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腈菌唑与丙环唑区别 晴菌唑和丙环唑有什么不同

2024-06-2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554 次

腈菌唑和丙环唑都是常见的抗真菌药物,但它们在结构、用途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结构

腈菌唑化学名为2-(2,4-二氯苯基)-1H-咪唑-1-乙醇,是一种含有咪唑环的有机化合物。丙环唑化学名为1-(2,4-二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乙烯,是一种含有三唑环的有机化合物。两者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对真菌的作用机制也不同。

用途

腈菌唑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肺真菌感染等***。丙环唑也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但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真菌感染等***。丙环唑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寄生虫感染。

副作用

腈菌唑和丙环唑都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但具体表现和发生率有所不同。

腈菌唑可能引起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丙环唑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但严重的副作用较少见,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总结

腈菌唑和丙环唑都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它们的结构、用途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相关拓展:

问:三唑类杀菌剂有哪些


一,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有:
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抑菌唑,氟菌唑,三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腈菌唑,联苯三唑醇,戊菌唑,叶菌唑,种菌唑,氟硅唑氟环唑等。
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防治对象和特点
1,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属真菌性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苯醚甲环唑进行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施药时间宜早不宜迟,应在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佳。
2,丙环唑
丙环唑同样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快速向上传导。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网斑病,葡萄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氟硅唑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特效。对苹果轮纹病,黄瓜黑星病,烟草赤星病,蔬菜白粉病,锈病,麦类叶斑病等防效不错。
不过酥梨类握做品种幼果期对此药敏感,应慎用,否则容易引起药害。
4,己唑醇
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对苹果,葡萄,瓜果蔬菜,花生,禾谷类作物和观赏植物上的白粉病乎脊,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很好的保护和铲除作用。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
己唑醇乳油在果树幼果期使用可能会刺激幼果表面产生果锈,需要慎重。
5,戊唑醇
戊唑醇具有高效广谱,内吸,保岁皮渗护和治疗作用,被作物吸收并主要向顶部转移,不仅具有杀菌的功能,而且还有促根发达,叶绿秆壮的作用,增加分蘖,提高产量。
戊唑醇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纹枯病,锈病,褐斑病,云纹病等。
6,烯唑醇
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有很强的杀菌活性和内吸性,能被作物的种子,根,叶吸收,具有很强的向顶传导性,残效期长,抑制作用强。
烯唑醇可用于防治黑穗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叶枯病,褐斑病,黑斑病,白粉病等。

问:各位老师;请教杀菌剂中,哪些药剂是保护性的,哪些是治疗的,区分方法是什么?如用在黄瓜或者辣椒上的!

保歼拆护性杀菌剂能够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作物生病,要在作物生病前使用。保护性杀菌剂有:代森锰锌、百菌清、福美双、代森锌等。
治疗性杀菌剂是在作物发病时使用治疗性更好。治疗性杀菌悔改纳剂有治疗灰霉、霜霉斑点性的杀菌剂。治疗霜霉的有烯酰吗啉、甲霜灵、霜霉威等。治疗灰霉的有腐霉利、嘧霉胺、嘧菌环胺等。三唑类的药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腈菌唑一般治疗斑点***害。
形象的比喻,保护性杀菌剂就是保健食品,治疗性碧没杀菌剂就是生病的时候需要吃的药。

问:100克腈菌唑,每亩15-25毫升应该怎样兑水?

腈菌唑是按1比3000的倍率兑水。

腈菌唑是一种有机物,是淡***固体。是一类具保护和治疗活性的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同时对表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其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特点。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腈菌唑是广谱唑类除菌剂。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应用范围与咪菌腈相似,用药量为咪菌腈的1/5。一般每公顷用药量为20至100g有效成分。根据不同对象或高于或低于此数值。如防治小麦白粉病,以每公顷30至60g有效成分对水喷雾;防治葡萄上的钩丝壳属菌以每公顷84至140g有效成分喷雾;本品也可用于种子处理,每100kg种子用10至20g本品处理,可防治麦类散黑穗病菌、网腥黑粉菌等。对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灰斑病、褐斑病、黑穗病等有很好防效。

腈菌唑是三类除菌剂。其除菌原理是通过抑制真菌(卵菌除外)孢子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成,因而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

科学家在研究三唑类除菌剂之初,原本是想在含有咪唑和三唑的N-三苯甲基衍生物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找到理想的除菌活性物质。结果发现,其中的1,2,4-三唑类化合物中有很强的除菌活性。并逐渐搞清楚了这些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中麦角甾醇的合成来抑制其细胞膜的形成,进而起到除菌防病的效果。

