株叶上产生水浸状圆形大斑,潮湿时病斑多、烂叶,干燥时病斑青白色或淡褐色,易破碎。叶、叶柄及卷须病斑引起茎节部感染,水浸状缢缩病斑,其上部萎蔫青枯。果实先在接近地面瓜上发病,产生水浸状暗绿色凹陷病斑,潮湿时其上有灰白色霉层,并发出腥臭味。
防治方法:实行非瓜类作物4年轮作。高畦或高厢深沟栽培,畦面覆盖地膜、稻草等。发病后控制浇水,雨后立即排水,不积水。保护地通风,降低湿度,防止滴水、漏雨。发现病株,立即摘除。
药物防治:
处 方 一:15公斤水+58%甲霜灵30克+75%百菌清25克,雨前或发病初期集中喷药,药液必须喷到瓜秧下部和畦面;
处 方 二:15公斤水+72.2%普力克20克;
处 方 三:15公斤水+72.2%霜霉威20克。
问:瓠瓜生白粉病用什么药
白粉病建议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肟菌酯,四氟醚唑选择一个,交替使用。这些产品安全性高,效果好,成本高点,预防的时候可以减少用量。也可以用三唑类农槐数药治疗如丙环唑或者氟硅唑或者腈菌唑或者己唑醇等等,成本低,但是注意用量大了或者使用次数多了累积会抑制生长或者烧花或者畸形果或者叶片发硬。打药要打遍打透。
如果是大棚要控制湿度,阴雨天使用烟雾剂控制病情发展。一定要慎用十三吗啉,氟环唑,三唑酮等等厉害的三唑类农药,副作用相宏友当大。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铅绝首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
问:西葫芦和瓠瓜和葫芦的关系区别
一、西葫芦、瓠瓜和葫芦的关系及相似处:
三者都是葫芦科植物,双子叶植物纲。其中,瓠瓜是葫芦的变种。西葫芦、瓠瓜和葫芦的嫩果都可以食用。
二、西葫芦、瓠瓜和葫芦的区别主要为:
1、使用价值不同
西葫芦使用价值主要为食用。其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采摘其嫩果食用,是一种常见的蔬菜。
葫芦的使用价值:食用、药用、经济作用、收藏作用。
食用:嫩果供食用。药用:葫芦种子供药用。经济:成熟后外壳木质化,中空,可作各种容器,水瓢或儿童玩具。收藏:在古人看来,葫芦嘴小肚大的外形,可以很好的吸收住宅之内的上佳气场,而对于不好的气场则可以进行有效的抑制、阻遏,从而营造一个适宜的家居环境。
瓠瓜的使用价值:食用、制作乐器、日用、药用。
食用:嫩果供食用。制作乐器:在古代,瓠瓜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日用:瓠瓜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瓠瓜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最常见的是用来装水或装酒的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等。
药用:瓠瓜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以果实、种子、茎、叶、花、须、果壳或老熟果壳入药。
2、原产地不同
西葫芦原产北美洲南部,中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引入栽培,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欧、美洲最为普遍。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据考古材料记载,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
瓠瓜原产非洲南部。亦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地区。在中国自古就有栽培,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南方栽培普遍,近几年北方也开始引种栽培。
3、生长需求环境不同
西葫芦喜湿润,不耐干旱,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白粉病。
葫芦喜湿润,需种植在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平川及二洼地。
瓠瓜不耐涝、旱,在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溉。
4、所属类族不同。
西葫芦属南瓜族。瓠瓜和葫芦都是属于冬瓜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