第一个上市的三唑类除菌剂品种是1973年拜耳推出的三唑酮,紧接着,在整个70年代,各大公司陆续推出抑霉唑、氯苯嘧啶醇、三唑醇、联苯三唑醇以及丙环唑等。因为前所未有的低剂量高效果特点,这几种三唑类除菌剂上市后在农业生产中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1980年代,三唑类除菌剂的开发,因为戊唑醇、己唑醇等羟乙基三唑类化合物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腈菌唑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腈菌唑的分子结上并不带戊唑醇和己唑醇上的羟乙基,但其除菌活性一点也不差。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功效与使用方法

腈菌唑对核盘菌、链格孢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腈菌唑可以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株的导管内向顶传导,也就是说,喷施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腈菌唑药剂可以随着蒸腾作用的拉力,传导至上部叶片。但喷布在上部叶片上的药剂不能向下传导。

腈菌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唑类除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这是在腈菌唑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唑类除菌剂一样,腈菌唑属于数量级抗性除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腈菌唑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腈菌唑可以和大多数其它除菌剂复配使用,尤其是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除菌剂混合使用,优势互补,起到预防、治疗、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和促进植物生长等多重效果。但腈菌唑和哪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除菌剂复配,最佳复配比例及其使用剂量等都要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等等,在经过充分的试验及分析论证以后,方能应用实施。千万不能拍脑袋确定和实施。

问:腈菌唑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好吗?

防治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目前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管理工作,做好赤霉病的防治,是小麦获得丰产丰收的前提和保障。经查询,目前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共有411个,有单剂也有复配制剂,在这些众多的药剂品种中,那个药剂对赤霉病效果最好呢?

1、三唑类

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登记最多的品种,主要有戊唑醇、己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从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看,活性最高,效果最好的的就是戊唑醇,戊唑醇不仅对小麦赤霉病有较高的防效。还能显著降低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提升小麦品质;丙硫菌唑与叶菌唑虽然也有很好的防效,目前制剂登记企业较少;氟环唑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也不错,同时还可兼治纹枯病和叶枯病,登记企业数量在逐渐增多。

2、抗生素类

抗生素类杀菌剂有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四霉素,这些药剂对赤霉病病菌活性不高,但能诱导小麦产生抗性。还能抑制赤霉病菌产生毒素。在生产上需要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铜盐、福美双等杀菌剂混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苯并咪唑类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主要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丙硫唑,甲基硫菌灵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起效,与多菌灵相比,内吸性和持效性更好,防效也高于多菌灵。但是由于多菌灵长期单一的重复使用,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不断上升。还会显著刺激病菌产生DON毒素,影响小麦品质。在赤霉病发生严重地区,或病菌抗药性较高的地区不提倡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

咪唑类

咪唑类杀菌剂主要有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及咪鲜胺铜盐,咪鲜胺具有保护和铲除双重作用。还具有内吸传导性,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但咪鲜胺安全性差,容易发生药害。目前登记用于赤霉病防治的咪鲜胺单剂较少,咪鲜胺锰盐、咪鲜胺铜盐的杀菌活性比咪鲜胺更高,锰盐、铜盐还有促进作物光合作用、改善代谢、增加糖分、提高品质的作用。但是不能兼治小麦的锈病、白粉病和黑穗病。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肟菌酯、烯肟菌酯等。这些杀菌剂的抑菌活性相对较强,具有保护、治疗、渗透和传导作用,除了对病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提高小麦对氮肥的吸收,调节小麦生长,提高产量。但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单独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还可促进赤霉病病菌产生DON毒素,提高小麦的毒素污染水平,一般需要与三唑类杀菌剂混合使用,不仅能提高防效,还能降低DON毒素合成。

氰基丙烯酸酯类

氰基丙烯酸酯类目前登记的只有氰烯菌酯,氰烯菌酯不仅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高防效,还能大幅降低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研究表明,使用氰烯菌酯可以将赤霉病指数和真菌毒素水平降低80%以上,保障了食品安全。但是该药剂属于转化型杀菌剂,杀菌谱狭窄,仅对镰刀菌有效果,对小麦上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基本无效,且作用位点单一,选择性强,存在一定抗药性风险。价格也比较贵,因此在生产上多使用复配剂。

酰胺类

酰胺类杀菌剂目前登记的只有萎锈灵、氟唑菌酰羟胺。萎锈灵是第1个酰胺类杀菌剂,由于多年使用,病菌抗药性强,常与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混配使用。氟唑菌酰羟胺是2024年在我国登记上市,该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突出,并能大幅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明显提高小麦产量;缺点是残效长,价格昂贵,使用时可与其他药剂品种混配,减少其用量。

多靶标位点类

多靶标位点类杀菌剂主要有福美双和百菌清,这两种药剂均为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具有预防作用。作用于赤霉病病菌多个靶标,不易产生抗性。但这类杀菌剂无内吸性,以保护为主,单独使用难以有效控制赤霉病,常与其他农药混配使用。